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后,秋凉将带来最危险的30天!

告别了这个史上最“多雨”的盛夏,加上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不少人悄悄松了一口气。但是,从出伏后至“秋分”节气,我们才将真正迎来“最凶险的30天”!

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一天中昼夜温差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早晚凉爽,中午炎热的感觉会更加明显。

所谓“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而这种气温波动最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虽然最近气温日渐舒适,但是血压却不怎么平稳了。

另一方面,出了伏天进入秋天的阶段,本身就是湿燥交替之时,是湿与燥转化的时期。

《素问》有“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说法,意思是身体在秋天容易被“湿”所伤。

但秋气本为燥,又为何说“秋伤于湿”呢?答案就在《柳选四家医案》:“初秋之湿,本从夏令而来,原为正气。若论其燥,则在入秋以后,其气亦为正令。”意指初秋的“湿”是夏天遗留,和秋天本身的“燥”没有矛盾。
所以,出伏后入秋时是湿气与燥气相转化的时间,人体易受湿邪和燥邪侵入。燥易伤肺,湿伤脾胃,此时人们患病多为“肺燥胃湿”

1、吃得“润一点”

“出伏”之后,气侯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与其同时秋老虎还在发威,“燥”得很,因此要吃得“润”一点!

多吃下面8种食物,止咳化痰又润肺。

1、石榴——润肺止咳——鲜榨石榴汁。

2、豆腐——清热润燥——茄汁豆腐。

3、白萝卜——化痰止咳——海米烧萝卜。

4、冬瓜——消痰清热——花蛤冬瓜汤。

5、梨——止咳化痰——枸杞雪梨糖水。

6、杏仁——润肺止咳——杏仁拌芹叶。

7、百合——补益心肺——木耳炒百合。

8、丝瓜——清热化痰——甘草丝瓜汤。

最养肺的食疗方·秋梨膏
秋梨膏从唐代开始成为了御用养生之品,一直到了清朝,被御医从宫里带出来,才在民间流传。
道生优选的这一杯秋梨草本露,在原料的基础上又添加了罗汉果、金银花、蜂蜜、菊花、甘草等药食同源的原材料,清心润肺,效果加倍。
点击上方图片立即购买

古法传承的工艺,慢火细熬,二十斤的汤山梨,多道工序八小时文火熬制,才出一斤好膏。尤其适合换季敏感、经常吸烟或是熬夜加班导致嗓子不舒服的人群服用,老少皆宜。(孕妇及哺乳期不建议服用)

2、揉得“勤一点”

早晚温差大会造成压差不稳,如果这时勤按揉头颈部,可以防止血压突增。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程凯介绍,点揉或者是按压风池穴、人迎穴,大概5~15分钟之间的范围,就可以稳定住波动的血压。

▲ 程凯教授示范:风池穴位置

▲ 程凯教授示范:人迎穴位置

如果您觉得有效,这个按摩手法可以一直用,也有保健、护脑血管的作用。

3、喝得“多一点”

这个时候稳定血压除了按揉穴位外,还可以多喝点“药茶”。今天给大家介绍3款药茶,可以说是理气润燥、疏肝理气、平稳血压的神器!

「燥气当令,易伤津液」,这个「燥」字,形象上来看,就是一把火烤着一架肺泡的样子,秋天肺气当令,滋养肺阴势在必行。

出伏入秋,饮食上我们要「少辛增酸」。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

菊花荷叶茶——养肝降压
荷叶味苦,性平,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之功。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荷叶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
每天取菊花、枸杞子、干荷叶、山楂、石斛等量后,用开水冲泡,待茶水清亮后饮用。

相关推荐·金丝皇菊

防燥三花茶——清火润燥
菊花可以明目、清肝火、平肝阳,茉莉花有开郁,辟秽,和中的功效,金银花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三者同饮,可以达到疏肝解郁、防燥的作用。
取金银花10克,菊花5克,茉莉花3克泡水当茶喝。
蜂蜜柠檬茶——养阴通便
柠檬性微寒,能生津止渴、化痰止咳,主治暑热烦渴、胃热伤津、痰热咳嗽等症。
切鲜柠檬2~3片(约1/3只),用温水冲泡,可加适量蜂蜜调味。
老少皆宜,秋冬适量喝有助养阴;鲜柠檬比干柠檬更好;如大便偏干就多加点蜂蜜,大便不成形就多加两片柠檬,利于收敛、止泻。

4、睡得“早一点”

由于夏季昼短夜长,很多人习惯晚睡,入秋后作息无法调整,导致很多人因睡眠不足,在入秋后感到疲乏,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

出伏以后天气会真正慢慢转凉,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所以,人们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顺应天气,早睡早起

「与鸡俱兴」的话,推算来看是晚上9点前就要入睡了,放在现在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领会精神,顺应环境,不拘泥于9点,但有一个总则。

晚睡不宜晚过子时,早起不宜早过寅时。

也就是说夜里11点到早上5点,这6个小时是睡觉的黄金时间,尽量的要保证它。按照子午经流注次序,这6个小时依次为胆、肝、肺(经)当时,必须在人体处于休息状态下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逆之则伤身。

而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其实,晚上11点到凌晨2、3点,是人体的最佳睡眠时间,错过这个时间段,睡眠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一般最好10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特别是凌晨1点到3点一定要入睡,否则对身体会有比较大的损伤。

今年夏季雨水偏多,水湿比较重,虽已入秋,但许多人时常感觉困顿,没有胃口,吃一点就堵在胃里了,这是夏天遗留的“湿”。

《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水肿或腹泻,加之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冷饮,更助湿邪,损伤脾阳。
由于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早秋脾伤于湿,且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种下病根。
01
饮食调养
此时节保养脾胃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多吃祛湿热的食物或药物。祛湿的药物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了。《本草纲目》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
二是多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神农本草经》也把茯苓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除此之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之功。
相关推荐

垆土铁棍山药片▼

02
秋季吐纳健身法

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臧·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

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 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腭,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 次。秋季坚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