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
李家龙宫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又称李氏祠堂,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李家龙宫”而闻名海内外。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初,是一组唐代宫廷式古建筑群,后毁于唐末。明朝万历年间,陇西知县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以后数度遭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进行部分增建。2002年对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筑群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保护,成为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
唐朝贞观年间,陇西作为李氏发祥地、发迹地,已成为丝绸南路的名城重镇之一。李世民在此建立宗祠,意在光宗耀祖、威镇远方,并御笔亲书“李家龙宫”匾额,钦准皇家子民及当地官员前来祭拜。李家龙宫坐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宫廷式建筑,不但规模大,且规格也高于庙。龙宫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根深叶茂。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也毁于一旦。
李家龙宫历史上数毁数建,宋、元时期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明万历五年重建,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清顺治五年毁于兵灾,仅留“北天第一门”牌坊。康熙元年重建,同治五年陇西城陷,李家龙宫再遭劫难。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差,别有天地。
李家龙宫总体是“前五楼”、“后五山” 和“中部祭祀区”的建筑格局。前部建有戏台和五座楼及大小殿阁建筑群,院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谓之“前五楼”。中部建有主祭堂建筑群,主殿及两侧殿均飞檐翘角,群龙盘脊。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纯阳真人李琼(吕洞宾)、陇西房始祖李崇等李氏先祖塑像,香火甚旺,龙宫北殿屋脊上的九条龙即为“九五至尊”之意。后部为后花园,有五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分别名曰普贤崖、文殊岭、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山上都建有风格各异的亭台楼阁,内有塑像,掩映在绿荫丛中。北极池微波涟漪,游鱼戏水,琪花瑶草,点缀其中,此谓之“后五山”。
陇西碑林位于甘肃陇西县仁寿山公园,遴选展出元代至近代精品碑碣100余通,是一座展示陇西历代金石文化和雕刻艺术的博物馆。
陇西碑林于1995年开始征碑、选址、规划,碑林依山势而建,融合仿古建筑、园林绿化,将书法、园林、石刻、建筑等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种类有德政碑、德教碑、神道碑、诗碑、界碑、墓志等。
“周公德正碑”是清代陇西提督军门周文翔周公渠碑记,该碑主要记述了清代同治年间,甘肃发生兵变,陇西城池被毁,军门周文翔保护巩昌城,以及后来修建仁寿山十方古刹大佛殿,都有大功德,因此为记载他的事迹而立了德政碑。
“天诏加封祖真之碑”又叫全真碑,是陇西碑林镇馆之宝。此碑于元朝至正二十二年由陇西道士杨淮庆重立,原在南山寺武安王庙右侧山间,碑高九尺,宽二尺六寸。碑额篆书“天诏加封祖真之碑”八字,双行。碑阳有至大六年(元世祖忽必烈1270年)诏一道,至大三年(元武宗1311年)诏四道,刻有元朝皇帝加封道教东华教主、汉钟离等四真君和马钰等七真人的诏书。全真碑历史悠久,又有元朝皇帝的敕令,加之碑石雕刻精美,字亦遒劲,保存完整,在西北乃至全国,都很罕见,是碑林中的精品。
陇西碑林陈列着陇西府隍遗物,据乾隆版《陇西县志》记载,陇西古城于明洪武二十年(1379年)重修。主要府隍遗物有:武安门、清安门石碑,建筑石料构件等。这些碑刻遗物静静地见证着陇西这一历史重镇古往今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陇西文峰塔位于甘肃定西市陇西县文峰镇迎春堡村南,是一座七级八角楼阁式实心砖塔,古朴典雅,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陇西文峰塔矗立在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之间渭河南岸的塔坪山上,所在为典型的黄土梁峁与河谷地形,塔坪山为陇西东南屏障,有“玉岚翠屏”之称,是古陇西十景之一。山上建有楞严寺,始于元代,历史上曾毁于战火,现有建筑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
陇西文峰塔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建。据文峰塔碑载:“旧有砖塔,巍然远峙,然已岁久倾圮,竟致故址无存,而科名渐减。郡伯唐公,甫下车,即以培植斯文为已任……出东郭,行二十里许,山麓稍平处,四面环顾,谓此地建塔最宜。选定基址,卜吉于四月朔日开工……”,“发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文峰塔高34米、底座直径6米,为七级八角楼阁式实心砖塔,八脊攒项,角悬风铃,塔顶端立一钵提瓦瓶,宝刹凌宵,伟岸耸立,是为“昌盛当地文风”之意,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珍宝。
陇西文峰塔于1985年进行大修,加固地基方台。2007年,文峰塔遭受雷电袭击,塔体损坏,多处崩陷,对此当地又进行了专门维修。其所在的塔坪山上树木葱笼,苍翠秀丽,1994年,已建成为省级塔坪森林公园。于山顶之上,俯瞰南北,两川尽收眼底,巩昌古城、文峰古镇一览无余。
陇西威远楼位于甘肃定西市陇西县城中心,又名鼓楼,始建于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名曰“威远楼”,取威震远方之意。
北宋仁宗年间,新筑古渭塞于城东北一里,取名“威远楼”。有诗赞曰:“韩公安抚来秦风,威远楼筑在渭滨,凭眺自看西土月,,旌旗已靖朔方尘。”元初,汪世显父子扩建城桓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公元1341年,官府把计时的铜壶滴漏及报时的更鼓置于楼上,因此俗称鼓楼。明初重建,砌巨型砖墩台基,之上架木构筑高楼,其外观更加雄伟,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巨匾。清康熙55年加以扩建,改修为砖基三层木构楼,为现今模样,并将1102年所铸铜钟移置楼上,俗称钟鼓楼。
陇西威远楼经历代维修和扩建,现为砖基三层木楼,基座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一楼有廊柱24根,三楼均为正面飞檐,檐下斗拱彩绘102朵,楼内梁架扶持制约,结构紧密,垂脊兽头,昂首高蹲,戗脊套兽,栩栩如生。逢年过节,可登楼远眺,鸟瞰县城全貌。2013年05月,陇西威远楼入选古建筑保护名单,并成为国务院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