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过一种看得见的生活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

“有时,我的心在哭泣,渴望看到所有这些东西。如果我仅仅凭借触觉就能得到那么多的快乐,那么凭借视觉将会有多少美展现出来啊!

可是,那些有眼睛的人显然看得很少。对于世界上充盈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万花筒般的景象,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也许人类就是这样,极少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而渴望那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在光明的世界中,视觉这一天赋才能,竟只被作为一种便利,而不是一种丰富生活的手段,这是多么可惜啊!

有视觉的人,他们的眼睛不久便习惯了周围事物的常规,他们实际上仅仅注意令人惊奇的和壮观的事物。然而,即使他们观看最壮丽的奇观,眼睛都是懒洋洋的。”

按照海伦·凯勒的这个标准,在我们周围,“眼睛懒洋洋”的人几乎到处都是,十有八九会对号入座,若不揭示出来,就不知道自己也在这九个中间。

一、 看不见的生活什么样

在我如瞎子般生活的那些岁月里,随意挑一些照片出来,都能看见我眼睛的无知。

摆拍一个,全然不知后面的雕塑表达什么意义。

后面立着的应该是原子,原子的世界有多么丰富,似乎与我无关。

我曾经跟着一个登山队去阴山山脉中段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得胜沟游览,其实登山也不全是为了健身,遇到美景也会停下来拍摄。问题是什么是美景,标准不一。由于看不见,沿途绝大多数可以震撼人心的地方被白白错过——

不会有人留意河槽两岸被水冲刷过的地层,看下层的沙粒层如何向上层的黄土层过渡,感悟阴山山脉亿万年地质变迁的历程。

不会有人停下脚步,蹲下来看石头,看这些色彩纷呈的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它与我们熟悉的金属或颜色有什么关系。

也不会有人关注这些可怜的植物,根扎得很深是为了站稳脚跟,将地下的水送到每一片叶子里。

更不会有人看羊,尤其是这群刚刚出生的小山羊,它们没有手却能够爬到那么高的地方。只有这个小孩子对羊产生了兴趣,他好奇地爬了上来,结果被他母亲的一声呵斥,终止了他对羊的探究。

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停下脚步,从静态中看到动态,想象这块巨石当初是如何从高处滚落下来的,那惊天动地的情景是多么令人震撼!

峭壁上好像有一个字,是女人的“女”字吗?是人工凿刻的还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人停下来观察、思考!

为什么树的一侧挂满了枝桠和根须?

为什么附近还停泊着铁船?

没有人愿意驻足思考,我是路人,管它沟里发生过什么,哪怕洪水滔天!

更不会有人对传统建筑感兴趣,感悟山里人如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道理,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懂。

也不会对这个感兴趣,只知道它是加工粮食的工具。

即使到了目的地,也很少有人细看碑后面的文字,这个地方究竟有谁住过,他们做了些什么?

更不会有人站在军人的位置上思考当年的司令部为什么要设在这里。当然,也不会有人关心,是哪位领导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将现代化的游泳馆(见半山腰蓝色建筑)建造在司令部头顶的山坡上!

我以为看与不看可能与有没有文化有关,结果发现,许多有高学历的人也不擅于使用自己的眼睛,他们喜欢在台上(或文章里)使用高大上的语言,在台下,依然关闭双眼,对于藏在身边的美和奥秘视而不见,他们的理由是“术业有专攻”,用标签给自己的看不见找理由。

我终于发现,不看和看不见几乎是全民的问题。

二、看不见的原因在哪里

1、缺乏“看见”意识,眼睛只停留在人的基本需要和某些单一的事物上,借用海伦·凯勒的话,就是“极少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眼睛),而渴望那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

2、缺乏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习惯于接受眼前的、现成的,很少探究事物的源头及发展脉络。

3、长期接受非“物”为主的教育 在公式和符号里徘徊 ,眼睛停留在书本上而不是事物上,即使再震撼的事情也用平淡的眼神来看待。

4、缺乏“好的看见”经验,没有发现隐藏在事物当中的趣味和美,用失败和浅看的经验抵挡一切。

5、用所谓“兴趣爱好不同”给自己贴标签,拒绝一切新鲜事物。

6、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没有对“看见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家长看不见,孩子就很难看见;老师看不见,学生就很难看见;社会团体看不见,公民就很难看见。

