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土玉器全集(3)山西 部分3
玉束发器西周直径3.7、高1.8、壁厚0.4厘米山西省绛县横水西周套地1号幕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玉,有光泽。整器为圆管状,器表有四道较宽的凹槽。器内壁不平整,有打磨痕迹。出土时附着大量朱砂。
玉发饰 西周、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究所,
龙形玉饰西周高7、宽4.2、厚0.6厘米山西省绛县横水西周墓地1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肯玉,有斑。整器为一个圆雕盘曲的龙剖开的一半,侧面的龙首是半个面部。龙作回首状,疵牙裂嘴,蘑菇角,卷尾。龙才租社,背面平整,正面饰细密的半假阳纹,因把玩时日过入,纹饰隐约可见。有一周的边饰镂空。上部靠近边缘部位A一个穿孔。此器疑为商代遗物。
玉握西周高5.7、直径2-2.5、孔径0.3-1厘米山西省绛县横水西周墓地2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对。青色,微泛黄,有大面积的侵蚀斑块。大小形状相同。近圆锥体,两端各有一圆形钻孔。
兽面形玉饰西周高2、厚0.4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49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青玉,浅绿色。兽首状,中有圆形穿孔。
兽面形玉饰西周高2.5、宽2.1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49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青玉,半透明,有光泽。阴线兽首纹,中有圆形穿孔。
兽面形玉饰西周高26、宽2.1 厘米凹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49号慕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肯玉,泛浅红褐色。双阴线纹,兽首状,中有圆形穿孔。
兽面形玉饰西周高2.1、宽2、厚0.5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49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灰白色。兽首状,中间有一斜孔,背面有牛鼻穿孔。
兽面形玉饰与周高2.8、宽2、厚0.5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49号慕出士,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玉,泛浅红褐色。兽首状,中间有一孔,刻双阴线。
兽面形玉饰西周高2.3、宽2、厚0.5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藐地49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青玉,灰白色。兽首状,唇部有圆窝点两个,中有圆形穿孔。
兽面形玉饰西周高2.5、宽2.5、厚0.5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慕地49号蔡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青玉,浅绿色。兽首状,中间有一孔。
兽面形玉管西周高3.6、宽2.7、孔径0.9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5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青玉,浅黄绿色。管形,端面中间有一孔贯通,器表雕阳线,"臣"字眼,饰云纹。此物疑为商代遗物。
玉人西周高2.3、宽0.9、厚0.5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7号慕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3件。青玉。形体甚小,人作站立状,雕造简练,颇具人的形象,立人分男女之别。
虎形玉佩西周长2.3、高1、厚0.6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7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1对。青玉。虎作蹲卧式,方足,卷尾,立耳,双眼凸现。刻双阴线云纹。
兔形玉佩西周长3.3、高1.1 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幕地49号蔡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白玉。免作蹲式,足部有圆形穿孔,圆眼突起,方耳,长尾,方足。
玉饰西周长2.9、宽2.5 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7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青玉。正面刻双线虺龙纹。中间有一孔,两侧有齿。
玉饰西周高36、宽1.I 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募地5号基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都无两头各刻一兽面,长角向上卷起,双眼凸起,"臣"宇眼,卷鼻。中间有凹面平整呈方形,整体采用简练的阳纹,粗壮挺括。疑为商代遗物。
马蹄形玉饰西周长1.9、宽1.6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34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浅黄色,有光泽。正面微鼓,刻两阴线兽面。背面磨平有牛鼻穿两对。
玉饰西周长3.75、宽2.3、厚0.5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基地49号幕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浅褐色。两端有圆形穿孔贯通,上部中间有一孔,中部凸棱,棱上刻有斜纹。
玉满西周长6.5、宽0.8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49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青玉,浅黄绿色。呈半圆弧形,面部较宽,尾部呈角形,面刻双阴线龙纹。
玉璜西周长7.5、宽2.1、厚0.3厘米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49号蔡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肯日玉,半透明,表面有光泽,玉质优良。扁平体,玉璜表面饰双阴线对称龙纹,两头有孔。
玉文西周长27、援长22.5、内长4.5、宽4.8、厚0.3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5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青玉,浅白色,残损。直内,内后宽于前,援后部有一孔。通体光润,素面无饰。
