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陆游是个不孝子
知道陆游和唐婉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是因为看到了陆游的《钗头凤》:“红稣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平日我只知这位爱国诗人诗风雄浑豪放,不想他还曾写出此般感伤愤恨而无奈之词。后来又读到了唐婉和的《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唐婉真挚的情感,内心无处排遣的苦闷由此词也可窥见一斑。
陆游和表妹唐婉结成连理后,两人相映成趣,甚是恩爱。无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唐婉没有生育的能力,最后两人在陆母的威逼下成了陌路。唐婉之后郁郁而终,可怜一代才女,香消玉损,风流佳话,瞬间作古。而“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陆游,终日沉郁,他与唐婉的遗憾成了自己终生的心病。他六十三岁时,仍“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诗园》两首:“(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直到他临终前一年,再游沈园,写下最后一首思念唐婉的诗:《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前面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为了充分说明陆母的棒打鸳鸯给两人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上终身的伤害。唐婉死了,陆游怀着对她的爱慕,终日活在内疚、伤感和对母亲的愤恨之情,直到去世。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后来娶的王氏。陆游在《钗头凤》中所写的“东风恶”,就是指的自己的母亲。陆母是这件事的罪魁祸首,而唐婉的不能生育是直接原因,封建礼教是根本原因。
无后就真的是不孝吗?无后真的是大不孝吗?顺从母亲,致使一人郁郁而终,一人终生痛苦,这样的代价换来母亲满意的安排算是孝顺吗?难道孝顺就是一味的顺从,不管对错吗?
现在这个社会,我想终生单身,甚至不要孩子似乎很多人还无法接受。我们无法像一些外国人那样“享受”生活,因为我们很多人辛苦的忙碌,就是“为了”孩子。但是你能保证自己的“香火”永远的传下去吗?偷着生两个孩子,三个孩子,不见男孩儿不罢休。以后大家都要一个孩子了,你能保证自己那一半的概率永远都是一个带小鸡鸡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香火早晚都是要断的,男女都一样,都是自己的骨肉,现在很多人都想开了。
再说孟子所谓的“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篇,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其实很多文人都多少在被政治利用着,或者委身于政治。孟子为了替舜说话,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和我们玩了个文字游戏。既不道明“不孝有三”到底是哪三个,也好让我们自己想想排列的对不对,自己就说“无后为大”。没有后代排在不孝的第一位,另外两个,干脆省略。
汉朝的经学家赵岐在注释这一篇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赵岐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就是说的第一种不孝。
其实一直流传甚广的很多俗语名言都是我们以讹传讹的误解与曲解,还有很多是已经“过时”的封建思想。
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本身这句话正确与否都是个问题,就算正确,也无非是一人的一家之言罢了。而当大家在为陆游和唐婉的凄美或者说凄惨的爱情而扼腕叹息时,更是对陆母怀有一种愤恨与谩骂的情绪,陆母也因这件事而遗臭万年。陆母的“不义”,皆因陆游的“阿意曲从”。
陆游啊陆游,你本是一片孝心,为了顺从母亲的意愿而甘愿委屈了自己,却不想害死了自己的挚爱,害得自己孤苦的心终身漂泊,临死都郁郁寡欢,害得你母亲以一种丑恶的形象去千古流传。你以一颗孤苦的孝心,换取了母亲的不义和自己的大不孝!陆游啊陆游,你是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的教训,但是你的遗憾又要在多少人身上一再的上演,不厌其烦。后之视今,亦尤今之视昔。这种感慨与遗憾还要继续反复下去,想到此处,我敲下的洋洋千字又为之奈何?读书人的一声长叹,又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