7、眼睛闭久了,就很难再睁开。

三、怎样看见

脚踩大地,回归以“物”为主的教育理念,从源头和发展脉络上寻找隐藏在事物当中的美和奥秘,是培养会看且看得见的眼睛的关键。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如果,由于某种奇迹,我可以睁眼看三天,紧跟着回到黑暗中去,我将会把这段时间分成三部分——这一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博物馆是以“物”为主的公共教育场所,集中反映了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物质遗产,既有源头又有过程,是学习用眼的好地方。以我熟悉的内蒙古博物院为例——

(一)走进远古看生命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应该是每个人都感兴趣的问题。内蒙古博物院“远古世界”展厅将地下发现的各类远古生命的化石标本系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今天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以及人类自己究竟是怎样一步步从无到有地发展过来的。

正如海伦·凯勒参观完纽约自然史博物馆后说的一样:“我曾经渴望亲眼看看地球的简史和陈列在那里的地球上的居民——按照自然环境描画的动物和人类,巨大的恐龙和剑齿象的化石,早在人类出现并以他短小的身材和有力的头脑征服动物王国以前,它们就漫游在地球上了;博物馆还逼真地介绍了动物、人类,以及劳动工具的发展经过,人类使用这些工具,在这个行星上为自己创造了安全牢固的家;博物馆还介绍了自然史的其它无数方面。”

(二)走进高原看生态

看完远古的还要看现在的。走进“高原壮阔”展厅,从内蒙古东部的茫茫林海出发,经草原、湖泊、湿地一直到西部的戈壁沙漠,在相应的生态景观及动植物标本中来一次穿越,让我们看见什么样的环境会产生什么样的生命,这些生命又是怎样满足它们赖以生存的基本需要,即生长需要、安全需要和繁殖后代的需要。

探索任何一种生命,哪怕一株小草,都会让我们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看见隐藏在生命中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奥秘和美,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为满足这三大基本需要所做出的努力和选择是多么令人惊奇啊!

比看见更重要的是得到一次看见的享受,并在这种记忆的推动下产生更大的好奇心,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进军,最终养成不断探究的好习惯。事实上,你一定有很多探究不完的事物,但你一定走在要去看和正在看见的路上。

(三)走进地下看宝藏

看完地上的还要看地下的。走进“地下宝藏”展厅如同走进地壳里,在不同层位的地层里看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是如何为我们提供各种资源,如稀土、煤、石油、天燃气、铁以及各类有色金属、非金属、观赏石等。

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是属于岩浆岩、沉积岩还是变质岩?

又是怎样开采、提炼、加工并应用到我们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

这是一个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展览,能够帮助我们看见身边熟悉但常常被忽视的那些东西。

正在筹建的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将在更大空间里,借助更为详实的实物资料展示自治区自然历史与自然环境,让我们的眼睛在宇宙、地球、远古、现代以及地上、地下等各个空间里徜徉,感悟大自然沧桑变迁的无穷奥秘。

(四)走进飞船看航天

看完地下的还要看天上的。走进“飞天神舟”展厅仿佛走进了东方航天城,和宇航员一起飞向太空,感悟“神舟”号系列飞船从升空到返回的全过程,将我们的视野拓展到更遥远的地方。

要想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紧邻内蒙古博物院的内蒙古科技馆是最好的选择,它是一座集中反映科学技术的立体博物馆,由“儿童乐园”“创造与体验”“探索与发现”“地球与家园”“魅力海洋”“生命与健康”“科技与未来”“宇宙与航天”“智能空间”九大主题及公共空间标志性展项组成,帮助我们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探索和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培养我们看见的眼睛。

(五)走进文明看起源

看完自然与科学的还要看人文与历史的。我们不但要了解事物的现象,还要了解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在横与纵的坐标里认知世界。

走进“文明曙光”展厅如同走进人类社会的起跑线,在大量详实的人类遗存,特别是出土于内蒙古中部的黄河流域和东南部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的精美文物,让我们看到了草原先民如何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今天的生活正是在这种强大惯性的推动下继续向前发展着。