玉玦春秋早期直径3.2、孔径1.2、厚0.4 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5号蔡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青玉,浅黄色。表面磨平抛光,刻有双阴线虺龙纹。
玉璜春秋早期长7.6、宽2.3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5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黄褐色。两端有圆形穿孔,以孔代眼,雕双阴线对称龙纹。
鸟形玉璜春秋早期长6.4、宽1.6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5号募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青白玉,半透明,玉质上乘。扁平体,弧形,两头有圆形穿孔。身刻双阴线云雷纹。头上有大冠,边饰为缕空扉棱。圆眼,钩喙,短尾。此物出土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墓葬,疑为商代邀物。
玉戈春秋早期长36.8、宽4.8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5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青玉,浅黄绿色,表面有光泽,局部有绿色的斑。形体略呈弧形,内直无阑,援较狭长。援中部有不太明显的脊,援末刻阴线,内中部有一圆孔,孔后刻阳纹,四道竖纹和六条横纹。此器疑为商代遗物。
璜形玉饰春秋早期长5、宽2.3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7号蔡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青玉。呈扇面形,面饰双线虺龙纹,两侧端面各有圆形穿孔三个,左右贯通。
玉管春秋早期高2.75-2.95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5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3件。青玉。扁圆柱形,端面中间有一孔上下贯通,器表刻双线虺龙纹。
玉玦春秋早期直径3.3、孔径0.9、厚0.26厘米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5号幕出土,现藏于山西博物院。浅褐色。双面磨平,刻有双阴线虺龙纹。
玉琮春秋晚期边长4.3、高1.9、孔径3.4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色,有褐色斑。玉质细腻,制作精致。四边遍饰谷纹,正方,中间圆孔粗而直。
玉环春秋晚期直径8、孔径4.2、厚0.6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玉,淡黄色,褐色斑,有光泽。边侧及孔侧皆平直光滑。璧内外缘凸起。器表雕琢云谷相杂纹。
玉环春秋晚期直径8、孔径4.1、厚0.5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玉,淡黄色,有褐色斑,有光泽。璧内外缘凸起。器表雕琢云谷相杂纹。有残损。
玉环春秋晚期直径3.4、孔径1.4、厚0.55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慕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此器是一件半成品,红褐色,表面光亮,两侧有切割时留下的毛茬。器表有雕琢前起的部分勾云纹的起稿线。环的内外沿雕有单阴线轮廓。此件玉环可以看出玉工对璧、环类玉器加工的工艺流程。
水晶环春秋晚期直径5.7、孔径3.2、厚0.65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黄白色,近似透明,品莹剔透。
盾形玉饰春秋晚期长10.3、厚0.4厘米凹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蔡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白色,半透明,质地莹润、有光泽。器身拱起作盾形.正面中部起十字脊,器表琢谷纹。中部两侧有出廓的长方形圆形扎各一个。此器为玉组佩中的一件重要饰件。
玉佩春秋晚期长12.1、宽4.8-6、厚0.25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红提色。片雕不够规整的长方形,以竖线两道把器表分成三个区,器边有齿脊,面雕饰蟠虺纹。此器m 角各钻一小孔,背面有对割所剩毛茬。
玉饰春秋晚期长4.4、宽3.8、厚0.2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慕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色,局部有黑色斑。通体雕琢云谷相杂纹。
玉珩春秋晚期长11、厚0.4 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玉,局部有褐色斑,有光泽,半透明。约为圆的四分之一,器形宽短。两道绸纹把器表分成三个区,中区上部钻一孔,左右两区边缘作齿脊形,靠近边缘各钻一孔。
玉珩春秋晚期长12、厚0.2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育色略泛绿,色泽纯净晶莹。器狭长,顶部及两端皆有孔。两管琢成龙首形,龙口微张,两道绸索纹将器表界为三区,通体隐琢隐起的勾云纹。
玉璜春秋晚期长11、厚0.4 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浅黄色,局部有褐色的斑,半透明。约为圆的四分之一。边缘雕作齿脊,器表面琢蟠虺纹。上部钻一孔。
玉珩春秋晚期长8.4、厚0.3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蔡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白色,有褐斑,半透明、有光泽。器宽而薄,中部以绸索纹两道将表面界分为三区,中区以蟠虺琢出兽面纹,上钻一孔。左右两区,边缘作齿脊形、以蟠虺纹构成侧视的兽面,右区边缘钻两孔,左区边缘钻一孔。
龙形玉佩春秋晚期长11.7、厚0.35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白色,两端有褐色的斑,半透明。扁平体,龙体作曲身状,尾端上翘,龙爪作凤首状,器表通体雕琢虺纹,脊背顶端钻一孔。
龙形玉佩春秋晚期长9.2、厚0.5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蔡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礼白色,有褐色的斑,半透明有光泽。回首,卷尾,弓身。中部有一孔。器表饰云谷相杂的纹饰。
龙形玉佩春秋晚期长9.9、厚0.4 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玉,深青绿色。两面磨平抛光。回首,弓身、卷尾足部有一孔,器表通体刻单阴线谷纹。
龙形玉佩春秋晚期长8、厚0.2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慕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礼白色,半透明,尾部有褐色斑,两面磨平抛光,平首,弓身,垂尾。眼、尾各有一单面钻孔。
玉管春秋晚期高4.5、孔径0.85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玉,半透明。器体呈上粗下细的圆柱体。顶面有一圆蓝色料珠,器表上、中、下各饰凸弦纹一周,通体雕琢谷纹.
