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产业互联网: 发展结构、商业逻辑与创新精要

作者:徐苏涛、刘赞、谢盼盼、杨跃承、杨洋、赵今巍。

引言

进入互联网下半场,数字化转型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产业互联网平台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成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能否实现的基石。如果说改变生活方式的是消费互联网,改变社交方式的是社群互联网,改变生产方式的是工业互联网;那么,在数智科技条件下,能够将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贯通并实现“交易平台+产业数字化”的则是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本质上是产业组织创新,中间层是资本运作、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基底则是产业开放创新生态圈。产业互联网作为数智科技条件下的产业组织者,依赖于多创新主体的协同推进机制。当前,大量产业互联网还处于探索阶段,迫切需要重识产业互联网技术的逻辑、资本的逻辑、商业的逻辑、产业的逻辑、生态的逻辑,以便更好地服务数字化转型与产业组织创新。

01
加快拥抱互联网下半场

如今很多活跃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参与者,大多是搞技术、搞投资、要搞企业、搞学术、甚至是搞行政的,但很少有站在产业技术与经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重识产业互联网的来龙去脉与何处何从。如何全面审视产业互联网,需要在把握信息技术的特性与代际演进的基础上,不仅要从互联网上半场的孕育看下半场的发展,还要从经济社会演进的角度把握产业互联网的本质与使命。

(一)信息技术引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

信息技术是最能贴近人的生活方式——把万物、人人、人物都给联结在一个“小地球村”;最能改变人的生产方式——从需求需要出发反向决定生产和配置资源;最能替代人的劳动操作——让生产更加精细化自动化;最能反映人的需求诉求——成为人的第六感官;最能拓展人的生存疆域——人工智能的出现开辟新天地;最能释放人的价值潜能——与其它技术结合提高人的机能。国家界定的“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一般共识下的“信息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与能源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

信息化是一个本源不变,但内涵与外延不断深化的革命性力量。这个“本源”,就是知识、信息、数据等在提升生产力与创造财富面前发挥的作用要比物质、能源、资源更重要,甚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其内涵外延取决于信息技术的迭代。1.0的传统信息技术更多地是软硬结合、数控兼备、器网结合,更强调软件、互联网、自动化;2.0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强调线上线下、随时随地、智慧感知,更强调社交化;3.0的数智科技强调云端云台、数智兼备、智能感应、智联生态,更强调数字化、智能化。产业互联网既不是1.0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消费互联网、社交互联网,也不是2.0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而是3.0信息技术条件下数智科技应用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社交方式上的集中体现。

(二)从互联网上半场到互联网下半场

尽管“互联网下半场”并不足以完全反映新一轮业态创新、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但的的确确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从诸多新技术中脱颖而出,并对产业革命与产业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 “互联网上半场”更多的是借助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从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上走,打破人们生活方式、企业经营发展、产业组织发展的时空局限,产生更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消费体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的生活更加便利和泛在,甚至有些产品和终端成为人的“第六感官”;企业从区域小市场到全国大市场、国际大市场,在一个细分的“长尾市场”就可以做的足够大;产业发展则从大企业的中心化,到平台企业的去中心化然后再中心化。更进一步而言,互联网上半场更多是借助“互联网+行业”的模式,涌现出了很多B2B、B2C、B2B2C平台企业,这些平台企业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越是一些并没有充足行业经验、产业基础、市场惯性的人或企业,越容易成为互联网上半场的先锋。

图:互联网+产业业态创新

“互联网下半场”更多的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5G、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虚拟空间向智能终端中嵌、从智慧感知到智能运用,最终用供需两边通吃、跨界融合的产业思维打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产业结构、组织方式与增长方式。如果说“互联网上半场”是通过2B、2F最终2C,从信息经济到平台经济;那么“互联网下半场”既可以通过2F、2B搞工业物联网、产业互联网来改变生产方式,也可以通过2C从改变消费方式到改变生活方式,最终实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贯通,生态经济成为平台型企业的重要发展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底盘强大的行业+互联网,并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才能成为新一轮业态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引领者。所以,互联网上半场是借助C端流量、市场需求反向配置生产资源,从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在互联网下半场,不是单纯地搞改变生产方式的局域网、封闭的工业4.0,也不是单纯地进行生产方式的智能化升级改造,而是在消费反向决定生产的基础上,再造新型产业组织方式。

图:产业互联网从改变生活方式到改变生产方式

(三)从半工业半信息社会到智能社会

在2020年抗疫防疫中,以往诸多场景假设进一步变成现实场景:从事实说话到数据说话、从高触高感到无触无感、从现场实施到远程操控、从虚拟现实到智能实现、从多人工厂到无人工场、从官管民理到群民共治、从生态掠夺到见朴抱素。这些变化体现了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更为实质性的变化——从碎片信息到数据驱动、从智慧感知到智能感用、从前台思维到后台思维、从物理线下到虚拟线上、从工业工厂到智能工场、从科层行政到扁平治理、从科技求富到科技向善,“科技的力量”进一步呈现出2C(个人)的消费模式场景化、2F(家庭)的生活方式社交化、2B(企业)的生产方式智能化、2G(政府)的治理方式数字化特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从半工业半信息社会走向万物互联、数据驱动、智能使然的数智社会或者智能社会,大量欧美科幻片里的未来世界在加快到来。

图:经济社会发展走向高维世界

伴随信息技术,尤其是数智科技的迭代创新与深度应用,从六个方面的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处理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对产业创新形成重要影响。也就是目前所说的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中国等,最终形成线上线下、云端云台、数智兼备、器网结合、智联生态、智能感应的经济形态与生产方式。二是处理好生产供应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对民生福祉产生重要影响。以前是生产决定消费、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如今在信息化带动下,消费反向决定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决定生产方式。这也决定了从工业经济走向新经济、数字经济。三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对公共治理产生重要影响。新基建不再是单纯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支撑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的基石,越来越多的社会建设将为经济建设开辟新空间、赋予新功能。四是处理好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关系,对开放门户产生重要影响。以数智科技带动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带动数字贸易、数字贸易带动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带动货物贸易,将内外循环贯通在一起,加速将外向型工业经济向开放型创新经济转变。五是处理好安全稳定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对安全管控产生重要影响。在全面安全观条件下,不仅是风险风控,而是发展拓展;不仅仅监管维度,而是疏导建设。六是处理好深化改革与服务创新的关系,对改革创新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数字政府、智能治理的带动下,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加快建设创新型服务政府。

