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闲话知青 || 金矿

作者:金矿

知青这个名词眼下年轻人生疏了,这某种程度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因为当时大学停办,工厂也很少元气,城市当时有六届中学生很难安排就业,吃饭问题不好解决。大概才出现了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样就把几百万的城市中学生都推到了农村,这就叫知青下放。

说实话,我们当时也是老三届学生,失学回到农村那是天经地义,不过后来也有回乡知青的说法。要说知青在乡下,最长做农民要有十年时间,因为政策落实基本回城安置,即使在乡下成家的也都有了稳定工作。要站在城市人角度他们惯宝宝,下乡也确实是吃了好多苦,从文革后期的伤痕文学,包括到现在放的《知青》那部电视连续剧,都是在为这一代人鸣冤叫屈的。

也许我是当时的回乡知青,要谈文化也不比他们差,加上同时代的人,和他们这帮人都有点共同语言,所以迄今还有好多知青和我保持着来往,知青四十年和五十年,他们好多人回第二故乡,我都参加了接待。总为他们那段荒废的青春感到可惜,也算是对他们寄予一点同情,好像我是当年贫下中农,对他们要尊重的。

不过有一点,我倒看不起那些迄今仍然趾高气昂的知青,他们那种诅咒似乎怪到外国,认为是农民叫他们来受苦,认为他们高人一等就不应该和不识字的农民生活在一起,好像他们就天生应该是城里人,是农民耽误了他们的青春。个别人的这种记恨我还有点看不顺眼。

哎,我在想的,你们知青眼下也都进入了老年。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说嘛?其实,我们这些农村阶层的人看得清楚,农民对你不薄,农村对你不薄,即使有一些个别现象,那也只是你们不理解罢了,要说当年的农村和农民还是付出代价的。而且是付出很大代价的。

难道他们还不理解农民虽然有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但心地都是十分地善良的,而且是无限地善良。有几位知青来到一个贫困的生产队,那村里的大爷大妈还真把他们都当着自己的孩子。当时已是临近春节,农民生活很艰苦口粮很少,家里的很有限年货都是送到知青组去,有鸡鱼肉蛋,咸肉都是腌制地好好的,馒头都是用篮子送去,家里却留的很少。

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也就是这一家太困难,粮食卖钱看病,家里没有蒸馒头糕,那是一对老夫妻在天没有亮就出了门,到近二十里地的村庄去讨饭,晚上回来把讨来的百家馒送到知青点,给这些城里的孩子吃。而这对农民夫妇春节依旧吃糠咽菜。后来有人知道这件事,问农民夫妇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家说的好,这些孩子离开父母娘老子,我们也等于是他们的父母呀。说一个小队人都给知青送东西,我们老夫妻也不能做矮子。

还有就是知青有个头疼脑热,基本都是房东农民照顾的,有一家住两位知青,一个知青突然得了阑尾炎,房东大爷找来邻居连夜把知青抬到几十里外的中心卫生院做手术,没有钱交手术费,这位大爷第二天就把辛辛苦苦养一年的大肥猪卖了,这还真像战争年代军民那种鱼水关系。

要说知青到乡下,是带来了城市文化的灌输,这话说的也有道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也压制了农民文化的发展。殊不知那个年代农民子女上学读书多不容易,然而一个公社来了上百乃至几百个知青,农民之女同等学历的人就被压制了,为了照顾知青情绪,几乎所有就业的单位和名额都被知青占去了,像民办教师、赤脚医生、粮管所供销社的工作人员,还有上面的招收农民工、推荐工农兵学员、征兵等等。难道地方同学历的青年就不是人才吗?说个不客气的话,连当个生产队会计都使用知青。我们那一批回来的高初中学生,有好多人都是一直在劳动,到恢复高考时回乡青年多结了婚,再加上很难复习,他们都做了一辈子农民。

