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活得让人喜欢比活得让人嫉妒更高级

在最近一档综艺节目上,王石女友田朴珺和高晓松的一段对话颇耐人寻味。

当时,田朴珺在一段有些不知所云的尬聊之后,有些自鸣得意地,用这样一句所谓的“金句”结尾:“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今天这个社会,但凡能活得让人嫉妒,就别活得让人同情。”

她话音刚落,高晓松就用迅雷不及掩耳盗铃铃儿响铃铛之势,神回复了一句:“但是如果能活得让人喜欢,就不要活得让人嫉妒。”

虽然是电光火石般的一段对话,但折射出的境界见识、态度三观,可以说是高下立判、云泥之别。

为什么我们更喜欢高晓松的答案,而对田朴珺的说法有种几乎发自本能的反感?

其实,田朴珺的说法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活得让人同情,意味着自己活得并不好,被人同情的滋味也不好受,努力让自己活得更好,既是对自己人生的尽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负责。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因为人生境遇不同,有些人即使拼尽全力,依然会活得不尽人意,而这个时候,活得好的人,该怎样对待那些活得并不好的人,是让他们喜欢,还是让他们嫉妒,体现了一种教养,更是一种良知。

人之为人,就是要懂得在功利之上,还有道德;在势利之外,还有慈悲啊。

高晓松和田朴珺的这段对话,能够看出其为人处世的出发点不一样,目的性也不一样。活得让人嫉妒还是让人喜欢,其潜台词就是我们要与人为敌,还是要与人为善。

嫉妒,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参照系,我要活得比你更好,但你活得只能比我更差,这种嫉妒,没有济世之心,只有炫富之意;喜欢,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粘合剂,我们要活得更好,但不是为了与别人比较,更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而是为了让自己与这个世界同样值得我们骄傲。

活得让人喜欢,还是活得让人嫉妒,其实,也体现了我们营造身边环境的能力。你活得喜欢,这个世界也会对你温柔,你活得让人嫉妒,恐怕就要更多面对这个世界的恶意。堤高于岸,浪必摧之,那你就是浪催的。

以史为鉴,讲个小故事。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派门客冯谖去自己封地薛收租债,结果这家伙可好,把当地百姓欠孟尝君的欠条一把火全给烧了,孟尝君起初很生气,但当他后来被齐王猜忌,遣送回封地时,却受到薛地百姓的倾城欢迎,才明白这是冯谖烧掉千金为自己换回的情义,情义无价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史书上说:“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这不仅仅是破财免灾,而是一种生存智慧。网上有人说过,聪明是一种生存的能力,智慧是生存的一种境界,活得让人嫉妒可能靠的是自己的小聪明,而活得让人喜欢却体现了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在心理层面上,活得让人嫉妒也是一种虚荣,是把自己的自信时刻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中。这样的人,即使活得优越,也未必活得幸福。

最近网上有一篇文章也是非常火——《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像这种文章,其实也就是利用人们的比较和嫉妒之心,贩卖焦虑、制造恐慌。

不是说不能比较,而是我们的比较,首先是不能抛开各种前提条件的,一切不谈条件只谈年龄的比较,都是耍流氓。

就像网上的段子说的——

溥仪3岁登基,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哪吒7岁闹海,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王俊凯17岁身家过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扎克伯格34岁身家4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比尔·盖茨60岁身家5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李嘉诚90岁身家2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

这种比较,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只能把我们变得负面消极。

最可怕的,不是被同龄人抛弃,而是被自己抛弃;最该做的,不是与别人比较,而是与过去的自己比较。就像海明威说的:“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你吃红烧肉没关系,但你在别人挨饿的时候,一边吃红烧肉一边吧唧嘴就不厚道了;而如果你还能把红烧肉分享给那些饥饿的人,那你真的是太招人喜欢了。

要得到一个男人的心,只要先抓住他的胃就好了;而要赢得更多人的心,咱还得以心换心呀。

也许,你还可以看看——

当理想的“高小松”遇上现实的“矮大紧”——《奇葩说》关于苟且生活与诗和远方的虚拟辩论

张杨导演,你睡的不是粉,是粉尘啊,还是能爆炸的那种

“冰花男孩”已经很努力了,我们的社会应该更努力才是

《芳华》中的刘峰那么倒霉 我们还要不要做好人

在世界的绣布之上  我看见针尖上的众生 在疼痛中起舞

你鄙视他人的样子真油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