玉管春秋晚期高3.4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基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白色,半透明,质地晶莹,有褐斑。器体横截面为三棱,棱体边缘有齿脊,通体饰云谷纹。中有一孔上下直通;
玉饰春秋晚期长10.6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深褐色。扁体,通体雕琢凸起的卷云纹,两侧雕琢成齿脊状。端面中间雕一孔上下贯通。
玉戈墩本秋完期高6.8、中孔直径1.6、深4.1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细基出土,现薇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玉,质地晶莹,有浅褐色的斑班。素面,器表为多棱形。上端侧面一边有穿孔。
玉剑珌春秋晚期长4、高2.7、厚0.9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褐色,局部有斑疵,半透明,有光泽。扁长方形,琢有谷纹,上端两角各钻一穿孔,孔内穿三道金丝,可与剑鞘下端相连接。中部有两个凹坑,可纳剑鞘下端。
玉剑璏春秋晚期长5.2、高4.2、厚3.1厘米可四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慕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压,半透明,有光泽,质地上乘。扁长方体,器物表面雕琢种动物,上部雕蟠虺纹,蛇首伸向左上方,雕隐起的圆眼,中部为鸟纹,下部雕龙纹。
玉剑璏春秋晚期长4.8、宽2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白玉,半透明。长方形,器表雕琢谷纹,中空,有带弧度的长方形孔。
玉环首春秋晚期直径415、宽29、厚0.5厘米可四有太原市金胜村赵卿慕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用,浅黄绿色,半透明,玉质较好。环首椭圆形,上饰卷云,玉环首与青铜刀之间以金镶嵌连接。
玉蝶春秋晚期长4.2、宽2.8、孔径2.1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对。青玉,半透明,有光泽。椭圆形,外侧有一扳突,用于控弦。大孔用于纳拇指。
玛瑙制春秋晚期长8.1 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幕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谈灰色,半透明,有光泽。呈鱼形,齐头,鼓腹,夹尾。腹部有一小穿孔,腹前有一突起。
水品串饰春秋晚期珠长0.8一2.1厘米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白色,透明体,质地莹润光滑。共45枚。水晶珠两端较细,中间略粗呈腰鼓形、有孔贯穿,均为两面钻孔。
水晶环春秋晚期左∶直径4.7、孔径3.1、厚0.7厘米中∶直径5、孔径2.6、厚0.5厘米右∶直径6.1、孔径3.7、厚0.6厘米 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幕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3件。透明。器体光滑细腻。
玉人战国早期高2.9、宽1.2、厚0.8厘米山西省侯马市西高祭祀遗址730号坑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白色。作站立状,笼袖,头戴冠帽,身着长袍,阴刻方格纹。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长10、宽4.7、宽0.7厘米山西省侯马市西高祭祀遗址441号坑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灰色,有黄斑、边缘有鸡骨白色沁。龙俯首,身体弯曲,呈S"形,中腰一单向钻孔,一面浮雕谷纹,另一面残留设计线。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上∶长19、宽3.9、厚0.6厘米下∶长18.2、宽4.3、厚0.6厘米山西省侯马市西高祭祀遗址495号坑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对。白色泛黄褐。龙回首,上唇与龙足连接,身体弯曲,呈"S"形,尖尾下卷。一件中腰一单向钻孔,另一件无系孔,均单面浮雕谷纹。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长10、宽3.8、厚0.3厘米山西省候马市西高祭祀遗址95号坑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对。青灰色。双首同身,身体弯曲内弧,龙首两侧俯三只风,双面阴刻卷云纹。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上∶长18.4、宽8、厚0.6厘米下∶长18.6、宽8.8、厚0.6厘米山西省侯马市西高祭祀遗址643号坑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对。青灰色,有黑褐斑。龙俯首,身体弯曲,尾下卷,中腰对钻一孔,双面浮雕谷纹。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上;长243、宽11.4、厚0.3厘米下长2A4.6、宽112、厚0.3厘米山西省候马市西高祭记遗址504号坑出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对。青灰色,有黄褐斑。龙回首,身体弯曲,呈"S"形,中腰对钻一扎,双面阴刻蟠纳纹。
