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中的桂枝汤
浅析:此言太阳中风证治。阳浮而阴弱,即举之见浮,按之又弱。浮为太阳本脉,卫被风袭,相搏则热自发,弱为气血不充于外,卫不固而荣不守,因汗自出。瑟瑟恶寒,言汗出遇寒则毛窍聚敛,而呈畏缩状。淅淅恶风,乃言恶风之甚。翕翕发热,是指热在肌表如火炙状。风为阳邪,若汗出徒耗其津而风邪不解,则邪壅肌腠,进而影响三焦气机的宣畅,迫于肺则鼻鸣,逆于胃则干呕。十分明显,由风中肌腠致生营弱卫强,是本证的基本病机,故治用桂枝汤解肌驱风,调和营卫。
治则:健胃解肌而调卫和营
配穴:风池,京骨,后溪,申脉,足三里
释义:取京骨足太阳膀胱经之原,风池足少阳与阳维之会,因太阳主一身之表,阳维主阳主表,二穴主治太阳病头项强痛,功能散风解热。申脉属足太阳膀胱经穴,通阳跷脉,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俞,通督脉,督脉统摄一身阳气,二穴八法相配,可疏调督脉的阳气与太阳经气,解肌驱风以达表。同时加足三里胃之合,健运后天之本,令谷气内充而达调营卫之用。
我们将五脏五输穴同二十五味的五行方位相比类,同气相求,把中药五味的五行属性和经络的五输穴放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导思想是:药食同源调理方加穴位治疗方,调理自己的五脏。这样才能当自己的好医生。
药名:桂枝(木中木),配伍穴名木中木阴经肝经(大敦),阳经胆经(足临泣)
药名:芍药(金中土),配伍穴名金中土,阴经肺经(太渊),阳经大肠经(合谷)
药名:生姜(木中土),配伍穴名木中土,阴经肝经(太冲),阳经胆经(阳陵泉)
药名:甘草(土中木),配伍穴名土中木,阴经脾经(隐白),阳经胃经(冲阳)
药名:大枣(土中火),配伍穴名土中火,阴经脾经(大都),阳经胃经(解溪)
大敦:穴当足大趾,肉起如敦状之处。又敦为古代一种盛黍的大腹之器,延伸作肥厚之意。本穴为足厥阴肝经之井穴,经气充盛,犹如井泉之水,源源不断,故名之。有通经开窍之功。
. 足临泣: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凹陷处,足少阳胆经之腧穴,穴临于足,其气上通于目,主目疾,目者,泣之所出,其功能以目之临泣相类,故名之。系八脉交会穴之一,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方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瘰疬,胁肋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足跗肿痛,足趾挛痛。
阳陵泉:经气深聚为泉。本穴位于腿膝外侧,外为阳,穴旁之骨隆起如陵,故名之(与膝内阴陵泉穴斜对)。系胆经之合穴,又是八会穴之筋会。有清泄肝胆,疏筋利节之功。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瘘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
隐白:隐即藏,本穴居阴经之下,犹潜龙之隐,位在足大趾内侧端,去爪甲角一分许,是处皮肤常隐而肉色白,因而名之,系脾经之井穴,有开窍醒神,
益气统血之功。
陷谷:凹者为陷。穴在足跗,内庭穴之后,岐骨凹陷处。故名之。系胃经输穴,有健脾利湿,疏风通络之功。
冲阳:冲有动意。穴在足跗,阳经外侧,与太冲穴为邻。胃经至此,冲出本经,因而名之。系胃经的原穴,有和胃健脾,镇惊安神之功。
解溪:陷处为溪,解有解脱之意。穴在足关节当前正中,胫骨与距骨相接之凹隙中,适当束缚鞋带之处,因名”解溪“,系胃经之经穴,有通调肠胃,疏筋利节作用。
.曲池:该穴在肘外辅骨与肘骨之中,曲肘之时,穴处有凹,形似浅池,因而名之。系大肠经之合 穴。有疏风解表,调和气血之功。
我们将五脏五输穴同二十五味的五行方位相比类,同气相求,把中药五味的五行属性和经络的五输穴放在一起进行学习。指导思想是:药食同源调理方加穴位治疗方,调理自己的五脏。这样才能当自己的好医生。
药名:桂枝(木中木),配伍穴名木中木阴经肝经(大敦),阳经胆经(足临泣)
药名:芍药(金中土),配伍穴名金中土,阴经肺经(太渊),阳经大肠经(曲池,合谷)
药名:生姜(木中土),配伍穴名木中土,阴经肝经(太冲),阳经胆经(阳陵泉)
药名:甘草(土中木),配伍穴名土中木,阴经脾经(隐白),阳经胃经(陷谷,冲阳)
药名:大枣(土中火),配伍穴名土中火,阴经脾经(大都),阳经胃经(解溪)
大敦:穴当足大趾,肉起如敦状之处。又敦为古代一种盛黍的大腹之器,延伸作肥厚之意。本穴为足厥阴肝经之井穴,经气充盛,犹如井泉之水,源源不断,故名之。有通经开窍之功。
. 足临泣: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凹陷处,足少阳胆经之腧穴,穴临于足,其气上通于目,主目疾,目者,泣之所出,其功能以目之临泣相类,故名之。系八脉交会穴之一,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方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瘰疬,胁肋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足跗肿痛,足趾挛痛。
阳陵泉:经气深聚为泉。本穴位于腿膝外侧,外为阳,穴旁之骨隆起如陵,故名之(与膝内阴陵泉穴斜对)。系胆经之合穴,又是八会穴之筋会。有清泄肝胆,疏筋利节之功。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瘘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
隐白:隐即藏,本穴居阴经之下,犹潜龙之隐,位在足大趾内侧端,去爪甲角一分许,是处皮肤常隐而肉色白,因而名之,系脾经之井穴,有开窍醒神,
益气统血之功。
冲阳:冲有动意。穴在足跗,阳经外侧,与太冲穴为邻。胃经至此,冲出本经,因而名之。系胃经的原穴,有和胃健脾,镇惊安神之功。
解溪:陷处为溪,解有解脱之意。穴在足关节当前正中,胫骨与距骨相接之凹隙中,适当束缚鞋带之处,因名”解溪“,系胃经之经穴,有通调肠胃,疏筋利节作用。
请点开下面的网址,将有更多更好的内容,谢谢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