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篇 岫岩软玉与红山文化(一)
X
图1 辽宁博物馆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
近年来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软玉玉器,其中尤以红山文化和良诸文化最为丰富,显示了中华民族玉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多姿多彩,但关于玉料的来源却是个“谜”,从古至今众说纷纭,[1-6]归纳起来,大体有五种说法:
1.早在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凡玉入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葱嶺。”它成为许多文章中软玉只产于新疆的依据,一提到出土文物的软玉必言来自新疆。
2.1874年,外国学者斯托裹茲卡(F·Stoliczka)认为,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玉料—软玉,并非来自新疆,新疆软玉是在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才传入内陆的。
3.一部分人认为自商周时代,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新疆的软玉即大量进入内陆,依据是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即是新疆软玉制作而成的。
4.1938年,萨尔莫尼(A·Salmong)认为,软玉来自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但1950年,韩斯幅(S·H·Hansford)不同意萨尔莫尼的说法,因为贝加尔湖的软玉有黑点,和中国古玉对不上号,但又不肯定软玉来自新疆。
5.许多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为原始社会,交通及贸易往来极不发达,不可能有长途贩运,将新疆和田的软玉输入内陆,早期出土的软玉应是就近取材,但取之哪里?谁也没有具体明确指出来。
近年来,随着地质研究工作的深入,在我国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多处软玉产地,如辽宁岫岩、江苏溧阳以及吉林省和江西省的一些矿点。这些新的发现为新石器时代古玉来源就近取材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最终揭开新石器时代古玉来源之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岫岩软玉的产出类型、矿物组成、物理化学特征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并与新疆和田软玉进行了对比,最后与红山文化玉器进行了对号分析,阐述了岫岩软玉为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来源。
一、岫岩软玉的产出类型和特征
辽宁岫岩县盛产蛇纹石质玉(俗称岫玉),已为世人所周知,扬名海内外,但岫岩也产出丰富的透闪石质玉即软玉却鲜为人知。为了与广为流传的“岫玉”(专指蛇纹石质玉)相区别,我们特将岫岩产的透闪石质玉称之为“岫岩软玉”。
1.岫岩软玉的分类
关于透闪石玉的分类,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参考新疆和田玉的分类方案,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即产状和颜色对岫岩软玉进行了初步分类。
(1)产状分类。根据地质产状的不同,岫岩软玉可分为原生矿和砂矿两大类,砂矿又可细分为坡积矿和冲积矿两类。地质产状不同,玉石的特点和质量也有所不同,据此,岫岩软玉可分为三个品种:
山料玉:当地称“老玉”。是指从当地细玉沟山顶上原生矿采掘出来的透闪石玉料。此种玉料由于是人工放炮崩采,块度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多为棱角状。块体的各个表面多数为新鲜的崩裂面,但有时块体的面是原来玉石早已存在的自然裂隙面,这种面均发育有厚度不等的白色表皮,与其内部的玉肉有明显的界限,当地称之为“石包玉”,这显然是由于玉体接近地表,沿裂隙风化褪色所致。河料玉:当地称为“河磨玉”。是指产于细玉沟东侧的白沙河河谷底部及两岸的一级阶地泥沙砾石层中的软玉砾石。其形成是由于细玉沟头山顶的原生“老玉”矿裸露地表经风化破碎成块,然后被洪水沿沟冲至沟外洪积扇和河谷中,经滚磨沉积而成。此种冲积型软玉砂矿呈大小不一的矿石产出,大者可达几吨,小者只有几十克,一般为几公斤到几百公斤。砾石的磨圆度为中等,一般为次圆状或次棱角状。此种软玉砾石的突出特点是普遍发育一层带色的风化而成的外皮,皮的厚度不一,从几毫米至几厘米,外皮颜色有褐红、褐黄、灰褐、黑色等。偶尔可见局部没有皮,直接可见到新鲜的软玉,当地称之为“露肉”。如切开玉砾,可见外层有2-4个不同颜色或色山流水玉:此名是借用新疆和田此类玉名而来的。是指分布于靠近原生矿附近的山麓或沟谷两侧凹地中的坡积型和洪积型软玉砾块。此种玉料是由原生矿块经洪水冲击沿山坡自上而下滚动时停积在凹地中而形成的。由于滚动的时间和距离比较短,砾块的棱角略有磨圆,多呈次棱角状,靠近原生矿附近的块度一般较大,目前发现的一块最大者为8吨。此种玉料也发育一层薄厚不同的风化外皮。
(2)颜色分类。岫岩的透闪石玉有多种颜色,主要有黄白色、浅绿色、青色和黑色四种,中间还有一些过渡的颜色。据此可将岫岩软玉分为黄白玉、绿玉、青玉和墨玉四种基本类型。
黄白玉:是本区颜色最浅的软玉品种,质量最佳,价值最高,其中白色成分越多,颜色越淡,质量越高。目前本区尚未发现像新疆羊脂玉那种纯白色的品种,偶尔发现一、二块接近纯白色则颇为珍贵,这一点与和田玉有所不同。
绿玉:本区的绿色软玉主要是一种呈浅豆绿色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