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怎么调?

中医对于脾的解析
中医认为,脾在五行中属土,而土在五行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脾主运化,脾主统血,既是“气血生化之源”,又能固摄血液循行于经脉之内,因此,又被称之为“后天之本”。脾病可波及其他各脏,脾气虚则五脏之气皆虚,所以我们所患的很多病症都有可能是脾虚所引起的。若脾虚,运化功能不能正常运行,则可能引起气血亏虚、湿浊困脾、脾气下陷、冲任失约等诸证,所以养脾就是养生。

一、脾虚的七大症状

1、便秘或便稀溏
从消化道上来讲,脾虚导致的病症一般有:食欲不振,偏食挑食;口中无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脾虚一般会大便溏稀,不过也可能会出现大便干结、便秘,因为脾虚会导致肠胃缺少动力。

2、肥胖或消瘦
脾主肌肉,所以脾虚的人会感觉全身乏力,出汗多,气短。另外眼皮属于“肉轮”,脾虚会觉得眼皮沉重,似乎抬不起来,下肢容易水肿。

身体太瘦,是因为脾虚不能运化,难以吸收。而肥胖是因为脾虚生湿,湿气难以运化,淤积在体内。脾湿肥胖往往是肚子肥胖。

3、白带过多或过少
女性因为妇科炎症,也往往会引起脾虚湿重。白带过多、月经量过多或过少都可能是脾虚引起的。月经量过少是因为脾虚引起的气血不足,子宫内膜生长太薄;月经量过多是因为脾虚不能固摄经血。

4、怕冷又怕热

中医中的虚分为阳虚和阴虚,阳虚则怕冷,阴虚则怕热。脾虚会导致气阴双虚,出现冬季即使是生病也还是手脚发热,喜冷;而夏季很容易中暑,常年处于低血压状态,每天精神不足,浑浑噩噩的现象。

5、“黄脸婆”

脾虚产生很多“手无缚鸡之力”的人群,脾虚使体内的食物无法良好消化,出现体弱乏力,精神不振,血虚,面色蜡黄或苍白。这一类人往往不能负重,抵抗力差,因其他疾病导致死亡。

6、头沉、流涎、记忆减退
脾虚的人因气血亏虚,常出现记忆力减退;因湿阻上焦,常睡了七八个小时醒仍觉头蒙头沉;睡眠中口流涎水,中医认为涎为脾之液,正常情况下不会外溢,当脾虚不能收摄津液时,才会出现睡觉流口水的现象。
7、舌胖大且多有齿痕
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上焦而舌体胖大,受牙齿挤压而成齿痕,固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

二、六个方法使你没“脾”气

1、适当锻炼促代谢

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气功等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其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还可在晚间睡觉之前,躺在床上用两手按摩上下腹部,来回往复约40遍,可以助脾运,去积滞,通秽气,对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按摩

我们可以经常按摩腹部,这样能够调理脾胃,加强运化。如果你经常大便干燥的话,可以顺时针方向揉肚子,如果是大便溏稀,可以逆时针方向按揉肚子哦。

饮食调理是关键

饮食上一定要注意三餐要规律,早餐是万万不可省略的一顿饭,早上最好可以喝养脾胃粥,小米就是一种不错的健脾胃的粥,加入红枣和山药会更加健康。也可选择茯薏清湿粉作为早餐代餐粉,里面的中药成分能有效祛除湿气,缓解脾虚症状。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饮食一定要以清淡为主,最好不要吃的太饱,八分就足够了。

2、生活习惯要健康

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同时按时工作和生活,平时也要注意情绪的调整,按时作息,养成睡午觉的习惯,可以补气养血。

情绪因素影响大

所以如果你希望能够养好脾,改善脾虚的症状,首先我们就要有良好的情绪。根据相关的研究显示,不良的情绪可能会导致食欲下降、腹部胀满、暖气、消化不良等,如果有个好的情绪的话,那么非常有利于脾部的正常活动。

注意冷暖很重要

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寒”。这确是经验之谈。因此注意冷暖十分重要。在春秋气候变化无常时,有虚寒胃痛的病人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有脾虚泄泻的,可在脐中贴暖脐膏药,同时还应少吃生冷瓜果等,如感到胃脘部发冷,可及时服用生姜茶。

三、按摩赶走脾虚

1.揉脐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3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多用于消化不良、胃寒、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的患者。

2.捏脊

捏脊疗法通常用于小儿,但对成年人一样有效,适用于消化不良、口臭、胃胀、胃痛、腹泻、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坚持1周即可见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肤,沿脊柱自下而上,双手交替向前捻动。每捏三下将皮肤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肤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以患者感觉略有酸痛且又舒服为度,走直线,不可歪斜拧转。

3.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脚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4.擦小腹

两手分别紧贴肚脐两侧,上下来回擦动,发热为止。胃胀、腹痛的病人可选用,每日2~5次。肚脐两侧旁开2寸为天枢穴,这个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积食、呕吐、腹泻、便秘等。

5.灸法补气健脾滋肾

爱喘的人多是由于肾阳亏虚,不能纳气,所以容易出现喘息气短,呼多吸少的症状。要想改善动则气喘的状况,可以通过灸法、食疗等方法助力,以提升运动能力。

艾灸是不少人常用的保健方法,可以用艾灸盒、随身灸等来灸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定喘穴(第7颈椎棘突下左右旁开半寸)、足三里(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脾俞(11胸椎棘突旁开1.5寸)、肾俞(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