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导致信仰崩塌?我们都误解了释永信,看他34年来都做了什么

少林寺是一个相当有争议的存在,当然,争议的中心点在于其掌门人释永信大和尚,他到目前为止已经执掌少林寺34年了,不出意外的话,他将一直执掌到圆寂的那一天。这一路走来,释永信和尚凭借着其大胆、创新、缜密、超前的思维和性格,将少林寺的产业越做越大,这个数十年前破败不堪的位于河南登封的小小庙宇,今天已然成为炙手可热的佛门圣地,其中的因缘实在是令人感慨不已。

34年前,释永信的师父释行正老和尚在圆寂前嘱咐他:“一定要把寺产做大做强!如今,少林寺早就成为了“巨无霸”一样的存在,它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门徒,还成为了一家上市公司,不可谓是不成功。但这样的少林寺也受到了无数人的诟病,其原因便在于过度的商业化,以及其掌门人过于显赫的地位和财富。

高价的门票、天价的高香、嘈杂的环境、频繁的演出、过多的游客,这些都是少林寺高度商业化带来的后遗症,与此同时,释永信大和尚也不止一次地被抓拍到天价佛珠、乘坐豪车的画面,这样的少林寺与人们眼中的那个佛门圣地相去甚远,因此关于少林寺的争议就从未断绝过。

但事实上,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价值判断的问题,而是一个历史的问题。

首先一点,少林寺的性质与我们想象中的佛门圣地是不同的,它实际上属于佛教中的“子孙丛林”,最典型的一点就是——它其实不接受外来僧侣的挂单。所谓的挂单,就是指其他丛林的僧人游方到某处,在某个寺庙内暂时居住、并且遵守它的规章制度,这就叫作“挂单”。事实上,佛教僧侣的挂单也是十分复杂的,并不是随便一个僧人到随便一个庙宇就能住,首先他就要搞清楚“十方丛林”和“子孙丛林”,前者一般会接受外来者的挂单,后者一般不大接受。

当然,这只是一般的惯例,“十方丛林”也有不同的宗派,其间也有一些差别,“子孙丛林”也不是完全不接受挂单。此外,“子孙丛林”也有着另外的两个鲜明的特点,即寺产私有、主持世袭,同时他们都追求“开枝散叶、多子多福”,在一个大庙下面往往会分出许许多多的“孙子庙”甚至是“重孙子庙”,这些庙之间的僧人都属于“自己人”,是可以互相来往的。

我们再看一下少林寺,它是完全符合这些特点的,属于标标准准的“子孙庙”。少林寺的产业是私有的,自负盈亏、自管生死,吃得饱就吃、吃不饱也没办法,所以你现在应该能够理解释永信为什么那么会搞钱,因为这是锻炼出来的。同时,少林寺的主持只能在少林寺的弟子中选出来,而且有相当严格的祖孙辈分。一般来说,只有上一任主持圆寂或者是自动退位之后,才能够由他指定下一位继承人,这实际上是世袭的。

而“十方丛林”则与其相反,寺产是共有的,同时主持来自于十方大德,不拘于宗门。

所以,少林寺首先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佛门圣地”,它实际上只是小小的“子孙庙”,在佛教内部的地位上是不如“十方丛林”的。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少林寺不得授予“三坛大戒”,而“十方丛林”是可以的,比如泉州大开元寺就有甘露戒坛。释永信大和尚受戒并不在少林,而是在其他有资历授戒的丛林中,其他的少林弟子也是如此。当然,少林寺有着人数众多的“俗家弟子”,这些人是不用受戒的,他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培训学校的学生。

少林寺指的是一大群的“子孙寺庙群”,我们现在去的嵩山少林寺只是它的“常住院”,是专门给游客看的样板间。所以,大家也不必对它抱有太多的期望,因为它本身就有着迎合当地旅游的意思,去走走看看就可以了。少林寺真正培养僧人的地方,分散在各地的各个“下院”,这些下院负责僧众的起居、学习和修行。换一句话说,“常住院”是少林系的“面子”,它负责物质,“下院”是少林系的“里子”,它负责精神。

