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知命固不忧

王绩之后,走来四人,就是后来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他们都是身处下僚而傲骨铮铮,胸罗奇才而命运多舛,他们追求的远大人生理想遇到命运的捉弄,迸发出不平之气,开启了唐诗基本的主题,将比兴寄托融入词采华靡的齐梁体,将建安风骨与齐梁文风熔炼于一炉,开启唐诗风骨与声律兼美的先河,让集聚迴环太久的诗歌之长河,打破了堰坝的束缚,决开一个口子,飞流而下。

今天,先去探访卢照邻。

敲下门,门不开,有人应:“推门进来吧!”你正怪其简慢,入眼却看到室内病床上躺着那人面容枯槁,双足及一手都已萎缩。这人就是卢照邻。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一生只作过邓王府书记员(邓王是李渊的第十七子)、九品新都县尉这样的小官。他因为写《长安古意》(是其代表作),指责外戚权重威胁皇权,被武三思罗织罪名下狱。被救出狱后,即患病,拜孙思邈为师。当时最高明的医生孙思邈也治不了他的病,他就到阳翟(今许昌禹州)具茨山下买田隐居养病,却受不了病痛折磨,投颍水自尽,享年大概有52岁。他病重时写的《释疾文》《五悲》两篇骚体文,叙述了他一生的遭遇和“有时无命”悲激不平。

看到卢照邻那个样子,你刚恭谨发问,他斥你唯唯诺诺,抛来花笺,且看他诗吧。

咏史(其四)

昔有平陵男,姓朱名阿游。

直发上冲冠,壮气横三秋。

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

天子玉槛折,将军丹血流。

捐生不肯拜,视死其若休。

归来教乡里,童蒙远相求。

弟子数百人,散在十二州。

三公不敢吏,五鹿何能酬。

名与日月悬,义与天壤俦。

何必疲执戟,区区在封侯。

伟哉旷达士,知命固不忧。

赏析

这是卢照邻咏史歌行中的第四首,是以汉元成帝、汉成帝时期的朱云(字游,籍贯是鲁,后迁到平陵)。

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概括性地评价朱云。从“愿得斩马剑”到“五鹿何能酬”,为第二部分,铺叙朱云事迹。最后一部分是借朱云事迹抒发自个壮志,愿做一番事业,名与日月悬。

卢照邻长于铺叙发挥,就是在叙述之中,发挥自个见解,抒发自个情感。这首词很能显示这个特点。

咱们看其诗第一部分,“昔有平陵男,姓朱名阿游。”是一般情况叙述,而“直发上冲冠,壮气横三秋”就是他眼中的朱云了。朱云确实少年任侠,曾报仇杀人。到四十岁才开始作学问。朱云性格中确实有怒发冲冠、豪壮之气横贯,如秋天一样让人感到肃杀。(三秋,在这里指秋天。)

看第二部分铺叙朱云具体事例。“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讲的朱云在汉成帝刚继位时上书求见,见了皇帝说,现在的大臣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斩马剑又称断马剑,为汉代之兵器,由尚方令铸造,供皇室使用,即俗称的尚方宝剑。)皇帝问,谁是佞臣?朱云说当时的丞相张禹。张禹是成帝老师,为人谨慎,明哲保身,对外戚专权一味避让,汉成帝非常信任他。卢照邻讲这个故事,是对唐高宗时武氏专权有所警惕,故借咏史来提醒当政者。“天子玉槛折,将军丹血流”,这句是着前面的故事来的,汉成帝定朱云死罪,令人拿下,朱云继续讲他的道理,扒着宫殿门槛不放手,门槛都断了。左将军辛庆忌为朱云求请,叩头流血,保住了朱云性命。“捐生不肯拜,视死其若休”,又是继续这个故事。这个事发生之后,朱云再也不愿意作官,(捐生就是舍弃生命,不肯拜,就是不肯拜官)。朱云七十多岁得病时,不愿求医吃药,平静地面对死亡,视死亡就像休息一样。“归来教乡里,童蒙远相求。弟子数百人,散在十二州。”是说朱云不当官设帐教书,教出很多英才。“三公不敢吏,五鹿何能酬。”讲的朱云另外两个故事,薛宣为丞相,想请朱云到丞相府作事,朱云当即拒绝。有个叫五鹿充宗(五鹿是复姓,充宗是名)的人通易经,又被汉元帝信任,借地位讲学,没有敢与他争论,朱云敢,且辩得五鹿先生没话说。这些叙述,都夹杂着卢照邻的情感,对朱云崇敬,更有立言以报国的志向。

第三部分是对朱云的评价,也是表达自个的理想,还是对自己不得志的安慰。“名与日月悬,义与天壤俦。”名声与日月同悬于天,义节与天地为伴侣,这是卢照邻的人生理想。“何必疲执戟,区区在封侯”,这是卢照邻的人生观,不必要操起武器疲惫于战场,只为了一个区区侯爵。“伟哉旷达士,知命固不忧。”这是对朱云淡看生死的概括,大概是卢照邻自我安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