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系列之二——冬天的牛屋(二)
接上回:
闲暇的冬季,尽管寒风凛冽,但仍是说书的民间艺人走村串巷之时。说书一般两人一起,前面的向导手拉棍子,引领着棍子另一头的盲人,盲人手中也拿根棍子,笃笃笃敲着地,慢慢腾腾地踱到村里。
晚上,牛屋的盛草间,当门处,便聚满了人,来晚的顾不上寒冷,跺着脚靠在房檐下。为了能多说些时间,说书人往往好说《隋唐演义》、《包公案》、《施公案》、《刘镛下南京》等大部头的长篇书。悬念多,故事情节复杂,一环紧扣一环,十天半月说不到头。
说到情节分叉处,便会来句“花开两朵,咱暂表一枝”,一枝一枝往下表,七拐八岔,到精彩处,已是更深人静。这时的牛们不知是吃饱喝足了,抑或也听入迷了,恰到好处地一个接一个哗啦啦撒起尿来,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笑罢,一个个打着哈欠,有的抱着小孩儿,议论着,心有不甘地往家走去,盼望着明天晚上再来。
这种又说又唱的剧种可能就是河南坠子、鼓儿词或是大调曲吧,不知哪一种更准确?
说书时,常说到一段的精彩处,把脚一跺,手持檀板或铜钹接二连三地敲一阵儿,喉咙里猛发一声高音后,便拖着长腔,悠悠地转入低缓,再转到用鼻子发音,哼出又细又柔的低鼻音,尾音似断又连,缕缕持续,这时,整个牛屋都嗡嗡着共鸣,人们倾耳屏息,听进了耳朵,舒服的感觉却在心里,难道这就是最美妙的音乐?
负责拉弦子(可能是曲胡?)的人用根绳子把脚连着梆子,上面有板有眼拉弦子的同时,下面还配合着说书人的节奏,脚一点一点地抖动绳子,哒、哒、哒敲击着。
民间的说书,尽管有时语言粗俗,但很会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一系列修辞手法,引人入胜。比如夸女人漂亮,就不知不觉中继承和发扬了《登徒子好色赋》、《陌上桑》等表达手法,嘟嘟噜噜,口吐莲花一串子,如“人见不走,鸟见不飞,狗见不咬,驴见不踢,为啥?长得好被迷住了”!还会夸张地说,“个子不高不低,身材不瘦不胖,头发又黑又亮,辫子又粗又长。粗辫根儿,长辫穗儿,稀不楞登的短汗林儿(刘海),忽灵灵的眼,弯蹙蹙的眉儿,鼓堆堆的鼻子红嘴唇儿,紧衬两个元宝耳,一笑两个喝酒纹儿,大姑娘不笑已好看,一笑更露出雪白粉嫩玉石牙根儿。吉林辽宁黑龙江,北京天津挂苏杭,三西两东和两广,河南河北也加上,外加上海台湾和香港,全国各地都走遍,也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大姑娘”!
风趣的语言,引得人们一阵阵哄笑。我和小伙伴们只是懵懵懂懂的,听不出门道,纯粹是凑热闹,在这样的氛围里,好像不觉得冷了,多数情况下都熬到散场。
有时候,人还没来齐,为不冷场,说书人还会说个小段子,名曰“书帽”的来等人。
记得有段书帽《小佳人进花园》很有趣,好像是这样唱的:“ 说的是,一个二八佳人进花园,抬起双目四下观。只观见,那前花园来后花园,花园前后紧相连。前花园栽的有芍药,后花园栽的是牡丹,影壁墙上爬山虎,金银佛手带鸡冠。小溪潺潺鱼戏水,养鱼池里荷田田,荷花尖上立蜻蜓,莲花池里鱼儿欢。
小佳人正出神仔细看,猛抬头,哟,见一只鹦哥架上悬。佳人一见心中想,人说鹦哥会讲话,我今天要与鹦哥把话谈。
佳人抬头看鹦哥,'鹦哥鹦哥我问你,你可知,啥为棋盘啥为子,啥为琵琶啥为弦?’鹦哥一听脆声叫,滴滴溜溜开了言。鹦哥说,'这不难,这不难。天为棋盘星为子,地为琵琶路为弦。’佳人说,'天为棋盘谁敢下,地为琵琶那个弹?’鹦哥说,'你能摆来我就敢下,你定好弦来我就敢弹!’佳人说,'鹦哥鹦哥我问你,给你个樱桃你爱不爱?’鹦哥一听噗哧笑,'姑娘姑娘我问你,送你个美貌潘安你贪不贪?’
一句话,羞得佳人红了脸,无名之火蹿心间,身子一歪腰一弯,就地捡块半截砖,膀子攥足十分劲,'日楞’甩向天半边,照着鹦哥猛一攒。鹦哥一见势不好,'扑扑棱棱’一声响,翅膀一倾上了天。
佳人说,'我看你,扁毛畜牲敢落地?’鹦哥说,'我看你,黄毛丫头能上天?’佳人地上破口骂,鹦哥头顶声声还。佳人说,'你就像那人世间的毒舌妇!’鹦哥说,'我看你,白白长了副有眼无珠的好容颜,你可知道我是哪一个?我本是,我本是八仙过海里的韩湘子修成的一尊仙’”!
生产队的牛屋,作为农村一段特殊时期的产物,前前后后存在了20多年,到1979年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我已外出求学)时基本消失,距今已几十年了,虽早已湮没在了茫茫岁月的烟尘里,但只要稍微拨动下那根连接的弦丝,在那一代农村人的脑海深处,有关冬天牛屋的记忆,便会噌噌弹出,仿佛就在昨天。
全文完。
【良子编后语:本文作者是尹中哲老师,尹老师没教过我,但是他的大名我早有耳闻,且仰慕已久。尹老师虽退休赋闲,但一直笔耕不辍,文章常见诸于各媒体。尹家可谓书香门第,他的堂弟尹中科老师曾教过我初中语文,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本号曾在3月17日刊登尹老师的《想起了牛》,那时,尹老师就曾说将写一系列的关于“牛”的故事。前几天尹老师将他的系列二、三发了过来,能看出尹老师写作手法的娴熟以及深厚的写作功底,如若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以及对牛极深的感情,是很难写得出来如此优秀的文章。由于系列二《冬天的牛屋》篇幅较长,为了更适应阅读,分两次刊发以飨读者。本文插图由“中原第一牛”之称的画家张勇先生提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以下文章,点击标题可以直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