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后,秋凉将带来最危险的30天!
告别了这个史上最“多雨”的盛夏,加上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不少人悄悄松了一口气。但是,从出伏后至“秋分”节气,我们才将真正迎来“最凶险的30天”!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一天中昼夜温差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早晚凉爽,中午炎热的感觉会更加明显。
所谓“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而这种气温波动最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虽然最近气温日渐舒适,但是血压却不怎么平稳了。
另一方面,出了伏天进入秋天的阶段,本身就是湿燥交替之时,是湿与燥转化的时期。
《素问》有“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说法,意思是身体在秋天容易被“湿”所伤。
1、吃得“润一点”
“出伏”之后,气侯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与其同时秋老虎还在发威,“燥”得很,因此要吃得“润”一点!
多吃下面8种食物,止咳化痰又润肺。
1、石榴——润肺止咳——鲜榨石榴汁。
2、豆腐——清热润燥——茄汁豆腐。
3、白萝卜——化痰止咳——海米烧萝卜。
4、冬瓜——消痰清热——花蛤冬瓜汤。
5、梨——止咳化痰——枸杞雪梨糖水。
6、杏仁——润肺止咳——杏仁拌芹叶。
7、百合——补益心肺——木耳炒百合。
8、丝瓜——清热化痰——甘草丝瓜汤。
古法传承的工艺,慢火细熬,二十斤的汤山梨,多道工序八小时文火熬制,才出一斤好膏。尤其适合换季敏感、经常吸烟或是熬夜加班导致嗓子不舒服的人群服用,老少皆宜。(孕妇及哺乳期不建议服用)
2、揉得“勤一点”
早晚温差大会造成压差不稳,如果这时勤按揉头颈部,可以防止血压突增。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程凯介绍,点揉或者是按压风池穴、人迎穴,大概5~15分钟之间的范围,就可以稳定住波动的血压。
▲ 程凯教授示范:风池穴位置
▲ 程凯教授示范:人迎穴位置
如果您觉得有效,这个按摩手法可以一直用,也有保健、护脑血管的作用。
3、喝得“多一点”
这个时候稳定血压除了按揉穴位外,还可以多喝点“药茶”。今天给大家介绍3款药茶,可以说是理气润燥、疏肝理气、平稳血压的神器!
「燥气当令,易伤津液」,这个「燥」字,形象上来看,就是一把火烤着一架肺泡的样子,秋天肺气当令,滋养肺阴势在必行。
出伏入秋,饮食上我们要「少辛增酸」。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
相关推荐·金丝皇菊
4、睡得“早一点”
由于夏季昼短夜长,很多人习惯晚睡,入秋后作息无法调整,导致很多人因睡眠不足,在入秋后感到疲乏,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
出伏以后天气会真正慢慢转凉,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顺应天气,早睡早起。
「与鸡俱兴」的话,推算来看是晚上9点前就要入睡了,放在现在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领会精神,顺应环境,不拘泥于9点,但有一个总则。
晚睡不宜晚过子时,早起不宜早过寅时。
也就是说夜里11点到早上5点,这6个小时是睡觉的黄金时间,尽量的要保证它。按照子午经流注次序,这6个小时依次为胆、肝、肺(经)当时,必须在人体处于休息状态下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逆之则伤身。
而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其实,晚上11点到凌晨2、3点,是人体的最佳睡眠时间,错过这个时间段,睡眠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今年夏季雨水偏多,水湿比较重,虽已入秋,但许多人时常感觉困顿,没有胃口,吃一点就堵在胃里了,这是夏天遗留的“湿”。
垆土铁棍山药片▼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
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 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 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