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带,是中国古代男子的重要服饰,不同的材质,显示出佩戴者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尤其是明朝时期,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对腰带的使用制定出严格的规定,上朝的时候,只要看他腰间系的腰带,便知道是什么品级的官员了,有点像今天军人戴的官衔徽章,不可胡乱佩戴。
明朝官员的腰带,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细绳系于腋下衣肋之际,没有束腰作用,是纯粹的装饰用具,为了使佩戴者显得气度大方。由于腰带束而不系,仅悬于腰际,常常活动,腰带免不了有时向上仰至胸部,有时向下垂至腹部,为了保持平衡,佩戴者必须用手扶着,呈现出“撩袍端带”的样子。
据说,明朝朱元璋时期的大臣们,还能根据玉带的位置,揣测出朱元璋的心情指数。当朱元璋的玉带上仰到胸部时,表明他心情很好。反之,当他的玉带下垂到腹部以下,则表明皇帝要大发雷霆之怒,甚至要杀人了。现在,我以明代开国功臣汪兴祖的一条玉带为例,大致讲一下明代官员是如何根据品级来系腰带的。1970年10月,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附近的农民,在农田里平整土地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墓。接到报告,当时的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考古人员迅速赶赴现场。根据墓志得知,此墓的主人是明代开国功臣汪兴祖。经过几天的发掘,专家从汪兴祖墓中清理出:方胜形金胜件和云托“日”字形金饰件等金银器、12件大小基本相同的官窑盘瓷器、一组“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等多种珍贵随葬器物共74件。消息传出,一时震惊中外。故宫博物院主动提出,要用一堆明清瓷器交换两只官窑盘。前段时间,故宫意外破损的那只盘子,就是当年从南京市博物馆换走的两只官窑盘中的一只。然而,在汪兴祖墓出土的器物中,最令人称道的,还是如今陈列在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展厅中的这组“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玉带板,也称为“带銙(kuǎ)”,因为玉不可以弯曲,所以先要制作成一块块的扁平玉带板,才能串穿成玉带。玉带板一组共14块,每一块的长度在3到8.8厘米之间,宽度在4.2到7.9厘米之间。用纯洁滋润、白如凝脂的和田玉雕刻而成,主要带板的纹饰采用钻孔镂雕法,以重叠的层次,巧妙安排纹饰,在方寸之间,表现出龙在云纹中上下盘绕的威武神态。在雕琢上,龙首雕琢的尤为精致,无论是须、眉、髯、鬃,还是角、鼻、唇、颚,都以传神的刀法,灵动的线条,准确地表现了出来,尽显龙的威严之态。龙的周围饰以灵芝状祥云纹,巨龙在云层间穿越,栩栩如生,饱满而不失玲珑,大有宋元时期的玉雕遗风。作者以独具匠心、轻快流畅的刀法,把云龙纹雕刻地出神入化,表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更令人赞叹的是,已经精雕细刻的玉带板,底部又镶以金托,洁白的美玉在黄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富丽华贵,同时又有着“金玉良缘”的美好寓意。14块玉带板,每一块都精雕细琢,玲珑剔透,堪称中国古代玉雕工艺的杰作。把这些精美的玉带板镶缀起来,就是一条彰显着富贵与地位的玉带了。明代出土的玉带,大多是素面没有纹饰的,像这汪兴祖墓出土的这条玉带,不仅用了华丽的金托,上面还雕刻了如此精美的云龙纹。在南京地区明代王公贵族墓葬中,仅此一例。按照明朝的规定,只有皇家才能使用龙纹装饰。汪兴祖到底有着怎样显赫的地位,能够佩戴这样显贵的玉带呢?在明代开国功臣中,汪兴祖并没有像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刘基等人那样有着响亮的声名。据《明史》记载,汪兴祖是安徽巢县人,生于1338年,死于洪武四年,也就是1371年,享年只有33岁,可谓英年早逝。少年时期,汪兴祖是朱元璋部将张德胜的养子,一直跟着义父南征北战,小小年纪就立下不少战功。1360年6月,养父张德胜在一次战斗中阵亡后,22岁的汪兴祖就继承父业,统领着义父原来的军队,继续追随朱元璋攻打元朝十余年,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受朱元璋的赏识。明朝初年,汪兴祖先是攻克汴梁、洛阳等地。后跟随大将徐达,攻占德州和元朝首都。不久后的1371年,汪兴祖和傅友德合兵攻打四川时,不幸中飞石阵亡,时年33岁。消息传来,朱元璋非常悲痛,追封他为东胜侯。战功赫赫的汪兴祖,年纪轻轻就战死沙场,实在让人不胜唏嘘。专家认为,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才会陪葬这么精美的玉带。腰带,对于中国古代男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服饰之一,它不仅有实用价值,还象征着男子的身份地位。腰带的产生,与中国古代服饰密切相关。古人穿着长袍,腰间必须系带,如果不系带,会被视为无教养、轻礼仪的表现。唐代之前的腰带,以皮革腰带为主。到唐朝时期,朝廷把皮革腰带做为官服,用以标志官阶的高低。历史上最早的玉质腰带,始见于北周时期,最初只是在腹前正中的腰带两端连接处加玉质带钩,后来发展为围绕带面缀镶一圈镂雕花纹的片状玉块,成为身份的特殊象征。因为玉带所代表的特殊意义,古代皇帝常常把玉带作为贵重礼品,赏赐给有功之臣或自己喜爱的大臣,“以示异恩”。如宋代的神宗皇帝,就曾经在收复失地的胜利喜悦中,兴奋地把自己佩戴的一条玉带当场解下来,赏赐给了有功之臣王安石。明代统治者沿袭并发展了唐朝关于腰带的官服制度,把腰带规定为革带,带上缀有带板,按官员品级的不同,分别用玉、金、银、铜、乌角等不同材料制作的带板,分别称之为玉带、金带、银带等等。据《明实录》记载,一品玉带,二品花犀带,三品金钑(sà)花带,四品素金带,五品银钑花带,六品、七品素银带,八品、九品乌角带。盛大节日,文武官员穿着朝服,佩戴不同的腰带,显示出官员的不同身份等级。依据明朝规定,汪兴祖出土的云龙纹玉带,是明代一品官员佩戴的,标志着尊贵的身份和地位。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出土于南京太平门外板仓的这组明代云龙纹金带板,是明代三品官员佩戴的。跟它同墓出土的一组狮蛮纹琥珀带板,在明朝考古中极为罕见。有趣的是,细数云龙纹金带板和狮蛮纹琥珀带板的数量,都是20块。据明代张自烈《正字通》记载,一条完整的玉带是由三台、圆桃、排方、鱼尾、辅弼等部分组成,共20块。让人奇怪的是,明代官员的腰带上,装饰上20块带板之后,就变得相当长,而官员们腰腹一般没有那么粗。那么,明朝腰带是怎么个佩戴法呢?然而,相比于同为20块的云龙纹金带板和狮蛮纹琥珀带板,汪兴祖墓出土的这套“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为什么只有14块呢?而且形状与上述的不完全一致,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汪兴祖出生於元代中期,死於明代初期(公元1371年),他这个腰带很可能是元代贵族使用的,洪武初期,皇帝奖励战功显赫,于是把这条腰带赏赐给汪兴祖了;还有一种可能,根据当时考古发掘报告来推测,汪兴祖墓被盗掘过,一些带板就能已经被盗了,所以只有14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