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清明复清明 一个节气一个节

山上的花正顺序开放,新叶青翠欲滴,小鸟叽喳好奇,温柔的风扑面而来。

岁月就这样,带我们又来到了一年清明。

清明——这两个字多好。

看那“清”字,青草一片,在水一旁,透露出春的气息。

而那“明”字,因日月交相辉映,使人眼前一亮,黑暗和蒙昧告退了,大地被光明覆盖。

清明时节,是春气萌动热烈的时节,敬祖,寻根,怀念,惜春,它携着深邃,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

故乡、故人、故事,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跃然于眼前,而清明,给了思念最郑重的仪式感。

大众日报 客户端联合大众日报丰收副刊推出主题征文活动“清明时节”,向每一个远行的生命行礼,相聚和别离的命题,在今天再次开启。

在繁忙的日子里,停歇一下脚步,看看天空,念念过往,思考一下来去归处。

征文要求:

字数不限,有配图和视频更好。

投稿邮箱:

liujun0519@126.com

□ 朱殿封

今年农历二月二十三日(阳历4月4日) 清明节 。

标题中的清明复清明,前者说的是清明节气,它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后者说的是清明节日,是国人进行春祭的日子,二者同名同日不同含义。在农历二十四 节气 中,既是节气又是全民节日的大概只有清明。

清明节气始于2500多年前的 周代 ,它在春分和谷雨之间,按照《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气的三候是:“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清明节气里先是 桐花 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这里赘述几句,三候中的“桐始华”,指的是白桐开花。桐树有三种,一为白桐,一为油桐,一为梧桐(也叫 青桐 )。“田鼠化为鹌”中的田鼠,不是泛指生活于田地里的老鼠,指的是鼫鼠。它头形似兔,尾短眼红,毛分黑、白、褐等色。鹌即鹌鹑,它体形圆小,大不如鸽。鼫鼠喜阴,鹌鹑喜阳,清明阴消阳长,阳光明丽,田鼠避阳隐入了洞中,鹌鹑喜阳钻出草丛、灌木丛,奔跑于田野,落脚于枝头享受温暖阳光。

清明断雪, 谷雨 断霜。清明气温升高,草木葱茏,麦长三节;杏花飘落,桃花如霞,梨花如雪;杨树吐穗,柳树飞絮,榆树吐“钱”;绵绵细雨将烟困柳,万物生长吐故纳新,千里沃野欣欣向荣。农民们观天象,看地利,抢农时,全身心投入春耕生产。浇麦的农民与酝酿孕穗的麦苗欢悦交谈,播种的农民用耧耙在春田上绘出一幅幅画图,种瓜点豆的农民与翻刨出的新土对歌,植树农民的身形与杨枝柳叶儿同绿,赶车的农民甩出的鞭花儿与空中飞翔的燕子共舞,……

清明节日吸收了 寒食节 的习俗。寒食节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先民钻木取火,在仲春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木取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禁火与改火期间吃冷熟食。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很多地方禁火一个月,百姓人家要禁火、冷食、祭祀。唐代将寒食节改为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诗人 韩愈 作“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写得就是这事儿。

后来,清明节又吸收了周代即有的 上巳节 。《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是上巳节风俗。古时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到郊外踏青、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晋代陆机诗中描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宋元时期,清明节地位上升取代了寒食节、上巳节,三节合一形成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清明节,从而延续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状。

“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历代官民对清明节(寒食节)的重视程度超过重阳节和年终蜡祭,唐朝自玄宗始,三代皇帝三次颁布政令,清明节假日分别为四天、五天、七天。宋代沿袭了休假七天。这样,衙门官吏在清明节可以同百姓一样从容地去做扫墓祭奠之事。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次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又改为3天。

清明节因有文化而厚重。清明节是一种“根”文化。一个人,不管你身居何处,身处何位,距家多远,只要心中还有“家”,清明节你就会去追寻落叶归根、认祖归宗,或赶回故乡,或在居住地,心怀感恩地以各种形式对祖先尽“思时之敬”,祭祖拜宗,慎终追远,追思先祖的品质,缅怀先祖的功绩,从中吸取优良家风家训,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添加正能量。

清明节因有“意义”而传承。古往今来,国人给清明节不断注入了浓重的家国情怀,使其也成为纪念先贤英杰的吉日。比如清明节纪念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治蜀有功。纪念春秋时期的 介子推 从自己大腿上割肉煮了给逃难的晋公子(晋文公)充饥,日后不争功讨赏,甘愿烧死在大柳树下,留书再三嘱咐 晋文公 :“……但愿主公常清明……忆我之时常自省……勤政清明复清明。”新中国成立后,机关、学校清明节组织干部和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爱国报国。

清明节因有载体而彰显。清明节活动载体多多:扫墓祭祀、春游、植树、插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等。人们踏青春游,看桃李笑,看草木柔,看杨柳新,领略美好风光,陶冶高尚情操,提升生命意义。另有,山东各地清明“戴柳”,寓意插柳成荫,春色常驻。鲁北地区保留着南北朝时“斗鸡子”;胶东半岛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房食”(祭奠后的馒头菜肴);青岛一带“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妇女们在这天打扮靓丽串门看新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像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这些习俗给清明节充盈了活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