腘绳肌,我们都是怎样误解你的?

腘绳肌(Hamstring)是人体最容易被误解的肌肉之一。一个最大的误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屈膝时腘绳肌缩短,伸膝时腘绳肌拉长。同样的误解还包括腘绳肌仅在矢状面上运动,无助于其它平面上的活动甚至可能帮倒忙。但有时候却并非如此。

为此,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腘绳肌有三块肌肉组成,为什都附着在不同部位?首先,股二头肌附着在腓骨外侧面,从力学方向上,就感觉应该能控制横断面运动。当小腿内旋时,股二头肌能够离心性地控制该动作。这有点类似于臀肌附着于股骨,从而能够控制髋关节内旋。如果我们看一下步态以及分析分析由于重力作用和地面反作用,在整个步态周期中有多少时间是花在内旋上,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了。

半腱肌和半膜肌位于大腿内侧,前者通过鹅足附着于胫骨内侧缘,后者附着胫骨粗隆后内侧。从力学的角度看,它们附着的位置更有助于控制下肢的外旋。例如,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ACL损伤的病理力学机制,就会发现具备控制股骨内旋从而控制膝关节相对外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再加上半腱肌半膜肌由于靠近MCL(内侧副韧带)从而对膝关节外翻(valgus)具有更好地离心性控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腘绳肌不同部分在其它运动平面上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不禁要问,是否应该把腘绳肌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呢?

Gray就曾把腘绳肌描述为骑马用的缰绳,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尽管缰绳可在不同方向上(不仅仅是前后方向)控制马的活动,但这种多方向控制能力很少被注意。

腘绳肌的肌纤维在矢状面仍然保持相当程度的长轴状排列。这使得腘绳肌在控制其它平面活动时作用独特。因为肌纤维的仍呈长轴状排列,这就能降低肌纤维在其它方向上的偏离能力,从而保证这些方向上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刚性。一个相关的功能性例子就是腘绳肌通过降低胫骨近端在横断面和冠状面的运动而帮助改善足旋前(foot pronation)。

一个重要事实是骨盆(Pelvic)和胫骨/腓骨都和腘绳肌相连,这意味着当膝关节屈曲时腘绳肌可以拉长,而伸直时可以缩短。这取决于哪个部分活动得更快,这也是所有跨双关节肌肉活动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如果胫骨后转(rotating backward)慢于骨盆前转,那么腘绳肌就被拉长。这一点我们在步态前期可以看到。当骨盆上端往前转动(rotate anterior)时,胫骨远端往后转动(rotate posterior)。接近地面的胫骨因不得不应对更多应力,产生膝关节屈曲的胫骨后转变慢,所以腘绳肌反而拉长。因骨盆前向转动更快,再加上股骨由于重力以及和胫骨连接而产生的前向移位,无论是腘绳肌远端还是近端都承受更多拉伸的力量。

如果骨盆后向转动快于胫骨远端的前向转动,在下蹲练习的上升段即使膝关节伸直也会出现腘绳肌的缩短。

腘绳肌的两端附着处对于理解腘绳肌损伤可能更为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腘绳肌损伤是下肢主导的运动所致。但一个自上而下的运动,例如骨盆主导的运动也可以产生巨大影响。如果腘绳肌已经处于极度紧张状态,正如冲刺时的摆动期(摆动腿处于极度屈髋状态),此时任何一点影响骨盆的头部运动所带来的额外张力都可能使腘绳肌超出张力极限。这种额外张力有可能是来自矢状面的张力也可能是从一边到另一边的旋转张力。

下面这个视频你可以看到Fernando Torres在冲刺控球时腘绳肌的损伤瞬间。

当时他先是头往后仰。该动作多少可导致骨盆往后转动。当我们将股骨抬起进行髋关节屈曲时,骨盆的后向旋转动作将会减轻由腘绳肌因摆动腿胫骨前向转动所带来的额外离心性张力。问题就在于当足球下落,运动员头部往前时可引起骨盆更多的前向旋转。这时,腘绳肌受到来自于两端附着处不同方向的拉力。在极度应力状态下(例如冲刺),就可能造成腘绳肌通过罢工来抵抗这种极端应力。罢工原因是本体感觉混淆了腘绳肌,使其不能被拉长,从而面临更大的受损风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