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概念的演变 1
现存的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出“内家拳”概念的是康熙己酉年(1669年)黄宗羲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黄宗羲是当时朝野闻名的精通宋、元、明史的大学者、大思想家,《王征南墓志铭》被收载于黄宗羲的《南雷文定》卷八。
铭文开篇写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三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受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叶继美近泉为之魁,由是流传于四明”。
“四明得继美之传者,曰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陈贞石、孙继槎,皆各有授受。思南从征关白,归老於家,以术教,颇惜其精微。来咸从楼上穴板窥之,得其梗概。以银卮数器,奉为美槚之资。思南感其意,始尽以不传者伐之……凡搏人皆以其穴……黄宗羲与之游……因为宗羲论述其学源流……宗羲子百家从之学,演其说为内家拳法一卷,百家后无所传焉。”
文中所说的“王征南”又名“王来咸”,是黄宗羲之子黄百家的拳术老师,王征南的师父是单思南,“思南从征关白”,就是说单思南可能属于戚继光练兵带出来的戚家军系统。公元1592年,戚继光所留下的戚家军作为南军,由吴惟忠、骆尚志带领,参加了明代万历朝三大征之一的壬辰朝鲜战争,单思南和侵朝的倭寇面对面厮杀过,具有十分丰富的实战经验,王征南跟随他学习,技艺也十分高超。该墓志铭清楚表明“内家拳”的称谓并不是黄宗羲发明提出的,“内家拳”称谓的早在《王征南墓志铭》成文前就已经出现了。
之后,黄百家在所著的《学箕初稿 卷一·王征南先生传》中,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王征南的内家拳法。文中提到“盖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王征南先生从学与单思南,而独得其全。”但黄宗羲所总结的“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等内家拳特点并不是内家拳与外家拳的根本区别。
黄宗羲在《墓志铭》的后部分描述道:“今人以内家无可眩,於是以外家搀入之。此学行当衰矣,因许叙其源流。”此处说的是外家拳法搀入内家拳,是内家拳走向衰弱的原因,如浙江宁波四明地方极少数人所传承的“内家拳”已近乎失传,到了民国时期已经完全销声绝迹。孙禄堂先生在《论拳术内外家之别》里所说的“浙之张松溪非武当之嫡传乎?至今浙人士承张之绪者,何以未之前闻也?”在民国政府大力提倡“国术”时,并且1929年在杭州举行了“国术游艺大会”,而宁波四明的“内家拳”却仍然是毫无声息。
在浙东内家拳衰落之后,到了清代中后期,形(心)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的相继崛起,其练功方法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性延命,以命养生,将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道家“三宝”修炼相互结合,重新举起了内家拳的大旗,开创了内家拳学的新世纪。形(心)意拳、八卦掌、太极拳这些拳种通过与道家理论结合,提出了不同的锻炼方法,因为更多地强调“内在”的锻炼方法,产生了内劲、内功、内气、内力、气劲、丹田力等相关的概念,崇尚内劲打人。到了清朝末期,名声大噪,影响巨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成为目前举世公认的内家三大名拳,并广为传播。
由此可见,内家拳的最初概念指的是王征南一系的浙东内家拳,而浙东内家拳在后世流传中,发展逐渐式微,后人们将内家拳的概念转移到清末影响深远的形(心)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三大拳种,并沿用至今,这是内家拳概念的演变过程,且从三大拳派的历史传承来看,此三大内家拳与浙东内家拳并无传承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