02
究竟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对于Industrial Internet的误读,并非源自与不同翻译的解释,而在于对产业技术革命的演进、产业价值再造缺乏基本判断。如果第一次、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是工业化意义上的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是信息化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那么第四次产业技术革命不仅进一步强调生活方式反向决定生产方式,还将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贯通。

(一)破除产业互联网一般认识的迷雾

在国际上,“Industrial Internet”最早被定义为“用复杂物理机器和网络化传感器及软件实现的制造业企业互联”;后来由于“Industrial Internet”主要应用是工业,在引入国内时就被翻译为了“工业互联网”。而在国内,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平台公司,被有的人分为“C端业务”、“B端业务”,前者被视为消费互联网,后者被视为产业互联网。如今,狭义上的产业互联网是指以生产者为主要用户,通过在生产、交易、融资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从而达到提升效率、节约资源等行业优化作用,通过生产、资源配置和交易效率的提升推进产业发展,带来全新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服务体验的产业形态。而广义上的“产业互联网”,则是面向生产者、消费者等用户,通过在社交、体验、消费、流通、交易、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网络渗透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敏捷供应、提高消费体验,最终将生产方式(技术构成+组织方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与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社交模式+消费体验)全面贯通的产业形态。当前,产业互联网已成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内涵以及重要途径,但对于产业互联网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迷雾,因而对于产业互联网的实践还存在不少误区。

(二)全面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贯通

究其本质,如果说电商互联网平台改变的是消费模式,社交互联网平台改变的是生活方式,工业互联网平台改变的是生产方式,那么产业互联网则是整合供给与需求、工业与商业、虚拟空间与智能硬件以及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最终将形成“数据驱动+平台赋能+智能终端+场景服务+社交生活+敏捷供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今很多工业互联网之所以不是产业互联网,核心由于缺乏2C的充分数据与流量,难以真正实现消费端、应用端、体验端的反向配置生产资源,成为封闭的IT系统或高端智能化的智能工场。如今很多消费互联网+智能工场之所以不是产业互联网,在于没有真正实现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贯通。

这种“数据驱动”,就是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驱动成为重要的发展动力;“平台赋能”就是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上走,在上下游、买卖方、供需端之间,从做事到做局,从第二方走向第三方、第四方;“智能终端”就是从虚拟空间上往智能硬件上落,智能硬件成为云端云台的触角和终端;“场景服务”就是数据、内容、服务、交付等融为一体,以市场需求反向配置生产资源与服务方式;“社交生活”就是在社交化生产与社交化生活之中,将买卖、生活、生产嵌入到人的生活之中;“敏捷供应”就是生产与消费的距离越来越短,短、平、轻、快地实现产品、服务的供给。应该说,单纯面向生产的是工业互联网,单纯面向消费的消费互联网,而没有产生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都算不上产业互联网。

(三)产业互联网创新与构建的着眼点

创业成长、企业发展、产业创新等价值再造,核心是把握生产与消费的新趋势及其相互的关系。在以往工业经济与商业经济条件下,生产主要提供的是工业品、消费品,产生了很多制造商、供应商;消费往往讲求客户、需求、营销网络等,产生了很多代理商、采购商。从生产到消费是一个以正向为主(生产决定消费)、反向为辅(消费反向决定生产)的链条式的供应关系,工业与商业、生产与消费以及行业与行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界限,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产业价值链的存在。伴随互联网经济崛起,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平台模式的推广应用,生产供应方式逐步从工业品、消费品向消费互联网、社群互联网,再向产业物联网、产业互联网等方向发展,在此条件下出现了大量电商平台、APP、云平台等。与之相适应的,在消费端、客户端上越来越强调流量、终端、社交、数字、内容、场景、体验、触点网络等。

图:将流量优势转化为数据驱动与数字发展

在此背景下,大量介于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商业、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平台型企业涌现,打破了以往卖方与买方、上游于下游、供应与消费的关系,甚至成为新型产业组织者、商业生态建设者、开放创新生态建设者等。这其中,很多产品(服务)不再是单纯的产品(服务),有的是新场景、有的是智能终端、有的是社交生态等;很多产品(服务)的交易关系从F2B2C转化为B2B、B2C、F2C、F2B,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客单越来越批量、供应越来越敏捷,甚至出现了用户深度参与生产的前道环节等;而很多产品(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有机结合在了一起,起到了一定的产业组织作用。

03
产业互联网的顶层逻辑

伴随产业发展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走向一维产业、二维产业、三维产业,产业互联网是很多正在推到重建传统产业跨过平台经济的二维产业,走向三维产业、高维产业的重要通道。产业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是超越时空局限、锁定技术门槛、重塑产品形态、穿透商业疆域、走出企业边界、跨越产业界限,其顶层设计是站在产业组织的高度上,根植产业开放创新生态圈,在“交易平台+产业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中间件下把产业重新做一遍。

(一)产业互联网到底要实现什么创新

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开始强调“估值”,也就是企业未来价值。一个最有价值的企业,往往是以最少的投入、面对最大的市场、锁定技术门槛、以最快的成长速实现高利润、高价值。但这种理想的状态,在传统产业格局、市场格局、技术条件下往往是难以实现的。而在创业成活、企业成长与产业成熟过程中,其价值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能否超越时空的局限、能否锁定技术的门槛、能否重塑产品的形态、能否穿透商业的疆域、能否走出企业的边界、能否跨越产业的界限。在此判断下,产业互联网核心是需要形成六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超越时空的局限,就是通过从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空间,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条件下,打破一个企业、创业经营发展的空间,从区域“小市场”到全国、全球“大市场”。在“大市场”做一个小事而取得商业成功,而非在一个“小市场”上做无数的业务堆积业务体量。二是锁定技术的门槛,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构筑屏蔽竞争对手的门槛,抢占战略制高点、技术主导权以及发展主动权。从科技、到高科技、到硬科技、再到黑科技,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到智能技术,将硬科技与软创新相结合。三是重塑产品的形态,就是在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产品即服务、制造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条件下,打破以往的产品或服务形态,输出或提供新的价值。尤其在很多领域,往往是以“软件+硬件、产品+服务、平台+终端、线上+线下”等方式呈现。四是穿透商业的疆域,就是不断优化交易模式,伴随从物物交换、货币交换、大规模生产、个性化定制等交易模式的演变,最终将商业模式嵌入到生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之中,让产品、服务成为人们生产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乃至人功能的延伸。五是走出企业的边界,就是超越以往商业企业、工业企业、中介企业的界限,转而到产品企业、平台企业、生态企业的新语境。通过“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平台企业)-再去中心化(生态企业)”的路径,打破企业的发展边界,优化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的组织发展方式、创新的发展方式等。六是打破产业的界限,就是穿透以往产业链、供应链条件下的价值链,转而进入开放创新生态圈条件下的价值网,将产业链的上下游、买卖的左右方等链式供应关系,转变为共生共荣、相互依存、自组织自成长、共同成长、一起赚钱及发展的创新生态关系。

