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阴师经
手太阴肺经穴
- 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审阅专家马庆宇
手太阴肺经穴即手太阴肺经的所有腧穴,左右各11个穴位,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喉、胸、肺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 中文名手太阴肺经穴
- 类别中医基础术语
- 概念指手太阴肺经所有的腧穴
丨
快速
导航
导航
- 中医应用
解读
手太阴肺经穴指手太阴肺经所有的腧穴,即所有的经穴。分布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的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个穴位,分别为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经络学说就是以这些腧穴为主要依据,就其主治规律、疾病症候等进行总结,使分散的腧穴系统化,并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发展到全部经穴。
诊断方面,腧穴有反映病症、协助诊断的作用。治疗方面,腧穴有接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作用。其中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和整体作用。
中医应用
一、手太阴肺经穴应用概要。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喉、胸、肺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疗咳喘常用中府、太渊、鱼际;治疗咯血常用孔最、太渊;治疗咽喉痛常用少商、鱼际;治疗热病常用尺泽;治疗头项痛常用列缺。针刺中府应注意角度与深度,太渊应注意避开桡动脉。
二、各穴简释
1、中府 Zhōng fǔ(LU 1)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取法: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穴,当云门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取之。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胸腔。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头静脉等。深层有胸肩峰动、静脉和胸内、外侧神经。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痛,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脏器。
2、云门 Yún mén(LU 2)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锁胸筋膜→喙锁韧带。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头静脉。深层有胸肩峰动、静脉支和胸内、外侧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胸痛,肩痛。
操作: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侧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3、天府 Tiān fǔ(LU 3)
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肌。浅层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肱动、静脉的肌支和肌皮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鼻衄,咳嗽,气喘。②肩及上肢内侧疼痛。
操作:直刺0.5~1.0寸。
4、侠白 Xiá bái(LU 4)
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处,或肘横纹上5寸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肌。浅层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肱动、静脉的肌支和肌皮神经的分支。
主治:①咳嗽,气喘。②上臂内侧痛。
操作:直刺0.5~1.0寸。
5、尺泽 Chǐ zé(LU 5)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神经→肱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桡神经,桡侧副动、静脉前支,桡侧返动、静脉等。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②急性腹痛吐泻。③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6、孔最 kǒng zuì(LU 6)郄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屈肌→指浅层肌与旋前圆肌之间→拇长屈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头静脉等。深层有桡动、静脉,桡神经浅支等结构。
主治:①咳血,鼻衄,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热病无汗。②痔血。③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0寸。
7、列缺 Liè quē(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长展肌腱→肱桡肌腱→旋前方肌。浅层布有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深层有桡动、静脉的分支。
主治:①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②口㖞,齿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
8、经渠 Jīng qú(LU 8)经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腱尺侧缘→旋前方肌。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深层有桡动、静脉。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②手腕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9、太渊 Tài yuān(LU 9)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和桡动脉掌浅支。深层有桡动、静脉等。
主治:①外感,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胸痛。②无脉症。③腕臂痛。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10、鱼际 Yú jì(LU 10)荥穴
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浅层有正中神经掌皮支及桡
神经浅支。深层有正中神经肌支和尺神经肌支等结构。
主治:①咳嗽,哮喘,咳血。②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操作:直刺0.5~0.8寸。
11、少商 Shào shāng(LU 11)井穴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之指背支和拇主要动、静脉与第一掌背动、静脉分支所形成的动、静网。
主治:①咽喉肿痛,发热,咳嗽,失音,鼻衄。②昏迷,癫狂。③指肿、麻木。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1] [2]
参考资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