玉环战国早期直径10.5、孔径8、厚0.5厘米山西省侯马市西高祭祀遗址626号坑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绿色。双面浮雕谷纹。
玉璜战国早期长20.1、宽3、厚0.6厘米山西省候马市西高祭祀遗址294号坑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对。青灰色,有黑、黄斑。形制、大小相同。中腰一单面钻孔,两端有齿形棱饰,双面浮雕谷纹。
玉带钩战国早期长4.4、宽1.3、厚0.9厘米山西省侯马市西高祭祀遗址138号坑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灰色,有黄斑。钩身略呈琵琶形,体有侧棱,下附圆纽,钩首上翘,素面。
玉剑格、玉剑璏安国早期剖格长4.7、宽1.8、厚1.4 厘米剑晓长4.3、宽1.2、厚1.9厘米西省侯马市西高祭祀遗址235号坑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剑格为青灰色,菱形、中有穿孔,面饰阴刻蟠螭纹。剑琏为青灰色,长方形穿鼻,面饰阴刻蟠螭纹。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长10.8、宽3、厚0.5厘米山西省侯马市西高祭祀遗址779号坑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灰白色,有墨点及褐斑。为两个透雕龙,由两个环形纽相连,素面。
龙凤形玉佩战国早期长17、厚0.6 厘米山西省侯马市质祁墓地2129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绿色。龙尾为凤头,凤尾为龙头,龙凤共用一身。身饰云纹。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长15.2、厚0.4 -0.5厘米山西省侯马市机运站祭祀遗址206号坑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色,玉质微泛黄,含墨色粉状斑点,半透明。体扁平,双龙首,拱背,卷尾与颈部相衔接。一面一首略残,另一面背部有一对枣核形切割痕。
龙形玉佩按国早期长l6、厚0.3厘米西省候马市机运站祭祀遗址239号坑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算玉微泛黄,半透明。扁平体并经磨光,吻部前伸,并有一小圆孔。拱背、尾上卷并形成一锥形孔。
玉璧战国早期直径9.4、孔径3.2、厚0.2厘米山西省侯马市机运站祭祀遗址189号坑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黄色,杂有墨色斑点,半透明。两侧出廓透雕二龙,上部边缘及龙首略缺。璧面平整,阴刻云纹。二龙形态相同,但大小有别,长鼻,拖尾,首、后爪、尾部与璧身相连。另一面为素面。
玉鼎战国早期口径12.4、腹深5.8、高9.6厘米山西省新绛县柳泉墓地302号慕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灰绿色。敞口,深腹,圜底较厚,无耳,三锥形小足,素面。
玉璧战国早期直径3.7、孔径1.5、厚0.2厘米山西省新绛县柳泉墓地301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灰白色,有黑斑。璧面饰涡纹,外缘有两兽形饰,已残。
龙形玉佩战国早期长13.5、宽1.4厘米山西省新绛县柳泉墓地302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灰白色。身体弯曲,呈"S"形,中有孔,两面均饰云纹。
扭丝纹玉环战国早期直径1.9厘米山西省新绛县柳泉墓地302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灰色。截面圆形,饰扭丝纹。
龙凤纹玉饰战国高8.5、宽6厘米山西省潞城县潞河稿地7号茶出土,现藏于长治市博物馆。青玉,浅黄褐色,器表有光泽。器物为弧面,近圆的三分之一。一条阴刻的宽带纹将图案分成左右两区,器边缘雕凸起的弦纹边线,靠近边线为淘索纹,整体刻隐起的勾云纹。器物上部两侧雕对称龙凤复合纹,圆眼,勾啄。啄为一对开口的圆形孔,用以贯笄。
龙形玉佩战国长10、宽1.3厘米山西省潞城县潞河墓地7号墓出土,现藏于长治市博物馆。黑褐色,有光泽,局部有浸斑。扁圆柱体,器表雕琢云纹。龙作回首状,双耳向后,口微张。
玉管战国长16.5、宽2.3厘米西省路城县强河墓地7号墓出土,现藏于长治市博物馆。常玉,浅黄色,有浅灰白色的侵斑,有光泽。扁圆形柱体,器表以线索纹将纹饰分成七区,每区内饰勾云纹。管中间有孔上下贯通。
压柱战国高2.8、宽2.5厘米山西省潞城县潞河墓地7号墓出土,现藏于长治市博物馆。青玉,黄褐色,有光泽。圆柱体,器表以弦纹将纹饰分为两区,内饰勾云纹。器端面边缘雕弦纹一道,内饰涡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