(二)产业互联网顶层设计的基本逻辑

某种意义上,产业互联网顶层设计近似于“钻石模型”。顶层是产业组织——体现为产业互联网公共政策的逻辑,也就是如何发挥好产业组织作用,其主体是政府、平台企业、大企业、投资机构等产业组织者,尤其在推进产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是发挥创新型服务政府引导作用。底部是创新基地——体现为产业互联网生态的逻辑,也就是在平台条件下,一些利益攸关方如何更好地围绕不同场景、需要、交易、供应等形成开放创新生态圈,并促进业务下沉和资源配置等。而中间的三角分别是资本运作、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共同构成产业互联网平台的逻辑。其中,一是资本的逻辑,不仅包括创业投资如何参与产业互联网,还包括如何借助股权纽带整合产业,亦包括将供应链金融作为产业互联网重要体现;二是技术的逻辑,不仅仅是安全、数据、网络,核心是借助高端软件及数智技术实现全供应链的产业数字化;三是商业的逻辑,核心是建议以交易平台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从第三方平台走向第四方平台,并优化商业模式。

图:产业互联网顶层设计“钻石模型”

本文所阐述的产业互联网顶层设计,核心是站在产业组织的高度上,根植产业开放创新生态圈,探讨如何在“交易平台+产业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中间件下,用产业互联网把产业重新做一遍。这个“产业组织”就是在政府解决市场失灵和培育市场的逻辑下,加快将一批平台企业、大企业平台化、枢纽服务机构等培育成为产业组织者,以产业组织创新引领产业互联网发展。这个“交易平台+产业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三驾马车,主要实现如下的平台作用:一是通过交易平台实现需求与供给、卖方与卖方、上游与下游、B端与C端的有机结合,从流量驱动到数据驱动;二是通过产业数字化实现工业与商业、制造与服务、工场与场景的有机结合,从自动化到数智化、从大批量生产到大规模定制;三是通过供应链金融撬动促进人流、信息流、货物流、商品流、资金流转化为数据流和价值流,在资源、资产、资本的转化中实现价值再造与价值增值。这个“开放创新生态圈”,就是将以往的利益攸关方、大中小企业互联融通、“政产学研金介用”多位一体有机结合,成为产业互联网的根底。

(三)产业互联网构建依赖系统性创新

如上所述,产业互联网建设发展的推广应用,是以组织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管理创新为核心的系统创新,工厂级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不是一个完整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更多的是智能工厂,很多产业互联网能否彻底走向产业互联网的前提,在于统一大数据云平台驱动下的系统性创新与结构性重构。在此过程中,产业互联网出现了如下新的热点和趋势:一是硬件设备与网络设施作为产业互联网的硬件设施,既是难点、痛点,也是热点、重点,尤其是智能传感器不仅是硬件、更是数据的创造者;二是产业云平台作为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呈现中间集中两端分散的格局,与企业结合、行业结合、区域结合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三是工业软件作为产业互联网的“大脑”,需要以全新架构为生产提供服务,尤其是产业互联网级APP将成为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贯通的桥梁;四是产业互联网平台数据安全风险隐患凸显,信息安全作为产业互联网的保障面临着较大的安全挑战、也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这些热点趋势需要关注,更需要在生态化商业逻辑与平台化业务模式条件下,与前沿技术架构有机结合在一起。

04
产业互联网的产业组织

产业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并非产业的互联网化,而是借助产业互联网平台起到产业组织作用,进而重构传统产业价链,产生全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增长方式、治理方式。在这个产业组织过程中,不仅要实现从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的认知升维,还需要实现从生产函数滚动增长到生态指数增长的发展目标,更需要从服务型政府向创新型服务政府转型的前提保障。

(一)加快从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

从工业经济到创新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主轴与认识升维,就是从以往的“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其背后的规律是产业发展从产业模块化发展到了产业生态化发展新阶段。在产业模块化条件下,产业价值链运动规律是分解融合,呈现出线性增长发展趋势;但在产业生态化条件下,产业价值网的运动规律是融合跨界,可能会产生爆发成长趋势。以往的“产业模块化”,就是某一行业一体化或产业的价值链结构逐渐裂变成若干独立的价值节点,通过各价值节点的横向集中、整合以及功能增强,形成了多个相对独立运营的价值模块制造者以及若干模块规则设计与集成者的产业动态分化、整合的过程。其本质是产业价值链的分解分解再分解、融合融合再融合。

图:以创新生态穿透四维价值链

“产业生态化”,就是产业发展从块状经济、产业集群走向产业生态,就是产业创新从创新体系、创新网络走向创新生态,不仅将以往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数据链、供应链从串联创新到并联创新,还将以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转化为数据流、价值流,最终实现要素设施共享、企业互联融通、开放协同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产业快速生成,并产生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从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就是从注重产业价值链中下游的关系,到注重产业价值网左中右、前中后的关系;就是从注重产业价值链上的串联式的生产消费供应链,到注重产业价值网左上的并联式的开放创新生态圈;就是从注重产业价值链上你死我活的竞争,到注重产业价值网左上共生共荣的竞合;就是从注重产业价值链上产业分解、产业融合的线性增长,到注重产业价值网上产业融合、产业跨界的爆发成长。

(二)从生产函数滚动到生态指数增长

经济学上讲的“生产函数”,往往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只要在一定技术水平与技术构成条件下,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就会出现特定的产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就是这个传统惯性思维的产物。在新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不仅关注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而是在一定技术构成、制度结构与组织方式基础上,“好快好省”地产生更高效率与更大效益。

