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真正的操练,就永远达不到精通的层次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 经验萃取的本质是知识生产 ·

01

记得曾经有一位亲戚的小孩学医,毕业后有2个选择,一个是去国内最牛的医院最牛的科室,但没有正式编制;

另一个是去一个三四线城市的医院,有正式编制。

当时我的建议是,如果从个人长进的角度看必须是去哪个没有编制但足够牛的医院,哪里有他们那个专业最牛的医生可以追随,更重要的是有最大数量的患者尤其是各类疑难杂症都会到他们医院去,这是最好的实践机会同时也意味着个人水平和能力长进的最大机会。

而且从未来看,真正有经验和具备高水平的医生其实会强大到忽略掉那些传统的编制问题,而且他们也会有各种机会去其他医院,这个需求也很多。

但并非所有的岗位都像文物鉴定和医生这样的,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判断。

大部分的工作除了个人判断外,更需要去跟人协作。主要通过协作去完成任务的工作岗位更多,譬如工程师、管理者等。这种工作的长进则更需要别人能够给你参与协作、主导协作的机会。

低于半价24.70元优惠点击

所以组织“压担子“、”给机会”曾经都很火的词。在没有改革开放之前,人们只能被动的等待着组织给自己机会。现在体制内的机构,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经过改革和新的管理方式优化,但仍然有部分其实依赖于这个。

当说要给你压压担子的时候,已经成了要升职的潜台词。

02

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学习与思考都很重要,但核心的是要有实践的机会。

这个实践的机会在过去完全掌握在某些人手中,所以人们只能期盼领导慧眼识人来给自己压担子、给自己机会。改革开放后人们可以相对自由的流动,其实是很大的一个红利。

进一步说,实践机会本身也是差异化的,对于个人能力提升的价值也会分层次!

有一个在软件公司做开发的朋友跟我讲,说现在刚上市的某公司里,有一个当年挨着他的工位坐的朋友,现在已经是亿万富翁了。

虽然这个哥们所在的软件公司也上市了,但大部分员工是没有股票的。因为他们公司主要是做政府和企业市场,这类客户更多是靠关系来打单。对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只要过去的就行,所以这时候程序员就没有那么重要。

但另一个人后来跳槽到了互联网公司,主要做对大众的用户,只有做出好产品来这些个人用户才会买单。这样的需求下,对于创意、对于用户需求的理解就至关重要,对于人的能力的重视程度就会很高,所以大部分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初创公司,核心员工都会有期权和各类激励措施。

其实不完全是财务收益的问题,真正能上市的公司也是少数。

学习能力背后的思维方式

但在这样的公司里面,即便最后没有上市或者获得高额财务上的回报,为了满足于用户核心需求所做的努力对于个人成长的价值也很大。而传统的软件,在更多依赖于关系的销售机制下,其实产品做得差不多就行,这种需求对人的要求就低很多。

中国有许多关系型的、垄断型的企业,他们生存来自于垄断的地位或者依赖于跟某些机构里的个人搞好关系,只要这个做到了,卖什么产品和服务都可以、产品和服务的水平较低也没问题。

在这样的机构里,员工的独特价值其实很小,最大的价值是“关系”的价值。

但许多这样的机构却经营的风风火火,在里面的员工也赚钱不少工作很忙,而且这些员工也觉得自己在创造价值造福社会,个人也不断成长.

如果将这些时间花在真正去研究有价值的用户需求上(这是有共性和规律可循的),而不是去研究某个人或几个人(譬如你的一个或者几个领导,这个随意性太高)的需求上,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更有价值,个人的成长也会更快价值也会更高!

03

要想真正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有大量的实践机会:

这些机会数量上要足够多,没有人可以一次实践就真正弄明白事物背后的规律;

同时这些机会不能是重复劳动,如果你从事的都是相同或者类似的工作、解决的都是差异不大的问题,那么你可以长进的程度也不会太大。

在个人的发展上,总结、提炼、学习、思考这些都很重要,但最核心的秘诀其实是真正去解决有价值的问题,而且是要解决复杂困难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解决这样的问题,从外部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转化成你的判断和洞察,你的思考才能够有输入和原料,才能够提升高度、深度和广度。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学富五车可能只是一种幻觉。

如果从是否能给员工实践机会的角度看,考察这些实践机会的价值、紧迫性、要求的能力和水平角度看,可能许多人所在的机构真不行。在一个小卖部内卖货可能永远学不会大型组织的管理,像诸葛亮那样偏居一隅仍能对天下大事了然于胸的深刻判断只能出现在小说里面。

上军事院校学习战争一定有其价值,但大部分人也只能在战争中学会战争、掌握战争。所以,对于那些真正希望上进的人而言,我的建议是尽量去那些真正有需求的岗位上,去那些能够解决复杂困难问题的岗位上,而不是去那些钱多人傻的地方。

这样的机构在哪里啊?需要你去寻找。

但可以提醒你的是,这样的地方并不一定非要是BAT或者所谓的大单位。我也知道有一些互联网公司比国企还像国企,冗长的流程和复杂的内部关系,大家都在讨好各自的老板。

这样的地方可能满足你对单位品牌的需求,却不一定能让你真正的成长。

上面的道理对于那些在机构里上班的、想上进的人有价值,但如果你就喜欢一杯茶坐一天的日子,算我没说!

差不多资质和基础的人之所以在数年后能力差距很大,其核心的原因在于是不是有足够多、足够困难的实践,换句话说你是不是有机会做了很多大的、困难的、需要你殚精竭虑才能搞定的项目,是不是被项目和任务压迫过,这是根本。

许多人足够聪明人也足够勤奋,但由于所在的机构和岗位没有机会去实践,个体也不能去争取机会,即便学了很多,却没有真正操练的机会,则还是无法实现真正的掌握和飞跃,永远达不到精通的层次。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作者田志刚。

不会建知识体系,学多少内容都没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