(六)走进边关看岁月

看完原始社会的还要看魏晋南北朝的。什么样的环境会产生什么样的生命,同样,什么样的环境也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官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

(辽史) 数千年间,长城以南的农耕文明和长城以北的游牧文明一直处于交融、渗透,乃至于冲突对立之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占长城总长1/3的内蒙古地区蕴藏了多少长城记忆,记录了多少边关往事。

走进“边关岁月”展厅,如同走进一幅历史长卷,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从林胡、楼烦到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听一段边关故事,赏一件精美文物,感悟两大文明如何从多元发展向多元一体转化的全过程,从宏观和微观的转换中提升我们的观察力。

(七)走进大辽看契丹

看完边关岁月的还要看大辽契丹的。契丹人建立的大辽王朝,统治中国北方近二百年,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走进“大辽契丹”展厅,透过辽王朝留下的一件件精美文物,结合史料、墓志、复原景观等内容,让我们看到了辽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悟契丹人开放、进取、包容、豁达的民族性格,体会“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道理。

(八)走进草原看天骄

看完大辽契丹的还要看天骄蒙古的。继契丹之后,北方草原又崛起了一个震惊世界的游牧民族——蒙古族。

正如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一文中所说:“这些相继或同时出现于内蒙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

有些连历史的遗迹也没有发现,仅仅在历史文献上保留一些简单的纪录。但是这些游牧民族在过去都曾经在内蒙地区或者在更广大的世界演出过有声有色的历史剧;有些游牧民族,如13世纪的蒙古人,并曾从这里发出了震动世界的号令。”

走进“天骄蒙古”展厅,按照单元顺序仔细品读蒙古族历史文化陈列,从“熔铁出山 民族初兴” 到“逐鹿群雄 汗国崛起” ;从“大元盛世 多元共融” 到“明清蒙古 绵续繁衍 ”,并沿着历史足迹走进蒙古族民俗文化陈列 “游牧风韵  天人合一”,从历史和民俗文化的角度深刻感悟这个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民族如何雄鹰展翅、万马奔腾,成为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走进北疆看民俗

看完历史的还要看民俗的。同样是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渊源不同而产生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走进“北疆桦歌”展厅,在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三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区域里游览,近距离欣赏各民族在漫长岁月里所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看他们的发展历史、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娱乐以及宗教信仰等,让我们的眼睛在森林与草原、狩猎和游牧以及游牧与农耕的对比中看这群人与那群人的不同,这种文化与那种文化的不同,深刻感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十)走进烽火看丰碑

看完古代的还要看近代的。当人的尊严遭到践踏,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就要站起来进行斗争。

走进“草原丰碑”展厅,在大量革命文物,包括实物、图片、文献、影视资料以及场景再现面前,看草原儿女如何从1840年至1949年,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实现民族解放的历史画卷。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走进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得胜沟,就会有一种走进革命圣地的感觉。

(十一)走进数字看文物

看完传统的还要看数字的。即将推出的内蒙古博物院数字展厅集内蒙古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于一体,通过三维数字还原、触摸互动(文物墙)、数字文物橱窗展示、视频、音频循环播放等技术将文物、文物信息及背景资料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有了这样的展示空间,文物将不再遥不可及、板着面孔,可以在我们手指的操控下自由提取、打开、缩放、旋转,让我们的视线在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深层次的世界里穿行,寻找人类留在记忆中容易被人忽略的美和创造力。

(十二)走进临展看特写

看完固定陈列还要看专题展览。内蒙古博物院在推出基本陈列的同时,还举办和引进了国内外各类专题展览,它如同一扇扇连接世界的窗户,让我们的眼睛像这双来自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千里眼”一样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里游览。

内蒙古博物院还不定时地举办各类艺术展,以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艺术来自生活,无论古今中外哪一件作品,都是艺术家高度提炼和创造的结果,它跨越时空让我们看见了作品所反映的那个时代、那种生活以及那群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正如海伦·凯勒所说:“给我光明的第二天,我将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

要想了解更多的艺术品,内蒙古博物院附近的内蒙古美术馆是最好的选择,这里集中展示了以反映草原历史和草原文化为主题的各类美术、雕塑、书法、摄影等艺术品,是陶冶我们情操,熏陶我们眼睛的好地方。