要说那个年代的农村还真苦,包括知青下乡的最初阶段。农民的工分值,一个劳动日也就是一两毛钱,每个人口的口粮只有三百斤左右的半成品粮,也就是稻子,加工后一斤还不到七两,那时候我们小孩子肚里油水一顿能吃三碗饭,你说半斤米能填饱肚子吗?只能搞青菜萝卜代食品,常年都处于半饥饿状态。而上山下乡,常规每个生产队都要安排好几个知青,这样就把本来生活困难的农民更雪上加霜。我听一些老生产队长回忆,知青来每一个社员口粮每年就要减少五十斤,还有劳动收入,以及烧草燃料。

就这样,农民还是把知青当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对知青要比自己的孩子心疼,哪家能吃到一点好东西,都要给知青送去,哪家来个亲戚,都要请知青去陪客。也就是说农民情愿过苦日子,都不能让知青挨饿。哎,如果个别知青到现在还一直诅咒当年农村日子,那是他们自己在城市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到农村就受不了苦了,其实农民老伯就那种能力,要说苦活,其实农民的苦活要超知青的双倍,农民和知青一起劳动,还能让他们过分担当苦活吗?

哎,并不是我为农民说句话,要说知青苦,农民应该更苦,就包括我们这些和知青同时代的文化人,这辈子也比知青苦多了,所以,知青到农村,如果把怨气发在农民身上,那就是不讲良心,没有人性了。

过去的时代已经不值得诅咒了,知青下农村那已经是必然的历史,目前这一代中央领导人好多都当过知青,大概那一截吃苦的历史也正是他们奋进的基石,所以,我总认为我们知青到了晚年,生活应该不错了,还是应该要留念第二故乡,还是要感恩当年的农民房东,因为你们也曾经受过这些老区人民老区后代的恩德呀。还有人说,眼下农村比城市好了,好多农村人都到城市买了房子,年少一代还培养上了大学,还说那些老年人在农村养老都吃原生态绿色食品,天天满眼葱绿,碧水蓝天好自在呀。

哈哈,你们知道吗?农村人进城靠的是苦力打工,木匠瓦工收废品做保姆,你看到没有?老年农民在乡下无人照应,七十几岁人还在田里劳动呢?生活费那里来?哎,知青朋友,有空去看看房东吧,也许他们能见到你们一眼就感到欣慰了。

作者简介

金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淮安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淮安区首届文化艺术名人,南闸民歌非遗项目省级主要代表人

(0)

相关推荐

  • 六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劳动,农民一天挣十分工,仅值几毛钱!

    一.六七十年代的[工分制]:▽ 四十多年前的生产队劳动,一天挣10分工,仅值几毛钱,是全国农村农民的真实生活写照,也是过去那一代人终身难忘的艰辛岁月:大集体时代生产队社员参加队里劳动称之为" ...

  • 黄海水珠:知青岁月之房东

    知青岁月之房东 江苏 黄海水珠 因我纯属在原来代课的公社被公社妇女主任挽留,而单独下放插队,如若按照街道分配,我应与我的同学们一起,集体下放到边远山区的一个公社饲养场.那么,这样一来,只好有公社妇女主 ...

  • 关于饥饿的记忆

    现在的年轻人,要和他们说起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吃不饱饭,以至饿死过许多人,他们会当作天方夜谭而嘲笑我们的.这当然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生在衣食无忧的时代.  但凡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年自 ...

  • 插队第一天

    插队第一天 小学群里经常讲下乡往事.想来也是,下乡这个事情已历40多年,确实有追忆的必要,驼子在高中群也动不动就为大官圩同学点名.正好今天高中班第一美女镜子在群里发了工农饭店的旧照片,跟安徽省当涂县镜 ...

  • 挖红芋

    "红芋"是陕西省关中地区,咸阳市北塬人对"红薯"的习惯叫法,无论是"红芋""红薯""红苕"" ...