产业互联网的核心价值是从以“投入-产出”为代表的生产函数到“输入-输出”为代表的生态函数。其生产要素不再是人才、土地、资本、技术,而是场景、智能、数据、平台、生态,其组织方式不再是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资本化等等,而是在场景拉动、智能引领、数据驱动、平台带动、生态赋能以及流量聚合,形成开放、多元、活力、共赢、高效的创新生态圈与全新产业组织方式。这种“场景拉动”,就是围绕需求再造与需要挖潜,通过数据、内容、服务、工具、体验的有机结合开辟新的市场空间、消费空间、应用空间或想象空间等,实现业态创新;“智能引领”就是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5G以及其他新技术、先进制造相结合,形成新的技术构成、新的技术架构、新的组织方式,最终产生新的生产方式;“数据驱动”就是将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品流等转化为数字流及其价值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数据链、供应链以及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资源共享、互联融通、开放创新、优化配置以及快速生成,加快互联融通;“平台带动”就是从做事到做局,不断优化企业作为生产组织方式、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集群作为产业组织方式之间的关系,打破企业边界、商业疆域、产业界限,带动产业组织创新;“生态赋能”就是从中心化的平台到去中心化的平台的平台,形成开放创新、共生共荣、共同成长的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三)从服务型政府到创新型服务政府

无论对于一个体制杂交的新兴经济体、转轨经济体,还是对于从工业经济管理走向新经济治理范式,企业往往感到与政府越来越有隔阂、有距离,而实际上政府在一个高速发展、矛盾临界的发展阶段亦有自身的困惑、困境。在新经济条件下,新兴产业发展规律或者创新发展规律变了,以抓经济建设为己任的政府在产业组织方式、产业管理范式以及公共服务方式、公共治理模式等方面,与企业作为制度产品接受者的地位及其制度产品需求的不相适应。具体而言,工业有工业的发展规律,服务业有服务业的发展规律,传统产业有传统产业的发展规律,新兴产业有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长期以来,政府是抓工业的高手,因为在滚动增长条件下产能、营收、能耗、物耗等可以计算出来,相关资源要素指标配置亦是可量化可控的,但比如用抓工业的方式抓服务业、尤其是抓新兴产业就非常难。

伴随产业跨界融合,政府工作同样需要跨界融合,核心是从公共行政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走向创新型服务政府。作为地区创新生态设计者、建设者、维护者,其基本内涵是“第四方新型产业组织者+第三方创新服务集成者+第二方精益服务提供者”。“第二方精益服务提供者”是原来公共服务的范畴;“第三方创新服务集成者”,是指政府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由自己来承担,而是通过引入高水平专业服务机构,集成社会资源来提供相应高质量服务;“第四方新兴产业组织者”,强调的是政府在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主导”而不“主体”的作用,更多是突出新兴产业组织者的角色,强化产业引导、搭建创新平台、构筑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传承良好氛围。从服务型政府到创新型服务政府,不仅要观念领先,保持自身对新事物的敏捷敏锐敏感,不再走工业经济的老套路、老模式;还要创新驱动,引导全社会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格局,塑造共生共荣发展生态,形成政府引导、产业导向、企业主体、高校院所等支撑“政产学研金介”六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05
产业互联网的技术架构

产业互联网的技术架构并非将新一轮信息技术、智能科技与先进制造、社交商务机械地拼装和组装,而是带有产业互联网顶层思考的技术实现。正是以往的产业互联网过于强调“器”“技”层面,而难以从传统的技术架构上自拔,以下研究不是提出一个标准化的技术架构,而是阐明技术结构背后的商业化逻辑、社交化逻辑、数字化逻辑。

(一)优化产业互联网的技术顶层架构

产业互联网的顶层设计与建设运营并非单纯是技术架构与功能实现,更在于业务架构与商业逻辑,只有以产业跨界的新思想驾驭“平台+生态”的新模式、以“平台+生态”的新模式架构“以用户需求为起点+以行业应用为导向+以数据为驱动+以网络/平台/安全为核心+以基础设施为支撑”的新技术,才能以产业互联网新技术驾驭新业态,形成反向设计与逆向创新。当前在国内外不同行业、领域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产业物联网平台等,制造业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有浓厚的智能工场烙印而与消费端交互不够,大型电商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带有浓厚的流量驱动但又底盘不硬,消费社交平台推广的产业互联网偏向企业商务,不仅鲜从产业思维上对制造业或服务业、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工厂与工场进行跨界整合,还难以从科技革命中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打通,出现“多面开花,但少有重磅炸弹”的局面。

图:主要生产方式演变

与此同时,当前的企业逐步从产品企业、平台企业向生态企业转变,不同的企业性质、发展段位需要不同的业务模式、方式方法,在大企业平台化以及生态化转型中,不仅需要彻底的平台化转型,还需要多管齐下抢占产业变革的新赛道,核心通过“去中心化(集团化)、再中心化(平台化)、再去中心化(生态化)”,将数字内容、物联平台、智能终端、场景体验、社交商务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让社交贯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具有人人互联、随时随地、数据为王、体验为王特点的社交化软件,不仅成为倒逼传统业态转型升级的变革力量,还成为里孕育原创新兴业态的革命因素。社交化,或社交服务业的本质,是借助云计算把撷取、处理、整理好的大数据,通过移动设备传输到能创造价值的终端,再在社交商务情景中把这些数据的价值发挥出来的生活(产)方式。企业社交化不仅将社交网络引入企业管理中,实现内部高效、透明、便捷的沟通协作;更是要在社交商务情景中把这些数据的价值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业务模式重构、运营模式转变及组织创新。

如果说互联网是一个交互联通的网络空间,颠覆的主要是行业;社交化则代表一种社会交融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是一个时代。社交化不仅拆除人与人之间、人与圈子之、圈子与圈子之间的“柏林墙”,还重新划定企业内部社交网、伙伴社交网、外部社交网络,重新定义了企业员工之间、企业与伙伴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核心价值是把买卖直接嵌入到人类的生活方式,实现轻(资产)、便(捷式)、多(覆盖)、快(成长)。在社交化趋势下,众包、众筹、新媒体、O2O、微信微博、APP引擎等业态先后大量出现,在较大程度上改革了企业的融资、研发、营销、销售、客服、管理等,改变了商业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交商务生态,成为新一轮市场洗牌革命因素。没有社交化就难以围绕人的需求,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贯通。因此,在产业互联网构架的技术实现上,需要的是社交化软件,而非ERP、ROE软件等等。

