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随笔:“物体的浮沉条件”教学反思

在学习浮力一章时,其中“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一个教学的难点,下面把实际教学的设想与做法反思一下:

一、关于教学顺序的调整

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课本给出的授课顺序是在第一节课“浮力”部分,但是从实际上课来看,学生对于浮力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初步认识的层面,在初步学习“浮力”的时候,主要完成了如下的任务:认识浮力现象;感受液体、气体浮力的存在;“称重法”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观察实验知道浮力的方向;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从而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在完成了以上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可以进行“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在充分理解浮力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将知识进行延伸拓展。

另外,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后,就为后面学习“浮力的利用”做了知识的准备,这样的处理方法就显得比较顺畅,也符合学生的思维接受度。

二、实验探究鸡蛋浮沉条件

在进行“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时,采取三个环节进行难点的突破:

第一步:利用“鸡蛋”演示浮沉现象

首先利用鸡蛋、清水、淡盐水、浓盐水进行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可以看到:(1)鸡蛋放入清水中,会下沉到容器底部后静止;(2)鸡蛋放入淡盐水中,会停留在淡盐水中;(3)鸡蛋放入浓盐水中,会上浮到浓盐水面上而静止。

第二步:结合受力分析挖掘浮沉本质

在进行演示实验之后,利用多媒体进行受力分析,从而总结出物体浮沉的本质。

1.下沉:

2.沉底:

3.悬浮:

4.上浮:

5.漂浮: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在经过以上分析以后,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浮沉的本质:液体和物体密度关系。

第三步: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在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以强化对于知识的理解:

例题:一艘轮船从河里驶向海里,船要(   )一些。(选填“上浮”、“下沉”或“不变”)

解析:无论轮船在河里行驶还是在海里行驶,始终处于漂浮状态,即:F=G,由于轮船的重力G保持不变,所以轮船在不同的液体中所受的浮力是相同的,在根据F= ρgV可知,当轮船从河里行驶到海里,由于ρ变大,所以V变小,即轮船露出液体的部分V变大,也就是说轮船上浮一些(如图所示)。

习题1:质量均匀的物体悬浮于某种液体中,如果此物体被截成大小不等两部分,则这两部分将(  D  )

A.质量较大的部分下沉,较小的部分上浮

B.大、小两部分都下沉

C.大、小两部分都上浮

D.大、小两部分都悬浮

习题2:(2008烟台)把重5N、体积为6×10-4m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物体上浮,F=6N    B.物体悬浮,F=5N

C.物体漂浮,F=5N    D.物体沉在水底,F=6N

习题3:(2011烟台)如图7所示,甲、乙两杯盐水的密度分别为ρ甲、ρ乙.将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中,鸡蛋在甲杯中处于悬浮状态,所受浮力为F甲;在乙杯中处于漂浮状态,所受浮力为F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B  )

A.ρ>ρ     B. ρ乙     C.F>F    D. .F<F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