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数学教学设计】比长短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比长短

潘英

清徐县特殊教育学校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7名学生。男生1人,女生6人。唐氏综合症患者有4人,苯丙酮尿症1人,脑瘫2人,癫痫1人。其中有六个孩子都伴有严重的语言障碍,一个孩子伴有自闭症。孩子们都没有入学经历,因此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按照能力、语言、智力,我将他们分为3个等级:

A(2人):认知能力比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强,能够听懂指令,反应能力较好的孩子。

B(3人):上课注意力较集中,能够听懂老师的简单口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并能按部就班的进行。

C(2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几乎没有自控能力,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勉强可以模仿老师指认。

二、教材简解:

本课教材通过再现校园场景,意图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先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感知物体长短的特点,会区分长短,会用一端对齐的方法进行比较。尝试解决问题,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目标预设:

比长短要求学生将两个长短不一的物体靠近摆放,一端对齐,然后比较另一端的情况,在做出长短的判断。根据3个层次的孩子将目标分为:

A.通过学生观察,很快判断出物体有长有短,操作学会一断对齐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并能口头表达一端对齐的方法。

B.能将长短不一的物体摆放在一条线上,必能准确判断。

C.能在老师的指引下,准确指出物体的长短。

四、教学重点:

会用一端对齐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

五、教学难点:

一端对齐的操作方法

六、设计理念:

比长短对于培智孩子来说倍感吃力。设计中我将孩子生活中常见的铅笔、尺子投放到活动中,运用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孩子观察铅笔、尺子的外形特征,重点探索、发现比长短的方法,就是将铅笔一端对齐就能比出另一端的长短。提问直接指向活动目标,以针对性、开放性的原则贯穿整个活动,突出重点,激发孩子的问题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学会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

七、设计(特色)思路:

长短是一组相对的常见的量,设计教学活动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模仿操作,比长短是要将两个物体靠近摆放,一端对齐,然后比较另一端,最后得出结论。要严格指导,要强调靠近、对齐、比较三个步骤,让学生在学习比长短方法的同时,养成严谨细致的学习习惯。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引导观察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教师请学生自己观看后,评判学生是否正确。

(二)新授比长短 

1.出示课题.  

板书:长、 短

请学生跟读课题。

问:(1)老师从纸袋里拿出了两支铅笔。谁能告诉老师,哪根铅笔长,那根铅笔短呢?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A的孩子说出铅笔的长短。

2.孩子们观察的真好,今天老师教大家来学习如何比较铅笔的长短,好吗?

示范比较长短的方法。

将投影仪打开,铺上画有直线的纸,然后将两支铅笔的一端贴紧直线并排放在直线的同一边。再将较短铅笔的另一端与较长铅笔比较。最后指出铅笔那支长,哪支短。

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操作进行模仿比较。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作比较。

(三)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铅笔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铅笔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那现在要打起精神和老师来一起学习如何比较长短,好吗?

先出示一张白纸,然后将两支铅笔的一端贴紧直线并摆在直线的同一边,再将较短铅笔的另一端与较长铅笔比较,最后指出铅笔哪支长,哪支短,并让孩子将长的后面贴上小红花。

孩子们按照老师的操作进行模仿比较,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汇报。

A层次的孩子上台,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际操作进一端对齐的方法比较铅笔的长短,并可以说说比较方法。B层孩子在A层孩子做好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判断铅笔的长短。C层孩子能够指出铅笔的长短。

[设计说明: 通过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得到了锻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出示袜子、筷子等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A层次的孩子上台,在老师的指导下,实际操作进一端对齐的方法比较袜子的长短,并可以说说比较方法。B层孩子在A层孩子做好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判断袜子的长短。C层孩子能够指出袜子的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

(四)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 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 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一组图,按照A、B、C层次的孩子进行分组练习比较物体的长短  

2.投影出示练习一第2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并在长的蜡笔旁边贴上小红花。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六)教师小结:

整节课,我利用孩子们常用的铅笔进行做比较,紧接着在教室中组织学生开展比长短的模拟活动,在比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比一边说“谁比谁长,或者是谁比谁短”,让每个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比较长短要在同一起点下才能进行。请上两位同学上台比较辫子、比胳膊,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让孩子感知物体的长短,学着比较长短。

板书设计

比长短

(七)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方法的“任务”充分相信学生。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A层的孩子能够流利的向全班同学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并能准确的做出比较。虽然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在交流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B层的孩子能够准确说出物体的长短,会用一端对齐的方法进行比较。C层的孩子,在我的指引下可以指出物体的长短。对于各个层次的孩子而言,都能够达到预设的目标。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0)

相关推荐

  • 比一比

    教学目标:结合生活实际比较东西的长短,个子的高矮.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会比较东西的长短,个子的高矮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的方法,会正确的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数一 ...

  • 生活数学学科新教材使用心得体会

    摘 要: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出台以后,随之教育部出版了生活数学实验教科书.作为一名特教数学老师,我非常有幸使用了这套教材,我将从生活情景.动手操作.认知规律.生活技能.个体差异等方面来 ...

  •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上下”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上下" 刘书霞 河南杞县特殊教育学校 一.教材依据. 本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版<生活数学>第一课中的<上 下>. 二.设计理念. ...

  •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比高矮

    比高矮 刘书霞 杞县特殊教育学校 一.教材依据 本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版<生活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课中的<比高矮(一)>.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比高矮(一)&g ...

  •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比高矮(二)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比高矮(二) 石彩娟 清徐县特殊教育学校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有九人,年龄在七周岁到十一周岁之间,其中男生五人,女生四人,自闭症四人,唐氏一人,脑瘫等多重残疾四人,按照学生的不同情 ...

  •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比高矮(第1课时)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比高矮(第1课时) 石彩娟 清徐县特殊教育学校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有九人,年龄在七周岁到十一周岁之间,其中男生五人,女生四人,自闭症四人,唐氏一人,脑瘫等多重残疾四人,按照学生的 ...

  •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认识4(二)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认识4(二) 石彩娟 清徐县特殊教育学校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有九人,年龄在七周岁到十一周岁之间,其中男生五人,女生四人,自闭症四人,唐氏一人,脑瘫等多重残疾四人,按照学生的不同情 ...

  •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认识4(一)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认识4(一) 石彩娟 清徐县特殊教育学校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有九人,年龄在七周岁到十一周岁之间,其中男生五人,女生四人,自闭症四人,唐氏一人,脑瘫等多重残疾四人,按照学 ...

  •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圆形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圆形 清徐县特殊教育学校 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圆形,初步感知圆形物体的特点. 2.初步建立圆形的概念. 3.感受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形. 教学 ...

  •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认识1第一课时

    [生活数学教学设计]认识1 第一课时 石彩娟 清徐特教 学情分析: 学生12人,年龄8岁到12岁,男生9人,女生3人,其中,自闭症6人,脑瘫2人,唐氏1人,语言障碍1人,苯丙酮尿症人1人,有7人伴有多 ...

  •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展开余文 (3)联系实际,你的生命之树上是否也有令你记忆深刻的"红双圈"? (提示:红双圈可以是"跑道上的加油呐喊",可以是"课堂上的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