图:社交化贯通生产生活方式

(三)加快从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

产业互联网是数据驱动的产业组织,只有产业实现了数字化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在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形成如下发展范式:一是加快数智新研发,从产业端出发面向需求导向进行逆向创新,加快数智技术创新与应用;二是培育数字新形态,形成线上线下、云端云台、数智兼备、器网结合、智联生态、智能感应的经济新形态,培育有硬科技属性、平台属性、跨界属性的新物种企业;三是加快数字新基建,着力构建全面互联互通的智能化数字基础设施,打造物联感知、高速泛在、融合智能的算力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打造超级智联生态;四是开辟消费新场景,将数据、内容、算法、体验、服务、硬件等有机结合;五是优化要素新供给,将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场景需求、平台组织、生态赋能紧密结合,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六是保障网络新空间,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探索网络空间治理规则制度,壮大物联网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新业态;七是营造创新新生态,围绕“政府搭建平台、市场开辟赛道、企业成为赛手”,形成更有活力、生命力、竞争力以及影响力的创新新生态;八是加快产业新治理,用数字技术提升现代治理能力,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治理问题,以社会建设带动经济建设。

图:从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

06
产业互联网的资本运作

如今创业投资机构、产业投资基金不仅是产业互联网的重要组织者,更是政府促进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产业互联网作为投资平台实施股权投资,是将股权纽带作为产业整合的基石;供应链金融作为产业互联服务体系的入口,成为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支撑与突破口,最终形成财政资本与社会资本、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产业投融资体系。

(一)创投机构成为产业互联网组织者

我们常说产业技术革命发源于技术创新、成就于金融创新,体现为产业组织方式的演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本链,建立覆盖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全过程的产业组织方式及科技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培育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手段。当前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历史交织条件下,迫切需要以财政资本带动科技金融、以产业资本支撑创业创新、以自主创新促进新兴产业,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开放合作发展格局,进而带动产业组织创新,有利于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主导权与主动权。

在此过程中,创投机构不仅成为产业互联网组织者,还将成为政府财政资本、政府引导基金的重要合作方。在创投机构参与产业互联网过程中,主要有如下机制:一是创意挖掘机制,新兴产业发展依赖技术试错、企业试错、产业试错、区域试错等,微观基础的发展前景有较高的不确定性,需要借助具有洞察力,让原创的思想、创意更加超前;二是创新循环机制,借助创投机构弥合产业互联网对接空隙的重要环节,促进创新资源、产业要素的高效对接与双向流动,打通创新循环的瓶颈环节;三是创业辅导机制,产业互联网在起步阶段面临各种考验,亟需高水平的创业指导,将原创思想、技术孵育为成熟的商业模式。伴随以预算改革、税制改革及财政改革为重点的财政体制改革推进,迫切需要借助产业基金等政策工具创新产业扶持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迫切需要借助投资机构转变财政资金配置方式,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迫切需要支持创业投资机构搭建地区性或行业性产业互联网平台,进而创新产业扶持及组织方式。

表:创业投资机构与政府合作产业互联网相关案例

(二)股权网络成为产业组织重要纽带

产业互联网具有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等特点,既需要政府发挥培育市场的作用,也需要大量创业投资、社会资本的注入。目前很多创业投资、社会资本专注于成长型或成熟型企业,投机倾向较强。更需要一批专业投资产业互联网的投资机构、耐心资本。这些投资者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而且具有深厚的业界人脉、行业背景和管理经验,能够将具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原创想法从众多想法中挖掘出来。从“讲故事”到商业计划,从技术路线到产品概念,从商业模式到管理架构,将原创想法一步步转化为企业实体,最后投放到市场中接受检验,形成成功的技术路线、先进的适用产品和成熟的商业模式。

很多时候产业互联网平台是具有战略投资、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财务投资等方面的投资平台、创业创新平台。正是借助不同形式的投资,让产业互联网中的不同企业、个体建立起股权纽带,才加快了产业跨界融合与资源有效配置。这些投资的注入不仅仅是一种有限度投资,更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如增加了创业者或初创企业的信誉、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扩充了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等,为生态和合作伙伴的发展形成良好支撑,促进生态圈企业同频共振。

(三)供应链金融成为产业互联网入口

产业互联网所“互联”的主要是供应链,也就是从一个核心企业或者是一个产业的上游出发,从供给侧到需求侧的整个物流过程、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价值再造过程。上中下由多个行业互联在一起,就形成了产业;多个产业互联在一起,就形成了产业跨界;多个产业基于互联网形成互联,就成了产业互联网。如今投资机构进入产业互联网的重要资本逻辑,便是基于供应链的供应链金融。在“供应链金融”中,“金融”是核心,“供应链”则是一个定语。供应链金融是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而来的,是借助产业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产业形态与商业模式。如今,供应链金融站在产业互联网平台上,依靠互联网和物联网、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的智慧供应链将成为主流。之所以诸多企业、机构可以为产业互联生态圈内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是因为这些机构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掌握到融资需求方的交易信用,可以控制产业链上客户交易风险,为客户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在产业互联网构建与发展过程中,供应链金融几乎成了标配。上文之所以说是“交易平台+产业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核心是因为产业互联网服务体系的核心是多流合一,也就是商品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数据流等保持一致。这其中,最关键、最具备时间价值增值的是资金,这是供应链金融为产业互联网的核心的重要原因。进一步而言,单个企业去搭建一个单纯用于交易功能的平台是没有前途的;而传统的仓储企业、物流企业如果只是为客户提供仓储或运输,但脱离了交易、供应链融资,服务增值的空间也十分有限,客户粘性也不会很强。只有将在线交易、供应链金融、智慧物流作为进入产业互联网服务体系的入口,才能真正构筑起产业互联网的商业生态与创新生态。

07
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产业互联网,更完整的叫法是“产业互联网平台”,这个“平台”的基础功能是能够产生和促进交易的平台。只有建立以交易为目的的平台,才能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但是单纯的交易平台仅仅是消费互联网,只有面向产业创新生态,从第三方的平台化走向第四方的生态化,才能成为真正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如今进入产业互联网下半场,将涌现出若干新赛道、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

(一)以交易平台为核心创新商业模式

在工商业经济条件下,以往的商业逻辑主要依托线下物理空间,开始围绕一个区域小市场,一个一个接单、一个一个做事,从贸易销售介入生产制造再进入研发创新形成“产供销人财物”一体化,一旦一个区域小市场成熟了再通过扩大再生产做滚动式的横向拓展,这中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整个过程叫做滚动发展和线性增长。但在产业互联网平台经济条件下,其商业逻辑是从线下物理空间的第二方到线上虚拟空间的第三方或第四方,从一个一个接单到海量的流量,从一个一个做事、产供销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到大规模众包研发、社会化生产、敏捷供应链、分布式检测、粉丝式传播等等,从挣累死累活的小钱到挣细水长流的大钱,从一个一个的区域小市场滚动发展到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高举高打实现爆发增长,从需要大量的人到技术工具替代,从公司+雇佣到平台+合伙,代表的是爆发增长与井喷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围绕新的生活方式,为买卖方、上下游、供需端重新定义和定价短、平、轻、快的产品服务,吸引海量流量及订单后,再实施分布式的匹配以及服务交付,用更多的社会资源、人力物力为我所用,并发挥第三方支付、品控、信任等市场权势,让别人赚到钱,也从中获取相应佣金或收益。

