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氏故事——炉灶伸出的火苗

我的老家多年前大都是烧柴火的,只有极少数人家是烧煤炭的,即使烧煤炭,也是细小的颗粒,然后通过一个风箱不停地往里灌输空气而助燃,绝非山西这里烧的大块大块的煤炭。所以,拾柴火、捆柴火、挑柴火、烧柴火、出柴灰(土话叫青灰)等小孩子力所能及的活儿贯穿了整个童年以及少年。

那个年代,每个逢集日,南山会有很多大人或肩挑着一担柴火或用毛驴拉一车柴火到平氏的街上卖钱。那时,他们集中在镇南寨外也就是我家的南面一点,就那么一担担一辆辆很有顺序的一直往南排,山里人老实,有时甚至排到四方堰那里。那时挣钱都不易,柴火也很便宜,一分钱一斤,有时稍微贵一点,一分一,一分二,就那样一厘一厘的讲价。一担柴火一百多斤,要知道他们是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担着一百多斤的柴火走上十几里地甚至十几公里路,运气好的话,能多卖个一厘钱,一百多斤也就是多卖一毛多钱,这一毛多钱就是他们中午的饭钱,一毛钱一个白馍是他们经常的选择。

柴火里面分软柴(土话叫rang柴)、硬柴和劈柴,像麦秸松毛一类的称为软柴,像胡叶以及豆秆一类的称为硬柴,像棍棒一类的或者比较粗的树干经过刀斧劈开的称为劈柴。最好烧最省事的当然是劈柴,燃着放进灶膛基本不怎么管它就好了,特别是松木一类的,木质里含有松油,耐烧而且燃烧值高,很受家庭主妇欢迎。一般在年关来临之际,家庭条件稍微好点的,都要准备一些的,以备过年家中来客人做饭菜使用。柴火当中最不好的算是麦秸了,燃烧值差,往往拽了一捆,一顿饭两顿饭就烧完了。拽麦秸也是一个苦差事,由于当初堆麦秸堆得扎实,这样可以防止下雨渗漏,但是,也许是太扎实的缘故,拽麦秸就十分费劲,拽完了,还得捆起来,捆麦秸也是一个技术活,要不然走到半路没到家怕是要散架的。出青灰也是让人不爽的,天气是好天尚好,如果遇到刮风天气,那就很遭罪,狂风从不同方向刮过来,青灰也在风中狂舞,还没走到粪坑边,青灰已被吹走一小半了,满身也是。

童年时是十分喜欢烧锅的,特别是冬天,灶火是很温暖的。那个时候特喜欢烧豆秆,一是豆秆好烧,二是豆秆上经常会有残留的豆荚,剥开,常能小有收获。把小小的黄豆小心翼翼放进炉灶的门口,一会儿就可以看到黄豆裂口,那就可以吃了。小手伸进去,捡起还有些发烫的黄豆,放进手心,用嘴轻轻吹去青灰,放进嘴里,嘎嘣脆响。在那个粮食严重匮乏经常饿肚子的年代,那些一粒粒的黄豆无疑是最好的美味。

农村的家庭,大都在天黑以前吃罢晚饭,因为那时没有电,晚上照明是要烧煤油的,而煤油是要花钱买的。真的遇到特殊情况,天已黑透,才开始烧火做饭,那晚上烧锅就别有一番情趣。灶台上面放一盏如豆的油灯,水汽朦胧中,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坐在灶台跟前的小板凳上,望着从灶膛里伸出的火舌,火苗一闪一闪的,我感觉就像我的思维也在跳跃一样。

实际上,那个年代确实有很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因为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顶多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所以,物质的匮乏也造就了精神的丰满,在那么多闲余时光里,我编织了一个又一个梦想,任由伟大的梦想在不成熟的大脑里自由的遨游,这些长了翅膀的梦想都成了我以后写作的素材,后来我长大了,它们都变成了我的灵魂。

感谢那段不一般的岁月,感谢那段不一样的时光,感谢那段与众不同的人生...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都认为,当年从灶膛跑出的那些闪烁火苗,就是我跳跃的灵魂。

良子提示以下内容也很重要——

(0)

相关推荐

  • 火烧大锅

    堂屋有一口大锅.东屋也有一口.两口黑色的大锅像是房子里的两只静默的眼睛. 从锅里会发出许多声音.刷锅时铁铲撞击剐蹭到铁锅:高粱穗头扎在一起做成的锅刷摩擦锅底:烧开的水在锅里冒着团团簇簇的白花:盛饭时饭 ...

  • 乡情散文:回忆小时候拉风锨

    文:张宗龙 我们老家把"风箱"叫风锨,是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吹风工具.风锨,我小的时候村里家家离不了.户户都要用.人人会使唤.那一拉一推发出的"呱嗒呱嗒"的响声, ...

