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打通学习的「任督二脉」?这本电子书帮你(免费下载)

抱歉,起了这样一个鸡汤味的标题。好东西,还得会叫卖。在注意力极度稀缺的今天,先用标题将视线吸引过来,读者才有可能给几秒钟时间,让作者展示内容的价值。废话不说,放价值,上干货。

老调重弹,为什么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原因通常归为两类:

第一,没有真正懂得那些道理。

第二,没有按道理去做。

举个例子,二八定律(在任何一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我们都知道,也理解,但会在生活中使用它吗?

读一本社科书,你会找出最重要的20%下力气读吗?

做一顿饭,最重要的20%是什么?

跟另一半相处,最重要的20%是什么?

我想,很多人可能拿起一本社科书,会从头至尾匀速读完;跟另一半相处的20%是什么,也很少想。

为什么明明理解了一个道理,就是不用呢?

答案是:每个人有两套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发展了一个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松散组织的直觉系统,或许可以叫「日常道理」。

这套系统中有一部分是基因带来的,比如空间判断、算术、对母语的偏好等。

另一套是知识权威(学校或社会)告诉我们的,比如牛顿定律,水由氢和氧组成,电流在线路中的阻力等,或许可以叫「科学道理」。

如果科学道理证实了日常道理,我们就高兴的采纳它们;如果科学道理和日常道理打架,日常道理总是赢。

学习就是用科学道理来修正日常道理。但科学道理无法也不能直接嵌入我们日常道理,需要一点点融合进我们的直觉系统。

怎样才能融合呢?

这本电子书提供了方向。

这是一篇比较长的论文,我前面文章中的三个世界模型源自该文。这篇论文整合了许多知识,串起各学科底层原理,梳理了我的一些零散知识点,对我启发很大。

好东西要分享,我花了不少时间逐句翻译(包括图片),如果你不喜欢读英文原文,我的翻译或许能帮上你。展示翻译后的几个知识点:

001. 单独看三个世界模型有点突兀,但如果你明白了概念的定义,你就觉得这个模型真有用。

「概念」这个概念,我们听了无数遍,但如何理解一个概念的涵义呢?上面这张概念三元结构是对概念最有意义,最可操作的定义(我见过的)。

一个概念由符号、形式、意义三部分组成。很多人头脑中的概念只不过是记住了符号,没有形式和意义。

002.当你知道了概念的三元结构,那么下面这张图:

你一看明白,模型只不过是概念的升级,模型是真实世界(物质系统)与心智世界的桥梁。

003.如果你学过逻辑,可能会被「肯定前件」,「否定后件」这样的术语搞头大。有好心的老师还会总结口诀辅助记忆,可当一个逻辑推理需要借助口诀记忆,我们还会使用它吗?

当你看明白这张容器图式(图式是心理学术语,表示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的基本概念),你就根本无需记忆。这样直观的逻辑还需要口诀记忆?

004.再看这个「源-路径-目标」图式:

这个心理图式,在2岁抛球时我们就明白,成年的我们经常使用这个隐喻:

  • 制定目标

  • 现在的我(源),未来的我(目标)

  • 产品路线图(路径)

……

这样刺激的内容还有很多。

在读这篇文章时,你好像觉得知识的底层流动起来,跟学武之人「任督二脉」打通后,功力大幅提升的体验一样(当然,我也没体验过任督二脉打通的感觉)。

作者背景:

戴维·赫斯特内斯(David Hestenes)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赫斯特内斯已经87岁,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和科学教育家。他最大成就是一位架构师,设计用几何代数作为数学和物理学的统一语言,他也是模型教学的创始人,建模教学是一个以研究为基础的项目,旨在改革K-12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摘自维基百科)

由于作者将几十年研究和教学精华,放在了这样短短一篇论文中,并且整合了认知、教育、数学、语言学,哲学几乎所有科学种类,因此这篇文章不算好读,你需要点耐心。

下面三类朋友最值得花时间读:

  1. 做教育或想要做教育的创业者

  2. 孩子家长,如果你需要提升孩子理科成绩,会很有帮助

  3. 想整合自己的知识,打通知识底层结构的学习者

文章很长(两万多字),为了方便阅读和打印,我制作成PDF格式的电子书。你可以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