但这里要着重强调一点,“常住院”虽然有着种种乱象,那是它与红尘过于接近的缘故,或者说它本来就是为了进入红尘。而“下院”才是少林寺的根本,里面修行的僧人都要共同遵守汉传佛教的戒律,而且都要精进不懈地修行。大众对于释永信的批判点在于,人们认为他只是“常住院”的负责人,但实际上他掌管着整个少林系“子孙庙”的未来,嵩山少林景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在武侠小说中,我们经常性地看到少林寺有“辈分”的存在,比如扫地僧的辈分就比主持还高,这是真实性地存在于少林寺中的,但并非所有的寺庙都这样。少林寺的“宗祖”制度是元朝建立起来的,由此少林寺的僧众至今保存着一块明朝时期的“祖旨”,在每年的大年三十都要接受徒子徒孙们的“辞岁朝拜”。少林寺也过年,凡是少林寺一系的僧人,每年除夕都要赶到少林寺常住院,一起度过完整的新年。大年初六,少林寺的主持要“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召开第一次全寺的高层会议。

当然,读者在读到这里的时候可能会发笑,这不是和我们公司开工差不多吗?实际上就是这样,但这是如法的,因为汉传的丛林在经历了千年发展之后,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一套生存模式。有皇家或者是官方供养的寺庙群体,当然可以成为“十方丛林”,但一些小庙为了生存,只能抱团取暖并且将衣钵传给自己的徒弟。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法师都热衷于“做大做强、多子多孙”,其实这是汉传丛林特有的“祖师文化”的传统。

中国佛教先后经历了“三武一宗”的灭佛,以及期间大大小小的“排佛”、“毁佛”事件,这种苦难的经历已经成为了僧众的共同记忆。说句实在话,不管你是不是出家,你都得吃饭,整天拜佛是填不饱肚子的。而且汉传佛教又不能出门乞食,那怎么办呢?依靠他人的供养?唐代以前的高僧们试过了,但最终证明是行不通的。这些人唯有自给自足,自己种点地(“出坡”)、攒点财产才能活下去,后来便逐渐形成了丛林制度。

所以,一味地指责少林寺或者是其他寺庙也是没有道理的,大家都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已。

很多信众实际上是相当幼稚的,他们以为一只脚踏入空门就万事俱备了,但实际上主事者依旧要为柴米油盐操心。少林寺就是相当明显的一个例子,它虽然有着千年的历史,但实际上可以被一分为三,今天的少林寺其实和达摩来时的少林寺是两码事。

达摩来少林寺前,它实际上是皇家译场,而且供奉的是律宗的大德,达摩来后才将其改变为了禅宗祖庭,但并不成功。此后少林寺遭遇了北周武帝灭佛,几乎被破坏殆尽,大量的僧众被迫还俗。到了隋朝的时候,由于隋文帝崇尚佛教,于是便将其改造成了官办寺院,唐太宗时期开始出现了“武僧”。少林寺一直在北宋的时候,才彻底地“革律为禅”,主人公是报恩禅师,他弘扬的是曹洞宗的宗风,所以历代的少林寺主持继承的是曹洞宗的法嗣。

那么,少林寺的真正始祖是谁呢?不是菩提达摩、更不是报恩禅师,而是元世祖时期的福裕和尚,他在皇帝的命令下统领了嵩山一带的所有寺院,由此“子孙丛林”开始出现。从元朝一直传到现在,少林寺在释永信手里是第33代,少林武术的真正开端也在于此,当然,一般少林寺的僧人会将其推到更早的时候。明朝的时候,少林寺僧人抗击倭寇有功,于是受到了重视。此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曾来此朝拜,于是少林寺名声大噪,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它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世俗皇权”,兴衰荣辱都与之息息相关。

