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鸡汤都有道理,但也不是所有的道理都是鸡汤
我发现,现在很多人的思维模式,很容易陷入两极分化的境地:对于一件事物,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盘否定,而且非常喜欢用一个标签、一个概念,试图套用这世间所有的事理,来给万事万物评判打分。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思维惰性和思维固化的表现,没有耐心,也没有能力去深度思考,却又偏偏急于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各种事物和信息发表见解,给出答案,以表明自己的高明和正确,刷一个存在感。
比如对于所谓鸡汤的态度就是如此。一方面,有的人迷信鸡汤,天天岁月静好,正能量满满,甚至跟打了鸡血似的,把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的东西当成了生活真实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有的人鄙视鸡汤,甚至所有你谈的人生道理,在他那里看来都是鸡汤,甚至是毒药,在他们心里,只有批判才是硬道理,甚至恐吓和辱骂才是战斗,成天活得苦大仇深,跟个“战斗鸡”似的。
如果说,只谈心灵建设不谈社会问题,是煲鸡汤;那么,不谈心灵建设只谈社会问题,也不过是耍流氓。因为这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他人和社会身上,听不进任何道理的人,恐怕也很难学会跟人讲道理。这其实比煲鸡汤还可怕,有些鸡汤至少还人畜无害,而这些人却只会闹得鸡犬不宁。
对于这样的人,我只想说:你脑子里是没灌鸡汤,但是进水了。
不是所有的鸡汤都有道理,也不是所有的道理都是鸡汤,我们看一个道理对我们有用没用还是有害无害,一看是不是对症下药,二看能不能知行合一,也就是说对我有没有用,我能不能真的用上,有用就不是鸡汤,或者说就是鸡汤,也有营养,没有用的,泼掉就是。
很多反心灵鸡汤的人,都喜欢讲这个故事:有只黄鼠狼,在养鸡场的山崖顶上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不勇敢跳下去,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只雄鹰?”于是,它每天就在崖底等着吃摔死的鸡。
对于鸡来说,当然不能信这些,但是,如果是一只还不能鼓足勇气的小鹰呢?如果对方不是黄鼠狼,而是雄鹰爸爸呢?那么,这句话就不是鸡汤,而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了。
我自己也有一个切身体会,我的性格比较急躁,有一次在因为工作上的事发作之后,我的一位老领导,在他的办公室里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了四个字:“事缓则圆”,虽然这句话之前我也听过,却从来没有细想,但在当时的情境下,我却一下子听了进去。虽然急躁的毛病也很难改,但在每次遇事之前,只要想到这四个字,总会让自己的心态缓和一下,而事态有的时候也真的就有了转圜的余地。
当然,“事缓则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是放在什么人什么事上都好使的,更不能成为什么事儿都拖着不办的借口。所谓“事缓则圆”,是一事当前,多想想,别冲动,意识到很多事,都是有着多种答案和走向的,别认死理,别急一时。
我们应该意识到,很多道理都是前人或智者总结出的人生智慧和社会经验,但任何道理也都是有局限性、有适应性的,我们不必迷信,但也不宜轻忽。道理这东西,说白了,还是工具,要来之于生活,也要用之于生活,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对于很多道理的习得,也是一次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印证交融过程,就像杨绛说的:“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虽然很多鸡汤是无病呻吟,但还有很多道理是对症下药的,有时候,你以为你泼掉的是鸡汤,但也可能是倒错了药。就像我们不能一味地说宽容,但你一定要说所有说宽容的就都是鸡汤,那么非得刻薄的鸡屎才合你的口味?
而且,就像医生治病有时会用安慰剂,有些鸡汤,虽然可能没有什么卵用,但在无法摆脱的命运和充满苦难的人生中,也能够缓解一些苦痛、带来一些慰藉,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至少可以在寒夜中怀揣着一些温暖和憧憬,而不至于在冰冷和绝望中离开人世。
鲁迅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孩子要升官发财的,自然是客气话,也像是端给主人的一碗鸡汤,但未尝不代表人家的一种希望和祝福;而说孩子将来是要死的那个人,自以为说的是真话、实话,但既不合时宜,也不解风情,这样的人,真的是该打死的,反正就像他说的,人都是要死的。就算死亡是必然的结局,人生也有无数的可能和丰富的内容啊!你总不能成天盯着死亡的残酷,而忘了生活本来的美好和理应对其的追求吧?那个说孩子将来要死的人,他端的倒不是鸡汤,他是直接泼的鸡粪。我们想想,如果我们是那家的主人,更愿意接待哪样的客人?更愿意与哪样的人交友处事?
其实,对你而言,真正能影响你的不是鸡汤,而是你的智商和情商,能不能让你对生活和世界有深刻的理解。鸡汤是毒药还是补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解毒和吸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