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忠:民间历史文献发掘的新成果——徽州日记的整理与研究
复旦大学王振忠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以来徽州日记的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BZS085),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徽州地处皖南低山丘陵地区,这里,“商成帮,学成派”,是传统中国研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区域社会之一。近数十年来,经过海内外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徽学”已蔚为大观,愈益受到明清史学界的高度重视。“徽学”以其丰富的内涵,以及层出迭现的新史料,而处于明清史研究的前沿,具有极为广阔的学术前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问,“徽学”要在新世纪保持其独具的学术魅力,除了理论视野、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之外,很大程度上更端赖于新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其中,徽州日记是重要的一个史料来源。
以往学界习知的徽州日记,主要有《汪悔翁乙丙日记》、《春帆纪程》和《畏斋日记》等。就徽州研究而言,特别是篇幅较多的《畏斋日记》,曾引起诸多学者的重视。在这方面,负责整理、出版《畏斋日记》的刘和惠先生,曾作有《读稿本〈畏斋日记〉》,对《畏斋日记》反映的阶级关系(阶级对立、高利贷、土地田租买卖)、社祀、物价和其他(如会文、罢市、天象与地震、气象)等,均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此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涩谷裕子、现就职于早稻田大学的熊远报、韩国高丽大学的权仁溶以及本课题承担者王振忠等,也都对该书做过研究。东亚各国学者对于《畏斋日记》的关注,反映了该书在明清史研究领域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不过,刘和惠标点、整理的《畏斋日记》,虽然基本上保存了原貌,但却作了一些删节。从现存于黄山市博物馆的《畏斋日记》稿本来看,被删节的那些内容(如反映民情风俗方面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有鉴于此,对于该成果的研究,也仍然有着相当大的空间。至于程庭的《春帆纪程》,以往学者所见者,多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该版本多所删节,可据程庭文集———《若庵集》的完整内容做进一步的研究。此外,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收藏的郑旼《拜经斋日记》,也曾引起一些学者的注意,但相关的研究论文均是从“新安画派”的角度加以剖析,尚缺乏历史学研究的纵深感。应当指出的是,除了上述这些日记外,在一些文集及公藏机构、私人收藏中,还有不少颇具价值的相关日记,有待进一步的调查以及深入发掘和探讨。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对于拓展“徽学”研究的学术资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十数年前,课题承担者在翻阅《歙县大阜潘氏支谱》时,发现该书卷十《文诗钞》中,保存了嘉庆和光绪年间的6篇展墓日记,遂作有《徽商展墓日记所见徽州的社会与民俗———以〈(歙县)大阜潘氏支谱附编·文诗钞〉为中心》一文。与此同时,课题承担者在皖南从事村落人文地理考察期间,陆续收集到一万余件(册)的徽州文书,其中有四十余种从明清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的徽州日记,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它们是首次发现的历史文献,对这些日记的整理与研究,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日记是记录作者个人生活、见闻及思想的一种史料,该课题所谓的“徽州日记”,是指有关徽州内容的日记,以及徽州人撰写的日记。近十数年来,课题负责人在皖南等地收集到四十余种的徽州日记,其中,以写作者之身份来看,主要有文人乡绅日记、学生日记、画家日记、学徒日记、农民日记、医师日记等数种。而以内容分类,则有徽商日记、展墓日记、游记、宦游日记等。这些日记,大多数都是在民间新近发现的新史料。该课题的研究,以个人收藏的日记为主,进一步收集各类丛书中的徽州日记,整理、标点并做相关的研究,为学界提供一批明清民国史研究的珍贵史料。
该成果从新史料整理入手,对逐部日记加以细致的深入探讨,通过标点、整理,结合实地调查,将文本放回到徽州当地的历史地理坐标中加以分析、研究,并概括出徽州日记的特点及其史料价值,最终形成一部徽州日记的资料整理及研究专著。
从现有的初步研究来看,这些徽州日记保存了宏大历史事件的微观记录,对于徽州人群的性格特征作了相当形象的揭示,同时,对于明清以来徽州社会的生活实态有着生动的叙事,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城乡景观和风俗民情。此外,徽州日记还有助于解决一些学术争论。譬如,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籍贯问题,历来言人人殊。而根据新发现的徽州文书稿本《南旋日记》,内有一段有关胡雪岩在杭州所建园林的记载,对于解决这一难题,具有突破性的学术价值。
近十数年来,徽州文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文书的巨量遗存相较仍显得极为不足。徽州日记对于研究明清以来徽州村落社会生活、徽商的经营活动、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另外,对民国时期徽州日记之整理和研究,还具有跨学科的学术价值。譬如,“一个普通的山村少年,不经意间站在了历史和地理的边缘,以其鲜活的个人生命印证了历史的脉动和人生世态,提供了传统历史编年之外的一份民间记录”———婺源詹庆良日记展示的1949年水岚村的乡村世界,不仅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而且,通过课题负责人此前的实地调查,以及对日记作者的深入访谈,可以进一步了解近五十年来徽州农村社会的变迁,类似的研究成果,可供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参考。总体而言,通过此一项目的实施,为学界奉献了一批第一手的民间文献,并为浩繁无数的徽州文书之分类整理与研究,探索出一个较为成功的途径。
就新发现的徽州文献而言,不仅以往备受关注的契约(即狭义的“徽州文书”)浩繁无数,而且,日记、书信、宗教科仪、启蒙读物、诉讼案卷等亦极为丰富。今后的分类整理与研究,是推进“徽学”和明清社会文化史研究最为基础的工作。
该成果收集和整理了十数种徽州日记,并对相关日记加以细致研究,在独立发表学术论文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二十余万字的专著《明清以来徽州日记的整理和研究》。由于现存的徽州日记之收藏颇为分散,有的仍然庋藏于各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中,有的仍保留在私人收藏家手中。这些,都有待于将来进一步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该成果对于“徽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作为“区域研究”,“徽学”研究的核心是明清以来徽州的社会经济史,是研究徽州社会、徽商以及徽商在全国各地活动产生的相关问题的一门学问。研究徽州,绝非仅仅着眼于徽州地方史,而是为了通过徽州研究,深入了解南宋以来(特别是明清以降)的中国社会,立足于徽州区域研究提供的丰富史料,深化对整体中国的认识,解释中国大历史。在这方面,徽州日记的研究无疑是极佳的一个切入点。而徽州日记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则是“徽学”研究中亟待深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