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钟楼的名称来历
关于保定钟楼大钟,在民间流传的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西山发洪水冲下铜、铁两口大钟,两钟途径保定,都想留下来,但保定只能留一口。因铁钟个大,把铜钟撞到正定,铁钟留在了保定。人们发现大钟后,视为神物,于是修建了钟楼。可钟楼修好后,挂不上大钟。一位道士让众工匠把大钟抬起,他甩了一只靴子到钟杠上,钟才挂起。因此在挂钟的铁杠上,仍留有那位道士的靴印。
保定钟楼在历史上曾经有三个名字:宣德楼、干云楼和鸣霜楼。宣德楼,因建于明宣德年间而得名,宣德即明代宣德皇帝的年号。干云楼,来自于干云,是高入云霄之意。鸣霜楼,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即保定知府罗纶命马呈图对钟楼再次翻修,修好后准备更名以示其德。一天罗纶围着钟楼转,只听钟声一响,楼旁老树上的霜雪随声震落一层,钟再响霜又落一层,"鸣霜楼"脱口而出。实际上鸣霜则来源于"霜钟",意为钟声,鸣霜指的是清晨寒霜漫天、有钟声长鸣。《山海经山经》中提到"(山)有九钟雁,是知霜鸣。"用鸣霜楼来命名钟楼,意境优美又突出了钟楼的功能性。
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唐代,这一制度便颠倒了过来,变成了人们常说的"晨钟暮鼓",即早晨敲钟傍晚敲鼓。宋代,钟鼓楼在城市中有了明确的定制,成为古代城市的市政建筑或者标志建筑。城市中的钟鼓楼由于起报警和报时作用,所以大多是设置在城市中心,坐北朝南,东钟西鼓对峙排列。因钟鼓楼作为公共性楼阁建筑,多为两层,三层以上建筑较少。钟鼓楼还兼具政治象征、军事指挥等功能,是城内外除佛塔以外的制高点。在钟楼和鼓楼的周围,有官署、寺庙和居民区,因此钟楼和鼓楼附近也就成为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形成市场。保定钟楼西侧原有鼓楼(横翠楼),与钟楼(鸣霜楼)相对应,都是保定古城标志性建筑,20世纪50年代因城区建设而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