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卖花翁》:一曲胜过《卖炭翁》和《卖油翁》的历史悲歌

文/鹤鸣甘棠

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万花芬芳,争奇斗艳,可以说是历久弥新,时至如今,有些经典之作,读之千遍也不厌倦,温故习之,总会有新的感观。

比如北宋欧阳修的《卖油翁》,一句“唯手熟尔”,让人记住了那位技艺精湛的老人家;

再如唐朝白居易的《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读后使人心灵发颤,一副刁蛮可恶的宦官嘴脸之后,一位缩肘抖立在寒冬腊月的老人家无处喊冤。

今天,笔者品读一首诗歌《卖花翁》,不知大家有没有印象?

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01 诗人吴融,也是大唐帝国走向灭亡的见证者

说起吴融,他是晚唐的著名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省绍兴市)人。

“山阴”是人才济济,前有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后有南宋大诗人陆游。其中,吴融也是出类拔萃的。

他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卒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享年五十四岁。

他生不逢时,恰是晚唐末路,社会混乱,官场黑暗,而他死后,三年有余(公元907年),大唐帝国也就寿终正寝了。

时代给予了吴融特有的情感,他忧国,而国却抛弃了他;他有心,而心被乱世害得千疮百孔。

于是,他非常崇拜前辈诗人白居易,重视诗歌实用教化的社会功能。他在〈禅月集序〉中,提到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更是称赞有加,称之为“一时奇逸极言”。

更有甚者,吴融把白居易列为“广大教化主”,可见白居易在他的心目中是顶礼膜拜的。

因此,他模仿白居易《卖炭翁》的写法,写下了一首小诗《卖花翁》。虽然仅仅有四句,却使人读后有“青出蓝而胜于蓝”的惊喜之感。

02 和烟和露(lù)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卖花翁”,就是指一位卖花的老人家。他的买家是谁?同”卖炭翁”一样,都是官方。

不同的是,他的花是卖给富贵人家,反映的是贫富差距之悬殊;“卖炭翁”是与太监做交易,控诉的是宫市奴才的黑幕。

先了解一下,“和烟和露一丛花”,其中“和烟和露”,形容花刚采摘下来时缀着露珠、冒着水气的样子,突出表现花的新鲜可爱。

由花的“嫰”再到卖花翁的“老”,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后文作了铺垫。

紧接着“担入宫城许史家”,交代了卖花翁把花送入富家宅邸的事实。

许史家”是一个历史典故,“许”指汉宣帝许皇后之家,“史”指汉宣帝祖母史良娣之家。许氏与史氏都是汉宣帝时的外戚,两家都在汉宣帝时受封列侯,所以后人常用“许史家”来借指豪门势家。

“许史家”的高贵与“卖花翁”的位卑又形成了对比,比“嫰”与“老”更强烈一些,又递进了一层。

可以说,这时候诗人吴融在悄无声息地表达着愤怒之情。

一位为了生计而卖花的老翁,肩挑起两筐新摘的鲜花,送货上门,供那些富家子弟吃饱了喝足了之后,打发时间。

可是卖花翁自己呢?诗人没有直说,但也是有潜台词的。

卖花翁卖的不仅是“花”,更是苦不堪言的“命”!

03 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

东风送暖,大地春回,鲜花开放,本该是一片烂漫悠闲的大好风光。

这是大自然的赐予,是不分年龄、性别与贫富的。

可是豪门势家把盛开的花朵据为己有,都囤积在进自己的深宅大院。

再看,那空旷的田野,萧条凌乱,景象寂寥,暖融融的春意也在卖劳苦大众窘困的生活中变成了刺骨的寒冬。

其中“不教”两个字用得好,一是显示出了贵族人家的霸道,二是诗人压在心底的怒气如火山爆发。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自上而下的腐败与怠政,加上宦官的一手遮天,改朝换代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吴融的眼睛是雪亮的。

他在学习偶像白居易,他在为社会民众代言,他也在为大唐帝国而撕心裂肺。

然而,白居易遇到了号称“小太宗”的唐宪宗,而吴融呢,他不是“海瑞”,更不可能是”鲁迅!

他要在乱世中生存,从一定意义上讲,其实他也是一位“卖花翁”。

所以,他用“一朵花”的记忆,折射了晚唐的黑暗与腐朽,以小见大,实属不易。

白居易的“直叙铺陈”与吴融的“曲径通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就社会环境与精神世界而言,吴融的诗歌在呼唤公平正义的同时,更令人品尝到诗歌的美,那种不可多言、发人深思的悲剧之美。

结语

《卖油翁》的世界只是属于欧阳修,因为盛初的北宋是宽容的;

《卖炭翁》的苦难是黑市操纵的,白居易恨的不是朝廷而是小吏;

只有《卖花翁》委婉的苦水,道尽了一个朝代灭亡的不可逆转,它是吴融为大唐帝国谱写的一曲落幕悲歌。

花卖了,国也随之没了。

这就是吴融“不教闲地著春华”的可贵之处。

平民之宴用文字点亮生活,用文化解读时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