除了看静态的展示,还要看动态的演示。海伦·凯勒说:“重见光明的第二晚,我要在剧院或电影院里度过----如果这种静态美都能那么可爱,看到的动态美一定更加令人激动。”

内蒙古博物院北侧的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和东侧的乌兰恰特大剧院常年推出歌舞、音乐、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类文艺演出,通过动态表演的方式,弘扬和传播草原文化,让我们的眼睛在动与静的感召下熠熠生辉。

(十三)走进讲堂听解读

看完展示和演示的还要听专题讲座的。除举办展览之外,内蒙古博物院还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邀请馆内外专家、学者、非遗传人、普通市民,通过讲座、讲解、采访、互动演示等方式,深入解读草原历史与草原文化,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加立体、开阔。

(十四)走进课堂动起来

除了听与看,还要动手参与,知行合一之后,才会真正看见。为此,内蒙古博物院还专门为青少年开辟了互动空间,常年为中小学生举办“欢乐大课堂”知识竞赛、小讲解员培训班、综合实践课、相约周末、流动博物馆进校园等多种寓教于乐的活动,让中小学生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探索与发现隐藏在事物当中的美和奥秘。

即将开放的呼市儿童探索博物馆是一座专门为0-7岁学龄前儿童开办的立体博物馆,来这里参观的孩子们可以真实地走进“我自己”“我的家”“我的城市”以及“地区”“国家”“世界”“宇宙”各个展区,在角色体验和动手参与的过程中认知世界,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在不断积累这种“好经验”的过程中,培养“看见”意识和“看见”能力。

兴趣是打开“看见”之门的一把钥匙 (“趣”字由“走”和“取”组成),有什么力量能够唤起让孩子们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走过去去做某事呢?除了基本需要之外,玩是最大的动力。科学证明:不同类型的游戏可以培养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玩的内容越多、范围越广、积累的好经验越丰富,孩子“看见”的兴趣和“看见”的意识就会越浓,发展的空间就会越大,综合能力就会越强。

(十五)走出展厅看世界

如同读书不是为了停留在书本上一样,走进博物馆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只停留在博物馆里,而是为了拥有一双会看且看得见的眼睛。

一旦我们有了这样一双博物馆人的眼睛,那么在我们眼中,世界就是一座博物馆,同样令人震撼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就藏在其中。将博物馆与生活建构在一起,我们的眼睛里就有永远看不完的美和奥秘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海伦.凯勒说:“假如我是个大学校长,我要开设一门必修课程,就是’怎样使用你的眼睛’。教授们将向他的学生讲授,怎样通过真正观看那些从他们面前过去而未被注意的事物,使他们的生活增添乐趣,这将唤醒他们沉睡而迟缓的天赋。”

但是,我们知道,眼睛闭久了,一旦变成习惯,就难以再睁开了,看见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博物馆承载着万物的源头和发展脉络,是知行并举的理想殿堂,应发挥自身优势,尝试建一所以“物”为主的博物馆式大、中、小学校,以践行的方式从源头学起,培养学生看见的眼睛,过一种有思想、有能力,会看且看得见的多彩生活。

(0)

相关推荐

  • 《万里茶道》在山西博物院特展

    茶叶, 原产于中国. 早在6世纪, 中国就有茶叶出口的历史. 至17世纪, 茶叶已超越丝绸.瓷器, 成为清代最大宗的出口商品. 由晋商开拓并主导. 沿线商民共同参与运转的 展开剩余97% 中俄万里茶道 ...

  • 内蒙古博物院藏中古玉器图览

    内蒙古博物院依托于内蒙古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现代生物.历史文物.民族特色文物等资源禀赋,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围绕"草原文化"的主题思想进行展陈设计,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览&q ...

  • 金鞍银鞍逞奢豪:多家博物馆北方游牧民族马鞍饰精彩奉献

    对于游民民族来说,马是生命,而马鞍是最重要的马具之一,一般来说,马鞍是一种用包着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内塞软物,形状做成适合骑者臀部,前后均凸起. 马具中,马鞍是核心部分.草原上人们在马上活动的时间非 ...

