短评|成为母亲,意味着什么?
统筹:LIT.CAVE工作室
本期策划:LIT.CAVE工作室
LIT.CAVE编辑部
这里是「小说评论」2021年2月第1期,我们每周向读者征集300字左右的短评,并且于周日集结发布,以下是本周的评论精选。过稿作者将获得文穴阅读馆福利。
2021年2月第1期
我本不该成为母亲
/ 阿什莉·奥德兰
出品方:企鹅兰登中国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1
「母职焦虑,信任崩溃,亲情断裂……成为母亲,究竟面临多少困境?」
友方评论员@湘楠:
这本书在豆瓣评分8.3分,一本悬疑小说,里面的内容让人心寒。
强加的母职,被工具化的女性身体,失去「性别」概念的母亲……「母职」绑架,造就的是恶母还是恶童呢?也许我本不该成为母亲,而我的女儿也不必非成为母亲。
成为母亲,是神赋予每位女性的权利。是否去使用这个权利,如何成功地使用,却没有预演和练习。一切都像命里注定,每个女孩从小就被告知或是暗示:你长大后一定是个好母亲。
成为母亲——这一话题充斥着妄想与幻想、误解、夸张与低估。
可在我们的人生里,事与愿违的事情,却时常发生。就像《我本不该成为母亲》这本小说里写的,成为母亲,并不意味着喜剧的发生,在母亲还是个孩子时,她和我们的成长是一样的。相反,小说的女主角布莱丝说:「一位母亲,一生中要心碎一百万次。」
我们透过小说家的视角,看到了在成为母亲的过程中,女性是如何一步步地脱胎换骨,成为一个连自己都几乎不认识的人。这本小说真切地呼唤着我们,对母亲这个群体的社会照护与人文关怀。
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
/ 米歇尔·菲尔盖特 等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01
「总有一天,我们将作为真实的儿女,面对真实的母亲,说出真实的自我。」
编辑部评论员@Ansel:
在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大人和小孩的界限是泾渭分明的。
无论是现代年轻人特别厌恶的那句「他/她还是个孩子」,还是初为人父/人母时的「大人要有个大人的样子」,其实都不过是社会潜意识对于人们的规训。古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而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家庭组织规则结构下,小孩的所有行为都会被在自己的角色标示下被合理解释,而大人的所有行为都必须受到社会标准的制约。
而这本《与母亲未曾谈起的事》里的内容则暗示着西方世界也有同样的社会规训。
这本书或许不能像许多小说一样给予读者连贯的故事享受,但是作为一部描绘母亲的非虚构短文合集,它已然为我们展现了15个家庭真实且生动的生活故事,如果说没能在现实中与父母面对面地达成和解,那么就这样写下来又何尝不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呢?
毛姆的书单
/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出品方:博集天卷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12
「一个聪明人的毫无保留的阅读指南,一位天才小说家犀利有趣的文学洞见。」
编辑部评论员@Ansel:
很多时候,现代人愿意引用毛姆,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喜欢阅读毛姆的作品,而是因为毛姆作品里尖酸刻薄的金句特别多,而且毛姆似乎也不怕得罪人,因此写得特别大胆。
本来读《毛姆的书单》只是为了参看一下他对于世界文学作品的看法,但是没想到还是被引到了他的「文坛八卦」上来了。
可以说毛姆的这本书值得一读的并非是他对于这些作者的评价,因为这类漫谈式的作品很容易诙谐睿智但流于表面。这种搞笑有那么一丝丝刻薄甚至残忍,但也正是这种典型的英国黑色幽默成就了毛姆。
我只有你听到 / [日] 乙一
书系:磨铁:乙一作品
出版社:磨铁·文治|浙江人民
出版日期:2021-01
「这是一本关于孤独与爱的暖心小说,哀伤、温情、恐怖、青春与邪恶的交织的推理杰作。」
编辑部评论员@Ansel:
推理小说常常被人诟病成是车间工人与办公室白领的消遣读物,但这恰恰也是不少推理创作大师想要摆脱的刻板印象。只可惜为了保持格调和迎合口味,许多作者难免会创造些具有固定模式的作品来满足受众的期待。
这部小说的大部分选篇,可以说是在某种形式下模拟了市场对乙一作品的需求,虽然不至于说是对旧我的复制,但是依旧可以看出与往日作品关联性极强的精神内核——对少年孤独的回望和关切。
这部小说集整体(4/5)没能跳脱出青春小说本身的桎梏,相比于村上春树那样对于「孤独感」的呈现以及勇于面对甚至把玩的那种成熟感,乙一的小说更为单纯,也更为低龄化,社会关系的简单和善恶(少年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对立也非常鲜明和套路化,用网络的语言来说便是有些中二。
看护杀人
/ [日]每日新闻大阪社会部采访组
副标题: 走投无路的家人的自白
丛书:译文纪实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8
「看护问题在老龄化的日本日益严重,看护人才流失、社会福利支持不足,最终演化成家庭看护中的激烈矛盾。」
编辑部评论员@Jay:
在讨论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时,我们不免推想,这会不会也是明天的中国?
《看护杀人》这本书所呈现的便是这么一个问题——当老龄人成为年轻人的负担,年轻人很可能要照顾那些没有自理能力的父母五年、甚至十几年,他们怎么办?
中国有过一句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无论我们怎么谈论人文主义,对于这些背负着沉重负担的「看护人」来说,都是空泛的,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垂死的老者,还是社会因为缺少年轻人而对他们形成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其实「看护杀人」所涉及的,更是年轻一代如何摆脱「老龄化社会」这个负担的问题。
也许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我们可以在读它的过程中,思考一下,没有了「孝」的束缚,我们会成为一个怎样的「看护人」。
平原上的摩西 / 双雪涛
丛书: 新古典寫作
出版社:青橙文化|百花文艺
出版日期:2016-06
「在近乎平静的风暴中,每个人都被命运所驱逐。」
编辑部评论员@Jay:
这本书应该可以说是真正让双雪涛一战成名的。
首先是同名小说《平原上的摩西》读起来有一种推理的节奏,但它的主题却是反类型的,当两个人物坐在小舟上,并且引用摩西的典故时,读者能感到说不出来的巨大冲击感。
双雪涛这本集子中的好几篇,都能造成这种阅读体验,前面冷峻铺陈,高潮推进,余韵无穷,特别是《大师》。
双雪涛过于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其实在总体上,它还是传统的,故事结构也很明显,没有用到特别现代的叙事技巧。所以,读起来很解听故事的瘾。
注:每期征评为lit.cave编辑部希望征集的书籍,读者投稿可不限于此范围。
喜欢阅读,记得把【文穴】加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