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传统名菜 炆角玉肉
潮汕传统名菜“炆角玉肉”,其实是潮菜的炆制法对“芙蓉肉”的精做细雕,对“玉带肉”的改良和创新,也就是当时的传承和创新。集中体现了潮菜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宋梅尧臣《依韵奉和永叔社日》:“玉卵不吞龙嗜肉,燕子成儿去华屋。”玉卵是古时对禽卵的美称。玉者“秋深寒玉坠,冷暖君自知”,“滴露玲珑透彩光”也。玉卵为角,意有突起的额骨,左为日角,右为月角。日月完整,高耸有气势,暗喻头角峥嵘;肉切为方,方者四棱四角,方包乃称“角食”,故名“角玉肉”。
《随园食单》第二节中描述了“芙蓉肉”: “精肉一斤,切片,清酱拖过,风干一个时辰。用大虾肉四十个,猪油二两,切骰子大,将虾肉放在猪肉上,一只虾,一块肉,敲扁,将滚水煮熟撩起。熬菜油半斤,将肉片放在眼铜勺内,将滚油灌熟。再用秋油半酒杯,酒一杯,鸡汤一茶杯,熬滚,浇肉片上,加蒸粉、葱、椒,糁上起锅。”因为虾肉熟透后色如芙蓉,故名之。后改蛋糊为芙蓉,成品芳香极致不亚于出水芙蓉的妩媚诱人。
炆,是用微火炖食物或熬菜,近乎北方的“烧”制法,故有“南炆北烧”之说。指质韧的食物放入鼎中,加入适量的汤水,利用文火加热煮至成熟的烹调方法。
潮式炆制法以汤汁为主要传热介质,它是将经过煎或炸、拉油、炊的物料,加入配料、调味品及汤之后,(或加盖)加热至将要收汁时勾糊成菜的烹调方法。
炆先用猛火后用慢火加热。猛火将物料煮熟透,慢火使辅料的精华与美味同主料溶于一体,并使汤汁逐步浓缩,菜肴浓香入味,焾而不烂。
炆的衍化较多,常用的主要有生炆法、熟炆法两大类。生炆是生料或煎炒后炆,不上粉、上色,如“炆厚菇珠瓜”;熟炆是上粉、上色,制成熟料后再焖,如“炆角玉肉”。
与炆相似的烹调方法有煨、烧和焖等,同属于煮的衍化和变格。为更正确的理解炆制法,现对这些烹调方法作简要说明。
⒈煨:将经过煎、炸、煸炒或水煮等预熟原料,加入无色调味料,在沙锅之类陶瓷器皿中,用旺火烧开,转入中小火长时间加热的方法。煨是加热时间最长的烹调方法之一。其特点是:软糯酥烂、味鲜醇厚、汤宽而浓。
⒉烧:与煨的加热加热方式类似。
经切配加工熟处理(炸、煎炒、煮或焯水)的原料,加适量的汤汁和调味品,先用旺火烧沸,定味、定色后再用中火烧透至浓稠入味成菜的烹调方法。烧可分为:红烧、白烧、干烧三种。
红烧是将切配后的原料,经焯水和炸、煎、煸、蒸等方法,制成半成品,放入鼎内,加入鲜汤,旺火烧沸,撇去浮抹,再加入调味品,改用中火或小火,勾糊(有的不勾糊收汁)起鼎成菜的烹调方法。特点:色泽金黄或红亮、质地细嫩或熟软,鲜香味厚。
⒊焖,如潮汕的焖饭。北方烹调法,指经炸、煎、炒、焯水等初熟制备的原料,添入汤汁,旺火烧沸,撇去浮抹,放入调味品,加盖,用小火或中火慢烧,使之成熟并收汁至浓稠成菜的烹调方法。是由烧衍变的烹调方法,实际上就是延长了小火加热时间的烧,成菜更烂,汁更浓。特点:具有形态完整,汁浓味醇,软嫩鲜香的特点。根据色泽和调味区别,又可分为黄焖、红焖、油焖三种。
【炆角玉肉】
原料:里脊肉400克、面粉100克、熟鸡蛋1个、鸡蛋2个、湿香菇15克、笋花几片、红辣椒1条、葱几条、精盐5克、味精5克、上汤75克、绍酒5克、麻油2克、生油1000克(耗100克)。
做法:
⑴先把里脊肉用刀片开,使用花刀把肉切横直条纹,用姜、葱、绍酒腌过披在盘里,撒上干面粉,把2个鸡蛋磕开拌匀,抹在肉上,然后下油鼎炸至金黄色捞起待用,即为“芙蓉肉”。
⑵把菇片、笋花、辣椒片、精盐、味精和“芙蓉肉”一同放在鼎里,加入上汤炆约5分钟后把肉捞起,放在砧板上切成3厘米长的长方块,排放在盘里,再将菇片、笋花、椒片间接摆在肉上面,再把熟鸡蛋一个去壳刻锯齿花纹分成两半摆在肉上面两边,将原汤用薄淀粉水勾芡淋上即成。
特点:造型美观,味道浓香。
【炆角玉肉】的制作来自汕头技师学院烹饪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