  • 往事如烟之三——四十年前的农村生产队

    四十年前的农村生产队 这些年,总是想起农村集体化时的情景.现在把那段深刻的记忆写出来,或许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那时候,乡镇叫人民公社,村叫生产大队,自然村叫生产小队,农民叫人民公社社员.每个生产小队的 ...

  •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农村虽然实行大集体,但...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农村虽然实行大集体,但国家还是鼓励农民家庭养鸡.鸭.兔子.猪等家禽家畜的,也允许养殖户买卖.如果说有"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现象,那是指严查无正当职业的人或其他人充当 ...

  • 散文||挣“工分”的岁月

    挣"工分"的岁月 袁福成||江苏 在解放后的中国农村,从人民公社开始,直至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止,挣工分,曾经是亿万农民难以忘却的记忆. 在农村老家,乡亲们经常把挣工分叫做 ...

  • 知青下乡那年,我们生产队来了一对孪生兄弟

    文:孔令侠 图:来自网络 一九七零年底,又一批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从城市来到了农村.分配给我们生产队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姓钱,哥哥叫钱明,弟弟叫钱朋. 通常人们对双胞胎的概念是,若是同性别的兄弟姊妹相似度, ...

  • 随笔||闲话“无症状感染者”

    闲话"无症状感染者" 邬晓华||浙江 近些日子,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形势趋于平缓,但美国及西方一些国家仍旧吃紧.茶余饭后,人们不禁谈论起核酸检测.疫苗接种以及确诊新冠患者新增数据,颇是 ...

  • 随笔||闲话辛丑年【征文】

    闲话辛丑年 余本小女子,生于云霄.虽无显赫声名,却有胸中韬略.虽文拙理浅,然兢业之心可昭,生活万般琐碎亦不废崇文复古之心.于过年之事,亦有感焉.故年夜漫漫,同星空万道烟火,执笔绚烂于纸间,键盘敲打于流 ...

  • 随笔|| 闲话”肤浅“

    欢迎光临冬歌文苑- 闲话"肤浅" 孙天英||天津 有人问我:肤浅是什么意思?我说: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不深刻的止于表面的. 又问:那咱们老家农村妇女,聚在一起,每天重复着一个话题,那叫 ...

  • 【诗艺国际】郑振富 | 闲话郑杨门村变迁(杂记随笔)

    ▼ 闲话郑杨门村变迁(杂记随笔) 作者/郑振富 [作家/诗人风采] [作家/诗人简介] ★ 郑振富--笔名杨梅("杨门"学校谐音),1936年正月初三生于河南温县郑杨门村,中共党员 ...

  • 【随笔杂记】闲话功夫

    【随笔杂记】闲话功夫

  • 知青往事:在陕北插队时帮寡妇挑水惹闲话,他灵机一动想出好办法

    "那是一段苦涩的人生经历,我却难以忘记,时隔半个世纪,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这句话是秦笃学老师一首诗歌的开头,因为这首诗,我俩有了交流,他说这首诗就是他年轻时的亲身经历,是 ...

  • 随笔:茶酒闲话 文/ 王世华 主播/ 晓月清风

    长风文艺 欢迎关注:changfeng1710 茶酒闲话 王世华        前几日写了<煮一壶>,分别写了酒醉与茶醉,都是醉,却各有不同.茶酒的诗文写了不少,我之所写,只是茶酒在我的肚 ...

  • [磁湖夜话]范国强的随笔《闲话双升》

    闲话双升  黄石老体协双升委秘书长竺伟是一位热心快肠为大众办事的人,这次双升委在网上开展征文比赛,我是通过他的数次电话才知道的,他约我一定要为此也助兴写一篇文章.双升委主任何显棠兄也在私聊中邀我一定也 ...

  • 【三秦文学】贺测亮:【闲话出书热】(随笔)

    闲话出书热 作者:贺测亮 时下,兴起了一股出书热.是作家不是作家,是文人不是文人,都想出本书.有的把过去工作时写的材料,东凑西补,出了书.有的把各类报刊和平台发表的作品,编印成书.总之,不出本书,好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