近代,少林寺毁于战火,释永信的师父释行正老和尚用尽一生力图恢复往昔少林寺的盛况,但最终还是无可奈何地抱憾而终。当时的嵩山少林建筑面积极度缩小,只剩下了一些断壁残垣以及破损的佛像,僧众们的衣食都没有着落。60年代初,国家经历了3年的自然灾害,释行正带领着一众弟子下山贩煤、赶骡子,做尽了世上的苦力才熬了过来。

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回到寺里的时候,老和尚还要把当天赚的钱算一算,留出一大部分存起来,为日后重新修缮寺庙做打算。1987年老和尚圆寂,在此之前他确认了释永信为自己的接班人,叮嘱他一定要重振少林寺的宗风,为徒子徒孙做好打算。

当然,在此之前少林寺已经做了一部分的成绩了,1974年少林寺在国家的支持下重建,并且正式地向游客开放,这是少林寺“常住院”成为旅游景点的肇始。我们回到当时的那个现实情况下,是能够理解这种做法的,这不过是为了生存罢了。随着少林寺的名气越来越大,它开始逐渐吸引了影视界从业人员的注意,1976年,著名的演员午马指导了《少林寺》电影,但反响比较平淡。

1982年,少林寺真正意义上名声大噪的时刻到来了,那便是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在全国上映,几乎每个人都看过这部电影,也记住了“少林寺”这个名字。当然,比电影更早的是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但他最初的影响力并没有电影那么大,这与他在香港定居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1983年,少林寺方面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方向,那便是“禅武合一”。释行正在这一年开始大力挖掘少林寺的武术元素,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释永信也开始在这是崭露头角。1984年,释永信云游各大名寺后回到少林,而后便开始从事辅助性的工作,1986年释行正成为少林寺300多年来的第一位方丈(清朝中断方丈制度),成为少林寺的掌门人。

释永信受他的影响非常大,1986年的释永信开始大力挖掘少林寺的武术典籍,并且成立了专门的拳术研究协会。1987年,释行正圆寂之后,释永信担任了少林寺的新方丈,从此成为了少林寺的掌门人。

释永信比他的师父还要厉害,在1987年便成立了“少林武僧团”且担任团长,在1989年之后带领武僧们全国巡演,四处走穴赚钱。当然,期间他还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比如在1988年成立了“少林红十字会”与“少林书画研究院”等等,1993年,释永信成为了河南省的政协委员,且担任佛教协会的理事。

依靠着旅游打开的名声以及走穴带来的第一桶金,释永信和他的少林寺越做越大,最终形成了嵩山地区庞大的产业链。2000年以后,少林寺申报了世界遗产名录,释永信与地方上一起将周围大规模地拆迁,基本上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少林寺的格局。此后,释永信不断地强化自己的布局,大打文化牌和遗产名录的牌,开始成立各种研究院和协会,对社会各界人士广开大门。

这便是两代人为少林寺所作出的贡献,越做越大的少林寺逐渐呈现了“失控”的状态,何去何从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站在理性而客观的角度来讲,汉传的丛林制度是无数高僧的智慧结晶,它们的存在利大于弊,对于佛法的护持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子孙庙”的出现与存在也是合法的,只要它们不在授戒的问题上出现僭越,同时按照汉传丛林的戒律去修行,那便是没有问题的。

但如今少林寺呈现出来的面貌却有些不对劲,它似乎越来越向着商业化的道路前进,而无法刹住自己过度商业化的脚步,这对于佛法来说并非是好事。就释永信和尚本人私德来说,笔者是完全信服他受戒如法,但他在商业化道路上的试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少林寺声名显赫、日进斗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很多地方存在破败的小庙,里面的僧人往往衣不蔽体且老无所依,如何解决这种两极分化,既是出家人应当考虑的问题,也是在家人必须注意的现实。释永信与少林寺到底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或许只有他自己能回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