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多吃它,比吃肉强多了!
中国传统饮食讲究“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从食疗角度看,中医讲究四季五补,“春补肝、夏补心、秋补肺、冬补肾,一年四季都补脾。”而豆类则为健脾佳品,多有补脾利湿的效果。
诸豆功效:优质蛋白与解毒良药
豆类蛋白质是植物性食物当中的优质蛋白,富含赖氨酸,所以可以和谷类食物互补,大豆蛋白质含量高(大约35%),营养价值高,除了含硫氨基酸低,其他的氨基酸组成也和人体比较接近。
另外相比于动物性蛋白,大豆蛋白还有一些其他的益处,比如调节辅助血清胆固醇,调节钙的吸收和代谢,防止肾结石的形成等功效。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的推荐,正常成年人每天应该摄入25~35g的大豆及其制品及坚果。
豆类的家族很大,种类繁多,不过大部分人只知豆类是生活中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却不知它们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从中医角度看:豆类性平,多有化湿补脾之功,对脾胃虚弱的人尤其适合。但根据种类的不同,其作用也有所区别。另有研究指出:中医药用豆类多有解毒功效,至少有10味,占豆类食物总数的83%,让我们来看看豆类家族中的成员们都有什么“拿手好戏”吧:
俗语讲:“要长寿,吃黄豆”。中医认为黄豆味甘、性平,入脾经,有健脾宽中、润燥消水、清热解毒、益气的功效,能治疳积泻痢、腹胀羸瘦、妊娠中毒、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等病。而且还能长肌肤,益颜色,补虚开胃,是适宜身体虚弱者食用的补益食品。
从中医来分析,黄豆色黄,黄是脾胃的正色,可以入脾胃而养中气。况且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养好了脾胃自然能让人更健康、更长寿。
《中国食物成分表》中指出:每100克豌豆中含维生素B10.49毫克,是毛豆的3倍之多,豌豆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对保护视神经、改善视力非常有益。
中医认为豌豆味甘、性平,归脾、胃经,有理中益气、健胃补肾、和五脏、调颜养身、生精髓、止消渴的功效,用于治疗呕吐、痢疾、尿频等症。尤其适宜于糖尿病、肾虚、尿频、遗精及一些妇科功能性疾病。因豌豆养脾,脾主化生气血,故哺乳期妇女多吃豌豆有助于促进母乳分泌。
毛豆既富含植物蛋白,钾、镁元素和B族维生素也特别丰富。更值得一提的是,嫩毛豆的膳食纤维含量高达4.0%,是蔬菜里的纤维冠军,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气温升高,多吃毛豆还能预防因为大量出汗和食欲不振造成的营养不良和中暑等情况。
《本草纲目》记载:“(赤豆)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澼,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中医认为:红豆性平、味甘酸,其色红,红则入血,能清利血分之热,故可用于治疗血热诸病,捣烂外用可消肿解。
红豆内服可以利水,可外解在表之邪,内清在里的湿热,春夏两季人体易水肿,喝红豆汤不失为一种好的消肿食疗方法,现代研究也证明红豆富含膳食纤维、钾、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确有利水之效。
绿豆性凉,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止渴解烦、明目降压、利咽润肤、消脂保肝的功效。现代研究发现绿豆皮里面含有大量的抗氧化成分,如类黄酮、单宁、皂甙等。绿豆中还含有生物碱、豆固醇以及大量的膳食纤维等丰富营养物质。
不过绿豆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它的“解毒”的作用。《本草求真》记载:“(绿豆)所言能厚、能润、能和、能资者,缘因毒邪内炽,凡脏腑经络皮肤脾胃,无一不受毒扰,服此(绿豆)性善解毒,故凡一切痈肿等症无不用此奏效”。中医临床常用绿豆治疗暑热烦渴、疮疡肿毒、肠胃炎、咽喉炎、肾炎水肿等病。
《本草纲目》记载:“(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在古代,黑豆主要被用作牲畜饲料。牲畜食用黑豆后,体壮、抗病能力强。
中医认为,黑豆色黑,入肾,而发为肾之余,故黑豆可乌发黑发。黑豆既可内服,亦可外用,将黑豆在醋中浸泡一两夜,加热煮烂,去渣后用小火浓缩的药液来涂发,可达到“染发须,白令黑”、“黑如漆色”的功效。
除了日常将豆类入菜之外,将其加工成豆制品也非常常见,一般分为非发酵类的豆制品和发酵类的豆制品。豆制品既不属于蔬菜,也不属于主食,属于单独的一类。但因为其热量较低,用来代替主食的话可以帮助减肥。
➤ 南豆腐(绢豆腐)比较嫩,最适合用来做汤;而北豆腐相对比较老,用来炖菜、涮火锅很好。
➤ 玉子豆腐与鸡蛋豆腐跟大豆都没有什么关系,它们是用水、鸡蛋、水分保持剂及各种调料制成,现在有些厂家会在里面添加大豆原料,但不建议多吃。
➤ 如果您喜欢自制豆浆,那么用料最好别太单一,黄豆、黑豆、红豆等都可以加到其中,是很好的早餐饮品。
要注意的是:长期过多地食用豆制品可造成缺碘,引起单纯性甲状腺肿,儿童缺碘会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造成智力下降。另外豆制品中含有丰富的钙质,但摄入过量会导致血钙含量过高,妨碍锌元素的吸收,儿童缺锌则可导致发育迟缓、饮食无味、厌食,还会影响记忆力。因此儿童应注意合理营养,不宜长期单一食用大豆制品。
豆类药膳:食肉不如吃豆
由上可见,豆类不仅古今公认的食疗佳品,还是治病的良药。中医临床重视药食两用之品来治病,一般来讲,只要能保证功效,药味越平和越好,越是药食两用之品越好,能用食补就尽量不要用药来解决,来看看这几款豆类药膳吧:
材料:乌梅20克,白糖30克,绿豆30克,黄豆30克,黑豆30克。
做法:
红豆、黑豆、绿豆淘洗干净。
砂锅中放入红豆、黑豆、绿豆,加适量清水。再放入乌梅。
大火烧开,转小火煮至豆子软烂,放入冰糖煮化即可食用。
功效:《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记载:乌梅汤收外以安内,黄豆、黑豆,养木气中平疏泄,兼降胆经养津液;绿豆,养木养中,兼清肺热,此方平淡和养,最宜温病。乌梅三豆并补里气之虚,有补中之能,可治温病,下咽即能汗出病解,常饮能和中气,扶正气。
材料:豌豆、绞肉、胡萝卜丁、姜末、蒜末、淀粉。
做法:
绞肉加入十三香、老抽搅拌均匀腌制5分钟。
起锅热油,爆香姜蒜末,倒入腌制好的绞肉翻炒均匀。
倒入胡萝卜丁、豌豆翻炒均匀,加入适量盐和鸡精,然后倒入半碗水。
汤汁收至少许时倒入水淀粉,翻炒均匀即可。
功效:嫩豌豆可炒食,也可用于配菜,由于其高钾、低钠的特点,对高血压预防控制有益,富含的维生素A原有利于青少年的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