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不如站桩,站桩不如练功,练功又不如打拳
就习练存养工夫而言,静坐不如站桩,站桩不如练功,练功又不如打拳。因为静坐是一种单纯的静功,它对心性的收敛、沉静、入定虽然有益,但是对躯体的健康却没有多大的益处。
我们也可以说,静坐不如(动禅)瑜伽,至少瑜伽对活动筋骨、增进肌肉弹性相当有益;相对之下,静坐使人气血不畅、体力不足、筋骨不活;但话说回来,(动禅)瑜伽是动功,与心性修养着实无关,所以才会说「静坐不如站桩」。
因为静坐的好处,站桩都有;而站桩对身体强健的好处,静坐却没有。因为静坐的时候,两脚不着地,腹部与臀部挤压在一起,这对气血的流通不利。而站桩时两脚要分开站立,其距离不得小于两肩之宽,膝盖要微蹲,前脚掌的涌泉穴贴地,两手微微弯曲合抱于胸、腰之间,全身放松,上半身要求立身中正,要顶头悬、松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胯、屈膝、全身松柔,百会穴与会阴穴要在一垂直线上,两手的劳宫穴分隔一尺相对,呼吸方法与《太乙金华宗旨》同。当身体站桩时,因为涌泉穴贴地、屈膝,一般人不用站两分钟就会全身发抖,有经验的人不用五分钟便开始发热出微汗,代表气血由脚底涌上来,这对我们的气血畅旺、增强心脏机能非常有帮助。而膝盖是人体最主要的筋交结处,《黄帝内经》说「肝在体为筋」,只这一蹲,膝盖内侧的委中穴也得到锻鍊,这对增强肝、肾功能颇有帮助。
那为什么练功好过站桩?
气功的基本姿势要求与站桩相同,传统气功有上万种,而气功基本上两脚是不移动的,只是身躯(含头、颈、胸、腰、臀、胯、膝、肩、肘、手等)在活动而已。比如说,「缠丝功」除了两脚不移动之外,其健身作用与太极拳完全一样,以此观之,站桩当然不如练功。
那为什么气功又不如太极拳?
因为气功只是十来个动作反复练习,做久了难免单调,而太极拳要移动脚步,一套拳路练下来,有六百多个分解动作,要十几分钟才能打完,如此对「慢」与「静」的要求,其难度比气功、站桩、静坐更要高得多。在十多分钟内,还要要求动中求静,因此太极拳的要求比静坐多得太多了,这对存养工夫的磋磨更有帮助。
所以我们来看看,一个太极拳高手的形象与其他人一比,就显得仙风道骨,自然飘逸。而习练太极拳达一定的水平,就会给人这种印象:神情内敛、为人和善、藏而不露、处处忍让,显得很有修养的样子。太极拳之所以神奇的地方,在于打得越慢,其运动量就越大,而发汗也越多,对下盘的要求也越高。
在中医治病的理论里,「汗法」是较温和而常用的方法,习练太极拳可以长时间持续微量排汗只是表象而已,更多的是,看不见的痰、饮随着二便(即大、小便)排出,这才是更为关键的原因!我亲眼看到不少为疾病缠身所苦的病患,勤练太极拳半年后,就可把抽屉里的药品都丢掉了。我大嫂六年多前,两条腿肿胀得厉害,每个月都要到高雄的医院去抽水两次,连爬一层楼的楼梯都不行,膝盖的软骨已经磨损光了,医生建议要安装人工关节。但是她接受我的建议,开始习练太极拳,才六个月,下肢再也没有水肿了;又打了一年,连上长城都可以畅行无阻,不输给大学生。
中国人由于少吃乳制品的关系,四十岁以上的人,罹患骨质疏松症的比例很高,因此十分容易骨折,但是习练太极拳达十年以上的人,没听过会有骨折的。像我的一个好朋友金师傅,教导深圳的一位官员打太极拳,这位官员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胰岛素都打六年多了,练拳八个月后,胰岛素再也不用打了,他的医生简直不敢相信。在三十摄氏度下打一个小时的太极拳,就至少会流一个半钟头的汗水。流汗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中医认为,我们进食后,经过脾胃的运化,这些养分就经由三焦经输送到五脏六腑,脏腑吸收后,没被吸收的养分,如果不能及时排放出去,就会堆积在五脏六腑附近,比较浓稠的称为「痰」,比较清稀的称为「饮」,这些痰、饮在体内积累久了,就会成为肿瘤。因为习练太极拳,透过身体不断的运动,和缓的腹式呼吸不断在按摩着五脏六腑,这些残留在脏腑附近的痰、饮就会随着二便排出体外,这就是为什么习练太极拳可以大大有益健康的真正原因!
太极拳具有健身、修身、医身、乐身和防身五种功效,涉及哲学、力学、中医学、兵学和美学等领域,美国《时代》杂志曾专门撰文称太极拳是最完美的运动,俄罗斯研究称“太极拳是独一无二的整体运动”,国内的诸多学者也认为,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影像,通过对太极拳的透视,不仅能深入认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更能窥探到我们民族的灵魂。遗憾的是,一些人仅仅从武术技击角度来评判太极拳的实用价值,而对它身后赖以生存的大背景避而不谈。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旨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