如果消费互联网平台作为链接上下游、供需端或买卖方的第三方或第四方服务,是从撮合交易、资源配置、开源创新等过程的交易费用降低、价值增值中分享收益的经营实体;工业互联网是解决生产方式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平台;那么,产业互联网平台,可以用其链接一切的特性及其虚拟空间,打破时间限制与物理空间距离,使得企业超越区域小市场到面向全国或全球大市场,从针对存量的“鳌头”到拓展增量的“长尾”,从人工操作处理为主到工具的技术替代,从封闭的以产定销到反向资源配置的敏捷供应,最终实现无边界、无距离、自成长的爆发成长。只有围绕交易,才能将物流、金融、信息等有机结合起来。

(二)加快从第三方平台到第四方平台

从第三方平台到第四方平台的核心是从平台化走向生态化,加快构筑产业开放创新生态圈。如果说“产业生态”更多的是侧重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创新生态”更多的是侧重政、产、学、研、金、介、用之间的关系,那么产业创新生态核心是自产业组织能力与资源配置方式,及其相关的营商环境与制度安排。这其中,产业生态越来越强调平台型企业、平台化大企业、产业组织者作用,核心是产业组织作用;创新生态越来越强调在创新型服务政府引导与支持下,提升产学研金介用之间的资源配置能力、开放创新水平。

图:从第三方走向第四方

在此背景下,一个产业互联网所需要的开放创新生态圈,需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强调生态的圈子,营造开放创新生态圈,促进创新生态与产业生态的闭环发展及协同演进,突出生态赋能(储能、孕能、使能、释能);二是强调平台的流量,打造成为超级的第四方平台并强化第三方平台的引进培育,突出创业、企业、产业等流量的涌现;三是强调源头的资源,强化地区高校院所、产业集团等科教智力资源的源头地位,促进高端创新资源及产业要素流向创业、企业、产业;四是强调服务的价值,强化科技服务的产品化、集成化、便利化、网络化,为创业创新、产业化、开放合作等提供便利;五是强调开放的氛围,根植地域文化或行业文化,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与发展环境。

(三)寻找产业互联网下半场的突破口

在互联网下半场,不仅对传统消费互联网产生了升级改造,还打开了生产制造封闭的IT系统,亦拓展了社群互联网的交互性;不仅在产业互联网条件下将生产与消费贯通,还在产业物联网条件下将产品服务、软件硬件与供应关系、创新生态有机结合;不仅在人工智能下拓展了商业疆域,还在平台赋能下提升产业组织,更是在数字内容融合下创造了新场景,最终出现了十大突破口:

一是消费互联网下的流量商务。在互联网下半场,消费和互联网并非完全是过时,逐步从电子商务到流量商务。在流量商务条件下,往往是前中后台思维。前台是基于手机端APP,后台是处理、消化、支撑系统,中台是数据中台。一个好的流量商务业态,或者是流量爆发,既不在于APP,也不在于后台系统,而在于具有较大业务衍生、精准匹配的数据中台。

二是工业互联网下的智能制造。在工业互联网带动下,数据、智能、互联成为重要的生产力与组织方式,而以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智能无人系统等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云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智能协同制造等大量涌现,成为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是社群互联网下的社群服务如今很多社群服务已经从基于传统信息技术1.0的社交网站、社交媒体等,进入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2.0的社交服务业方向转变。往往是借助云计算把撷取、处理、整理好的大数据,通过移动设备传输到能创造价值的终端,在社交商务情景中把这些数据的价值发挥出来的生活(产)方式。

四是产业互联网下的新型连锁。这里所讲的新型连锁,是基于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将分布式的、连锁式的分销前台、分供前端,与大批量生产、个性化定制等后台供应结合在一起的新业态新模式。这种新型连锁的核心是生产、消费之间产生产业组织作用,优化创新链及商业生态。

五是产业互联网下的企业商务。伴随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一批消费互联网企业在以往C端业务体系、客户流量等基础上,加快向B端方向发展。核心是从改变个人的消费模式、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向改变企业生产方式、商务方式方向发展。

六是产业物联网下的智能终端。如今一批智能终端作为数据采集、移动传输、使能应用的入口,加上后台的数据分析、网络存储、平台运营以及云制造等,充分与若干场景应用相结合,实现产品即服务、制造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最终嵌入更多的产品与服务,产生新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产品(服务)形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消费端的重要体现。

七是产业物联网下的物联生态。一批能够将传统供应链转化为全新创新生态,将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物流转化为数据流、价值流以及利润流,并实现线上与线下、产品与服务、互联与物联、软件与硬件、供应与生态、前台中台后台等相结合,就形成了物联生态,衍生出一批全新经济模式、商业业态与商业模式。

八是人工智能驱动的垂直应用。伴随数智技术的出现及其与不同的行业、市场、应用相结合,出现了一批在专业领域的垂直应用。往往以人工智能发展为突破口,强化深度学习(智能算法)、云计算(基础设施)、大数据(基础要素)沉淀、累积及应用,插上数据驱动的翅膀与智能赋能的手脚。

九是数字内容融合的场景体验。在数字经济条件下,伴随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在生活消费、文旅娱乐、城市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出现了一批将数据、内容、网络、服务、设施、终端等相结合的新经济模式、商业业态与商业模式。核心是从产品终端、场景服务、行业应用、市场交易、商业运营反向资源配置和开展逆向创新,整合生产商、制造商、运营商、服务商,创造新的业态与新的市场。

十是平台运营驱动的腾云驾雾。伴随云计算的出现与应用,边缘计算、混合计算、认知计算、量子计算等进一步涌现,他们和而不同或共同作用,正全面颠覆经济形态与商业模式,将逐渐颠覆价值链各环节,产生一批从消费级各类应用、到平台级各类应用、到区块链的各类应用、再到产业级各类应用,进而出现一批腾云驾雾的新兴企业。

08
产业互联网的创新基底

在消费互联网“中心化”条件下,要么平台化,要么被平台化;要么被别人平台,要么平台化别人。但在产业互联网“去中心化”条件下,将形成共生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组织自成长的生态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合伙人取代中小微企业及个体户成为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单元;场景创新成为产业互联网着力点,也是产业互联网价值再造的重要空间;借助高端新经济生态圈实现爆品下沉,则是产业互联网存在的重要目的和使命。