  • 到内蒙古博物院了解蒙古族的历史文化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东街.原内蒙古博物馆作为1957年自治区成立10周年大庆的重点项目,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早在上世纪50 ...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二):文物陈列厅

           再游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二):文物陈列厅    博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陈列厅1999年建成,这里不仅集中了兵马俑坑出土文物的精彩部分,也有来自国内外珍贵出土文物的不定期展示-- 秦始 ...

  • 第六百七十六篇  丰瞻的历史文化遗存

    X 上图为首都博物馆展品.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由于其独特的艺术品质,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国内外拍卖会上成为主流的玉器品种,最高卖出数百万元的价格说起碧玉猪首龙,人们一定并不陌生,因为它的形象早被广 ...

  • 河北博物院还是河北省博物馆,很多人分不清,细数这里的镇馆之宝

    如果跟石家庄人说省博物馆,人们会立刻给你明确指出它的位置,想起广场前的白鸽.但若是说"河北博物院",大家反倒有些恍惚,不太确定这两个名称是否指同一个地方.2014年6月,河北省博物 ...

  • 河南新乡平原博物院

    新乡平原博物院成立于1949年,位于新乡市人民东路,是全国重点博物馆之一.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原平原省博物馆.新乡市博物馆.新乡市档案馆,2007年总投资约3亿元开工,于2011年合并建成集博物馆 ...

  • “青铜之冠”秦陵铜车马启程“换车位”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1-05-13 08:50 中新网西安5月12日电 (记者阿琳娜)12日,"青铜之冠"秦陵彩绘铜车马二号车启程运往新落成的铜车马博物馆,其"新车位& ...

  • 扫码时代,勿忘老人,是一种看得见的温度!

    文|博然一笑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耐心地帮助父母适应这个快速便捷的"扫码时代",是子女对他们最好的孝顺. 前两天上班的时候,忽然接到了妈妈夹杂着哭腔的电话,心里一惊. 追问 ...

  • 看不见的城市,看得见的生活

    ab72021.05.28 20:15:02字数 3,355阅读 627如果你喜欢王小波,那么一定不能错过卡夫卡.尤瑟纳尔.杜拉斯和卡尔维诺.后者都是王小波偏爱的作家,而作为小波的粉丝,我本身也为他们 ...

  • 世界上“身价”最贵的5种花,市值1500万的“鬼兰”,看你见过几种?

    \t天然的矿石原料以及动植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有的资源十分稀疏,却富含大量的有机物:有的资源千奇百怪,被收藏者视为珍宝,总而言之,地球上的资源是人类的葵宝,不仅培续了无数生命,更是让这个残 ...

  • 杨梅种类知多少,14种杨梅(配图)看你见过几种?

    说起杨梅你可能就想到"望梅止渴",但是你知道多少个杨梅品种呢?下面小编就带你了解我国主要种植的杨梅品种. 杨梅主要的品种 1.东魁:该品种是浙江农业大学与澄江区柑橘推广站从地方晚熟 ...

  • 梨种类知多少,24种梨(配图)看你见过几种?

    梨在我国大部分地方都有种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水果.梨子的品种非常多,常见的梨子品种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梨的主要品种. 我国种植的梨都有哪些主要品种呢? 1.啤梨:啤梨又分为2种:一种 ...

  • 脂肪肝不可怕,日常饮食可逆转!医生:多吃1种食物,效果看得见

    脂肪肝不可怕,日常饮食可逆转!医生:多吃1种食物,效果看得见

  • 英汉两种语言,我们看得见的差异 | 位异与形异

    一.宏观概述,背景探究 任何一门语言的萌芽.成形.发展,再到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都是大浪淘沙.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过程.英语与汉语,作为使用人数最多的两门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在这个漫长过程中,语言必然 ...

  • 罕见水果 看你见过几种

    水果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它不光供给我们果腹成为粮食,也为我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但是,并非所有美味佳果我们都能尝到甚至见到. 尤其是以下这些奇异佳果你亲眼见过六种,你就无愧是见多识广的牛人了! ...

  • 踮脚:一种延续800年的养生法!每天踮脚3分钟,4个好处看得见

    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 树老根先竭,人老腿先衰. 自古以来,脚部都是保健防病的重点部位,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容易不顺畅,如果气温低活动少,脚常常冰冷又僵硬. 那么有什么简单易学不花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