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射炮如果没有打中飞机,那么炮弹去哪了?
对于现代防空系统来说,高射炮可以说是老古董了,它研发于十九世纪末,最初是用来打气球的,所以当时又叫“气球炮”。
飞机克星——高射炮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当时,普鲁士军队包围了法国巴黎。普军围得水泄不漏,法军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法国人很聪明,既然陆路不通,那我们就走空中道路,制作了一批大气球载着士兵飞了出去。很快,普军侦察兵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向上级报告。普军总参谋长毛奇很重视,马上下令把这些大气球打下来。
普鲁士人也很聪明,很快就研发出了一种由加农炮改装而成的大炮,取名“气球炮”,用来打法军的大气球。没想到,气球炮的效果非常好,普军很满意。这就是高射炮的雏形。
高射炮
二十世纪初,德国人专门针对飞机的特点改进了气球炮,改进之后的气球炮装在汽车上,口径五十毫米,最大射高可达四千二百米,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门高射炮的问世。
高射炮问世之后很受欢迎,引起了英、法、美等国的普遍重视。在一战和二战期间,高射炮发挥了重要的防空作用,一度成为飞机克星。
尽管被称为“飞机克星”,但是实事求是地讲,高射炮在整个一战时期的表现都有点堪忧。一战前期,想要用高射炮击落一架飞机,平均需要消耗11585发炮弹。即使到了一战后期,这个数字同样高达5000发。
高射炮没打中飞机,炮弹去哪儿了
也就是说,通过高射炮打出去的绝大多数炮弹都没有命中目标,那么这些没有命中目标的炮弹跑哪儿去了呢,是在空中直接爆炸还是落到地上以后才会爆炸?
如果落到了敌人的阵地上还好说,炸死几个敌人,这炮弹也算是物尽其用了;如果落到了自己的阵地上或者平民的地盘上,那就很可怕了,敌人的飞机没打着,反倒把自己人给炸死了,这肯定不行。
所以,人们在设计高射炮的时候,早就想到了这一点。高射炮的炮弹一般都装有自毁装置,根据炮弹大小和所处时期的不同,自毁装置也分为很多种类,设计原理不尽相同,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动引爆以免伤及无辜。
高射炮炮弹
最早的自毁装置是火药引信。跟现在的二踢脚差不多,在设计阶段就估算好炮弹从发射到落地的大概时间,然后根据这个时间来设计火药引信的长度。当炮弹发出后,火药引信也同时被点燃,当火药引信燃烧完毕,此时的炮弹理论上还没有落地,这时便被火药引信引爆。
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机械延时装置,类似于机械手表。这个机械延时装置里面装有发条来控制时间。不过,这个机械延时装置需要在炮弹发射之前,由高射炮士兵根据发射高度来估算时间,进而根据这个时间来设定机械延时装置的倒计时时间。这种装置多了一步人工操作,却比火药引信更加可靠和安全。
针对小口径的炮弹,人们还发明了曳光管引信和惯性引信。曳光管的燃烧时间多于炮弹击中目标的时间,在炮弹没有打中目标之后就会爆炸。而惯性引信的原理是:高射炮的炮弹发射出去之后会自动旋转,惯性引信装置会对这个旋转次数进行计数,当炮弹旋转达到一定次数的时候就会引爆炮弹。
再后来,美国人发明了VT引信。VT引信里面装有电池,炮弹发射出去之后就会通电,从而使其变成一座微型“雷达”。这座“雷达”能够探测到前方物体,当反射信号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自动引爆炮弹。
我们上面说了,一般而言,高射炮的炮弹都装有自毁装置。但是对于口径很小的高射炮炮弹来说,就没有自毁装置了,这种情况下会不会伤及无辜,确实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88毫米高射炮——不能打坦克的高射炮不是好高射炮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克虏伯公司研发出了一款88毫米高射炮,并把它应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成为二战期间应用得最成功的火炮系统。整个二战期间,88毫米高射炮击毁了三万多架飞机,成为名副其实的飞机克星。
88毫米高射炮
1940年,隆美尔率领第七坦克师从比利时境内向敦刻尔克挺进,结果遭到英军重型坦克的阻击。德军利用37毫米反坦克炮打击英军的重型坦克,却如同隔靴搔痒,毫无作用。
情急之下,德军阵地上不知是谁突发奇想,把一架88毫米高射炮的炮口压低,对着英军坦克就是一发平射,那辆被瞄准的英军坦克瞬间火光冲天。效果出奇的好,于是这架88毫米高射炮再接再厉,一连摧毁了九辆英军重型坦克。犹如从噩梦当中清醒过来的英军指挥官马上下令后撤,德军得以继续推进。
88毫米高射炮打坦克一战成名后,德军高层立即下令在德军各大战场进行广泛宣传,要求充分利用此优势。1941年,德军非洲军团军长隆美尔率领非洲军团在北非与英军作战,德军再次利用88毫米高射炮攻击英军坦克,仅萨拉姆一役便摧毁英军123辆坦克。
高射炮的落寞
二战时期,高射炮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二战之后,随着新型防空武器的出现,大口径高射炮已经被地对空导弹取代,高射炮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逐渐减弱,进入落寞时代。
不过,小口径的高射炮与防空导弹结合起来,却得到了新的发展,逐渐衍生出高射炮系统,以及三位一体式自行高射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