(一)合伙人取代中小微企业及个体户

在平台化的组织分工下,业务单元、经营实体、执行主体呈现出小微化、自组织、自成长、生态化和合伙制等趋势。如果以往的产业价值链,具有产业组织能力与产业主导权的是大企业、跨过公司,那么中小微企业是其“手脚”,“个体户”则是末梢。在产业互联网平台条件下,合伙人可能的是独立的、可能是相对独立的、可能是有股权关系的、可能是企业内部的,合伙人成为小微化、自组织、自成长、生态化的核心载体与制度安排。以温州发展为例。温州因在市场化改革早期,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而一度领先;但这种家庭的、作坊的、乃至小农的生产方式并没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科技革命相结合,尤其是所形成的资本原始积累并没有投入扩大再生产,最终没有产生新的生产方式,所以后来就出现了各种问题。现在通过产业组织创新,形成全新的生产方式并非为时已晚,可以通过产业互联网搭建“产业共同体”变劣势为优势,产生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种“产业共同体”在本质上是对特定领域产业创新生态的经营实体化、功能平台化、服务集成化、组织产业化、创新生态化。主线是以产业链上中下大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生态,与以政产学研金介用为代表的创新生态实现协同演进与闭环发展。温州实体经济根基深厚,但在“政产学研金介用”之间并没有形成充分的合力。一旦在广大碎片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之上加上一层“产业共同体”,让一批产业组织者在若干领域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数据链、供应链或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资源共享、互联融通、开放创新、优化配置以及快速生成,就能最终形成数据驱动、平台赋能、场景再造、敏捷供应的全新生产组织方式。

(二)场景创新成为产业互联网着力点

当前,以市场应用为核心的场景已开始成为新兴产业爆发的原点,也越来越成为产业发展所依赖的稀缺资源,相比土地、政策、资金等传统产业促进方式,场景能够提供需求、打磨产品,提供数据、改进算法,提供市场、迭代商业模式。一般而言,场景业态创新就是围绕市场需求、市场应用、市场交易、终端服务、消费体验等,从正向配置资源的链式创新到反向配置资源的逆向创新,从支持行业供给到支持市场需求,进而产生全新的业态,是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突破口。伴随中国新旧动能转换,以及各地区纷纷加快场景业态创新,主动营造各类产业发展的场景成为催生产业爆发的新逻辑。产业互联网则成为产业场景创新的核心载体与基础设施。

图:场景业态创新

对于产业互联网意义上的场景创新,核心是围绕生产方式、流通方式、消费方式、交易方式、生活方式、社交方式、治理方式等具体应用开展单一性、系统新地创新,在用户思维下融合了产品、服务、体验、空间的综合创新生态。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需要推动开放包容的制度创新,营造场景创新及推广应用的良好环境,制定兼顾监管与促进发展的政策,通过政府采购、试点示范、相关牌照资质优先发放等多种形式,创造对原始创新相对包容的商业环境;支持基于产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圈内的高端创业、前沿科技创业、潜在独家首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等,加强对高端创业创新企业在技术研究试验和场景示范应用的支持。

(三)高端新经济生态圈赋能爆品下沉

通过新经济的产业创新、组织创新、生产创新、价值创新、产品创新、运营创新、市场创新,分别把产业、园区、供需、企业、产品、运营、市场重新做一遍,实现“下沉爆发”。

一是在产业创新上,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无,用新经济把产业重新做一遍。坚持“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发展思维、商业模式与产业业态”发展理念,借助新经济条件、组织模式与业态形态等,打破产业界限、企业边界、商业疆域、技术高原,用新经济把产业重新做一遍。以舟山的渔业为例,不仅可以通过产业互联网将渔业从低段位的一产、二产、三产贯通,还可以“5G+卫星互联网”将渔业上升为高维的海洋经济。

二是在组织创新上,从产业集群到产业族群,用新经济把园区重新做一遍。大力发展具有产业跨界融合、企业互联融通、资源高度聚合、空间服务耦合、开放协同创新的产业互联生态,加快支持产业园区从物理集聚走向生态化、从物理空间走向高维世界。以往的“专业园”将重新定义,更多的需要同类经济模式与经济形态的创新主体实现聚合和衍生;以往基于物理空间的连片发展也毫无意义,虚拟园区、数字园区将颠覆以往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三是在生产创新上,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用新经济把供需重做一遍。从工业时代、产品思维以及生产正向决定消费条件下的以产定销到新经济时代、用户思维以及消费反向决定生产条件下的以销定产,强化外部需求反向配置内部生产的配置机制,加快从互联网上半场的流量驱动到互联网下半场的数据驱动,以需求侧创新带动供给侧改革,最终用新经济把供需重做一遍。

四是在价值创新上,从上云用数到下沉赋智,用新经济把企业重新做一遍。“上云”就是借助虚拟空间打破企业经营发展的时空局限;“用数”就是通过从死的信息到活的数据让企业打通经络更加富有灵感和动能;“赋智”不仅让企业拥有大脑储能孕能,还能借助很多行业级的“四肢”与产品级的“手脚”使能释能。“上云”是出发点,“用数”是立足点,“赋能”是落脚点,只有形成“上云用数赋智”环环相扣,才能用新经济把企业重新做一遍。

五是在产品创新上,从产业价值链到供应链,用新经济把产品重新做一遍。在产业互联网条件下,迫切需要在以供应链数智化的带动下加速金融化、平台化、生态化,最终以供应链整合提升带动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整合提升,最终形成以供应链整合为牵引,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平台为接口,以战略投资实施为股权纽带,实施产业整合、产业组织、产业促进,实现新产品构建与新业务板块重组。

六是在运营创新上,从前台后台到中台中场,用新经济把运营重新做一遍伴随制造即服务、产品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生产与消费、需求与供应高度结合,迫切需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平台思维的带动下搭建数字化的数据中台、产品化的业务中台、平台化的运营中台,更好地整合前台后台。譬如,很多平台企业在加速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过程中,加快形成“大后台大后方、强中台硬中场、小前端轻前台”的运营结构。

七是在市场创新上,从发现蓝海到降维打击,用新经济把市场重做一遍。打破在以往低段位、低维度基础上,在产业链、价值链、区域链、供应链上寻找挖掘蓝海,更多的是借助高维世界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通过“降维打击”,穿透红海的产业价值链,进入新的产业价值网,设定行业景框、设定游戏规则、重构市场空间、创造市场需求,用新经济把市场重做一遍。