  • 柴草情怀

    柴草情怀 生活在农村的人,对柴草格外亲切.一个大灶台,一个风箱,灶前堆满了玉米秸.干树枝抑或杨树叶.乡村烟火,是我们农村孩子最可亲的记忆. 柴草成堆,炊烟袅袅,诉说着庄户人家的喜乐哀愁.早晚时分,如果 ...

  • 「年度散文推荐」鲁玉琦|炊烟袅袅里的妈妈

    作者简介 鲁玉琦,山西垣曲人,运城市作协会员.作品刊发于<山西日报><运城日报><运城晚报><舜乡>及网络平台. 炊烟袅袅里的妈妈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从 ...

  • 【潘鸣散文】烟火灶台

    烟 火 灶 台 一一川西乡村生活老照片 那些日子,岁月的基味虽然清苦,一年里总还是晴天的光景居多. 漫无际涯的川西坝子,除了大小春短暂的收割季节,一年到头田野里总是蓊蓊郁郁的.光影笼罩下的稻麦之类四时 ...

  • 散文||消逝的土灶

    消逝的土灶 小时候,家里的土灶是土砖垒砌的,一大家人,锅大灶也大.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的家乡位于大别山南麓的丘陵地区,既依不了山,也靠不了水,历来都属于贫困地区.在我的记忆中,除了经常吃不 ...

  • 繁星 | 汤罐杂忆

    遍身长满铜锈,黑黜黜的一只旧物件,又一次被摆放在光亮的地面上.这是一只用半毫米厚的黄铜薄板焊接而成的盛水器具.外形像透了20斤装绍兴老酒的陶瓷坛子. 这是从祖母手里传下来的老物件,已经一百多年了,搬了 ...

  • 『我醉乡土』王树淼丨从一把柴草看乡村巨变

    从一把柴草看乡村巨变 王树淼 今年农历重阳节前,一位从北京回家的老干部问我,你家做饭还烧柴火吗?我一听感到奇怪:"这年头,烧柴的老灶因对人和环境危害大,不是早就'下岗'了吗?"一句 ...

  • 平氏故事——背妆

    [编者注:承蒙故乡刘书记厚爱,良子不才,当尽全力为之,以积极响应"文化名镇"的建设而尽绵薄之力.故即日起,<怀念平氏系列文章>更改为<平氏故事>.感谢各位父 ...

  • 平氏故事——艾叶飘香

    早起晨练,照例五公里跑步,在返回途中,路过一片早市摊点,忽闻阵阵清香扑鼻而来,定睛细看,是艾叶.原来是端午节将至,一些心急的农妇已开始割了成捆的艾叶,拿到城市变卖. 坐在书桌跟前,想想夏季最期待的节日 ...

  • 平氏故事——舞狮

    舞狮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如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 ...

  • 平氏故事——黄龙传说

    平氏芹菜远近闻名,长相粗壮但纤维极少,烹炒凉拌皆宜,其味甘无筋,脆甜爽口,成为平氏一大特产.然而不是所有平氏地块芹菜都是这样的口感,好像只有平氏北西队西大堰坑(一说凤凰台)附近有一块地才能种出这样优质 ...

  • 平氏故事——八爷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八爷生前所留. 八爷姓崔,大名崔运重,祖上住在平氏街北头寨外小店街的地方,那里住着十来户人家,崔家属大户人家,祖辈靠加工银质首饰起家,家境颇为殷实,故人丁兴旺,富甲一方 ...

  • 平氏故事——煤油灯

    记忆中,儿时的农村,白天的天空是瓦蓝瓦蓝的,瓦蓝的天空上还有耀眼的太阳,晚上的夜空是满天星斗的,满星的夜空还有明净的月光.入夜,一闪一烁的萤火虫在身边飞来飞去,捉了萤火虫,放在手心,看它闪烁着在手掌上 ...

  • 平氏故事——土著语言

    如今的平氏街,融入了很多的外乡人,有周边山村的,也有外乡镇的,更有外省市的.出现如此繁荣景象,一方面说明平氏街更加适合人文居住,是安养生息之福地:另一方面也直接体现了平氏街人包容宽广.广纳四海贤人的海 ...

  • 平氏故事——二中的钟声

    这是我的母校--平氏二中(现为平氏中学)的大门. 离开平氏二中一晃三十多年了,校园的许多事已逐渐变得模糊.然而,校园的钟声却让我挥之不去,伴随我一路走来. 当年敲醒我们梦想的那口校钟如今仍然高高悬挂在 ...

  • 平氏故事——母校平小

    母校平氏小学对于我的记忆,犹如曾经年少的梦飘飞在童年金色的回忆里一样.回想五年小学美好光阴,那时的我们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落在希望的田野里,在平小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我是八岁开始上的学,记得是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