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不管是诗词还是玉雕,为什么都以“泛舟”为乐?

【传统文化】

不管是诗词还是玉雕,为什么都以“泛舟”为乐?
    柳宗元有首人尽皆知的名诗,被誉为“孤独的最高境界”——《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还有人拿每句首字说事,觉得“千万孤独”写尽诗人的寂寞。但仁者见仁,也有人觉得这正是享受孤独的典范。你看诗里描述的环境,山水苍茫,天地浩大,万籁俱寂,一位老渔翁却能无惧这里的寒冷孤寂专心垂钓,虽然一个人的形象是孤独的,但渔翁的内心未必孤独,说不准他更享受这样无人打扰的清净。
    孤舟蓑笠翁:你只看到我的孤独,却不懂我的快乐
    不仅柳宗元,很多诗人都爱借孤影扁舟的形象来书写内心向往的潇洒自在。南唐君主李煜便有诗云:“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在万顷水面上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何等畅快自在!
    大抵是因为在古代,水路速度远比陆路要快,行舟远航千万里,能看更多的风景,也更有自由的感觉,诗仙李白就有过“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慨,所以有船的地方,便有山川畅游之乐,有无拘无束、怡然自得之乐。因此连爱好美酒的李白在愁闷时都觉得“举杯消愁愁更愁”,远不如“明朝散发弄扁舟”,喝酒不解烦恼,还不如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清代诗人王士祯更是在《题秋江独钓图》中道尽独处的感觉有多爽: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真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渔,这样的秋江独钓者,才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古人将泛舟之乐写在诗篇里,画在绘卷上,也镌刻在玉石中,包括现在很多玉雕山水的作品,也常常喜欢让水面上荡着一只悠哉的小船,寄托着从古至今,文人雅士们更愿化身轻舟一叶,舍去凡尘俗世的纷扰,享受千山万水围绕的宁静。虽然没有一条真船载自己出行,但却可以以另外一种形式,在方寸之间尽得泛舟的愉悦。
    正如这件和田玉白玉香插,精雕细琢的扁舟小船,轻盈只有柳叶大小,当真是“一叶扁舟”的造型,修长精致,玲珑小巧。旁侧斜一只线香,或作桅杆状,或作钓竿状,静看袅袅烟云起,状若山间云雾,荡涤尘垢,使人身心放松,同样可有独钓寒江的宁静之感,带来清明祥和的心境。
    且见案头烟云起,便得浮生半日闲。
    (来源:如玉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