09
让产业互联网不再孤单

政府培育与扶持产业互联网过程中,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把握产业互联网跨界融合属性加快建立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并借助产业互联网平台提高产业组织能力与产业治理能力,赋予产业互联网平台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政府培育支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改革开放40年证明了中国各级政府都是管理工业经济的“好手”,基本上都形成了一整套“划地成园、招商引资、规模制造、出口拉动、税费减免”的发展模式,通过运用产业分类统计+资源要素配置+固定资产投资+重大项目牵引+专项政策支持+平台载体布局等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推进方式。但是产业互联网由于具备创新引领、数据驱动、价值整合、平台赋能、多元协同等基本特征,基本上打破了过去经济部门条块分割、上下贯彻、规制管理的基本经验。基于产业互联网的“钻石模式”,顶层是产业组织,这也代表了培育产业互联网的公共政策基本逻辑。因此,培育发展产业互联网,核心是要转变政府的基本角色,更好地发挥产业组织者的作用,通过形成“政府搭建赛场、市场开放赛道、企业成为赛手”的基本模式,让市场更好地发挥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所为”就是说要优化制度产品供给,创新组织方式、优化创新结构,是立法度、多备案、搭平台、建体系,是允许市场主体去试错,是营造能够发挥企业家创造社会财富的根本动力的营商环境。“有所不为”也就是说尽量不要直接参与和控制资源配置,不再简单地用过去税收返还、财政奖励、项目支持、土地指标等粗放式的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不再是简单直接地'“给项目”、“给合同”来短期刺激企业、输血企业发展。现在很多地方为了发展工业互联网,直接选择一批本地产业互联网企业,然后直接“安排”本地的制造业企业加入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当中,而没有具体考虑到这些制造业企业基于自身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实际情况,使得“上平台上云”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建立完善跨界融合协同推进机制

基于产业互联网的“钻石模式”,底部是产业开放创新生态圈,站在生态培育的层面来看,需要在设计者、建设者、参与者、维护者等不同主体之间,形成跨界融合协同推进机制,解决企业间联系松散、产业间链接不深、要素流动受阻等痛点、难点。近年来,各地纷纷探索链长制、产业专班等各类产业管理手段、工具,但是这基本上还是从建链、强链、补链为出发点的。在推动跨主体、跨领域、跨产业过程中,需要找到能够发挥产业促进作用的平台组织。产业互联网要能实现跨界融合,需要三类角色进行搭配,即领军企业(以工业互联网企业等为代表)、专业机构(以新型研发机构等为代表)、平台组织(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为代表)。进一步来说,以领军企业、专业机构、平台组织为“牵头人”,在领域选择、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平台建设、技术创新、项目落地等不同方面,与地方政府形成新型政企合作关系,共同在决策机制、运行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上开展顶层设计,让培育产业互联网的“设计感”、“路线图”、“执行性”更清楚、更突出。产业互联网的中间三角是资本运作、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共同构成产业互联网平台的逻辑,进一步来说,需要建立起“六个一”的促进机制,即1个产业赛道、1个技术创新源头、1个头部企业、1个平台机构、1个产业基金、1个产业大脑。产业赛道是指聚焦明确的产业方向和重点领域,这样更有利于让产业互联网平台去打通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服务链;创新源头是指能够进行场景应用的技术创新源头,加强以新一代信息为代表的技术集成应用;头部企业是指通过主导设计、创新场景、流量驱动、信任背书等方式推动上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的领军企业;平台机构是指能够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各类资源整合的第三方机构;产业基金是指具有赛道投资属性、资源配置能力,能够打通产业互联网三角关系的投资基金;产业大脑是能够为产业治理提供数据、认知和决策支持的产业大数据平台。在“六个一”机制上,进一步发展成熟诸如新场景发布机制,新赛道培育机制、新物种培养机制、新研发合作机制、新基建共建机制等协同推进机制。

(三)借助产业互联平台加强产业共治

当前新经济发展与政府传统管理的矛盾愈发凸显,表现在管理理念滞后、政策工具单一、行业监管空白等方面,伴随治理对象越来越杂、治理边界越来越模糊、治理手段越来越数字化,能够形成新型治理模式决定了产业互联网的培育效果。从“管理”走向“治理”,核心是立足共治、市场、法治、包容等基本原则,通过集成政府部门、头部企业、产业促进服务机构、产业投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产业/科技智库等主体参与产业治理,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机制、企业主体、多机构参与的新型治理模式。因此,要将“产业共治”的理念全面纳入到产业互联网培育全过程,围绕具体的产业领域建设业界共治委员会,结合负面清单管理等制度,推动市场主体从被管理、被服务对象转变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业界代表要在治理委员会中占90%以上,充分发挥产业界在产业规划、政策制定、新型行业管理、重大项目评议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组建“跨界创新共同体”,充分调动智库、媒体等第三方力量,共同探索新型治理模式。通过召开常务理事会等业界共治日常管理会议,为企业反应难题和需求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要依托业界共治委员会,对于国家鼓励探索的领域,要大胆开展制度创新的试验,给予产业互联网足够的试错空间和场景实验空间,对数据安全、权益保护、知识 产权等规范,要围绕新经济主体需求进行迭代演进监管政策。

结语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条件下,产业互联网不仅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核心载体,还是新经济创新生态建设的核心组件,更是地区强化新兴产业组织的重要平台,亦是新基建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今只有时代的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社交互联网以及智能物联网等,但还没有彻底成功走下去、走出来、走上来的产业互联网。在产业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核心是要把握互联网下半场的发展规律与取向,充分尊重产业互联网的组织逻辑、技术逻辑、资本逻辑、商业逻辑、生态逻辑,重构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商业、制造与服务、数据与智能、线上与线下、工厂与场景等关系,最终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交方式、治理方式的贯通,形成“数据驱动+平台赋能+智能终端+场景服务+社交生活+敏捷供应”的发展态势!

课题组成员:

徐苏涛: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高级合伙人、副总;

刘赞,新华三集团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

谢盼盼,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合伙人、总监;

杨跃承,原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

杨洋,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平台业务副总监;

赵今巍,腾讯企点产业互联网领航生态专家组发起人。

推 荐 阅 读

从新发展格局走向看苏州高质量发展抉择

“钢筋+混凝土”如何摇身一变成为数字城市的基础设施?

宁波如何做好“十四五”开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