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海拔58米(下)——福建7日(35)

★旅游地点:福州于山风景区

“月朗风清”摩崖石刻藏在一棵大榕树的后面,这棵古榕在福州名榕评选中名列第七。

这块石刻是乾隆年间时任福州郡守的李拔所题,其实我开始的时候是从左往右读的,因为人家的落款就在右面,所以读成了“清风朗月”,似乎也挺顺口。

九山洞是何氏九兄弟炼丹的地方,九兄弟出生的时候唯有老大额上开了一眼,其余八人都是瞎子。

他们到于山这座山洞里,采草伐薪,汲水炼丹,用丹井水洗眼就恢复了光明。后来兄弟九人云游到仙游九鲤湖,以丹喂鱼,兄弟九人骑鲤飞升。

旁边有口井就是炼丹井,南向岩壁镌着李拔手书“丹井流香”。可见不管这口井是不是何氏兄弟炼丹用的井,至少这口丹井的水质是绝对甘甜的。

附近的摩崖石刻也很密集,大概是因为有这个传说故事,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十分向往。有一个龙飞凤舞的“寿”字最醒目。

往前走是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旧址纪念碑,这座抗大式的学校第一期于1949年9月25日开学,共有学员2500多名,一部分是爱国知识青年,一部分是青年党员和地下游击队的同志。现在学校当然不存在了,围墙上还有当年的图片资料。

戚公祠建于民国七年,为纪念戚继光抗倭而建,是全国仅次于山东蓬莱阁戚公祠的第二大纪念戚继光的祠堂。

祠建在石岗上,占地4100平方米。不过,虽然戚公祠是免费开放的,无奈今天不是它的开放时间。

廊然台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宋代著名音乐理论家陈赐游于山时在这里南眺绿野广阔,因此得名。这三个字的题刻由和尚鸿份书题。

旁边是吸翠亭,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当年周震曾题写匾额,不过已经毁了。

现在的亭子是一九三六年由公务处处长杨玉重重建的,亭柱上有陈仪、陈培锟、童杭时等人的题联。1084年福州市又重新修葺,所以看上去还是很新的。

走到浩然亭已经到了主入口处,这座亭子是长方形的,背山面江,当年这里因为没有高楼,极目远眺的话可以看到闽江。现在当然只能当作一座休息的亭子,亭匾是书法家沈靓寿所书。

门口是聚春园·于山宾馆,看规模应该有四星级吧。于山本身地处市区比较热闹的地方,这座宾馆的地理位置确实还是不错的。

在入口的另一侧是定光寺,山门不算显眼,不过里面的建筑看起来很精致。天王殿的四大天王自不用说,倒是正中供奉的菩萨看着眼生。

毗虚殿供奉如来佛祖,两侧有菩萨相侍,一骑白象一骑蓝狮,正是文殊和普贤。

在菩萨莲座前还有几尊更小的菩萨像。这座殿规模很大,牌匾很多,应该是寺庙的主殿,类似于大雄宝殿的地位吧。

背后是一尊千手观音像,不过这个形象与其他寺庙的观音像似乎不太一样,有些过于严肃了些。四周是南海的各位菩萨,衬着蓝天白云。

法雨堂看着也很古典的样子,殿堂的规模也不算小,可惜的是并不开放。我们从另一侧出寺的时候,居然发现了戚公祠的圆洞门,原来戚公祠还有一道门是在这里。

殿后是一座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父母祈福所建。它的建造年天是唐天祐元年,这座唐代样式的宝塔并不高大雄伟,塔高七层,通体白色,看着素是素雅大方。

相传在辟基的时候发现了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因此取名定光塔。初建的时候塔内砌砖轴,外面环着木质的楼阁。这座塔高66.7米的砖心木塔,据说每一层的斗拱、云楣、柜梁和栏杆都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都绘着佛像。

我们绕着塔转了一圈,并没有可以登塔的楼梯。有位信众正在转塔,直到我们离开还在继续自己虔诚的祈祷。

定光寺的整体建筑风格是宫殿式的,始建年代是唐天祐二年,因为在定光塔下而得名,又名白塔寺。两年后,为祝贺朱温即位,改名万岁寺,俗称塔寺。现存的寺庙是道光年间重建的,总体规模不算太大,毕竟只有三座大殿。

风景区的外围还有一段明城墙遗址,地面上镌刻着城墙当年的规模,城墙被围在栅栏后面,只是一段遗存。

城墙的年代久了,自然少不了各种植物,蓝色的牵牛花开得尤其漂亮,碧绿的叶子,绚丽的紫花,与古老的城墙竟然相得益彰。

走着走着又离开了景区,我觉得于山应该还有我们没有走到的地方,但是再折返的话恐怕来不及赶飞机了,只能遗憾作罢,只能怪我们没有提前做好攻略,没有选择一条最经济的线路。

自由行:福州于山

12月初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