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听障儿童的语言潜能
如何激发听障儿童的语言潜能
付红梅
汉中市特殊教育学校
语言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丰富的情境、真实的场景、难忘的经历为丰富语言的产生奠定了实践基础,对于在人际交往和语言交流中常常出现丢字、掉词,词汇贫乏、单调的听障儿童来说,通过活动来扩展、激发他们的语言潜能便显得尤为重要,而让听障儿童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则能使语言康复更自然、更富有情趣。
一、增加社会认知、积累语言素材是语言表达的前提
生活无处不学问。一个事物、一件事情或一个话题,必须知道、了解,才有话可说。因此,我们所见的一花一草,所做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资源,可以从词汇入手,过渡为短语、短句,再到简单的句子,让听障儿童对万千世界产生无限美好的憧憬。
比如:穿衣服、吃饭、睡觉、去游乐园、准备外出用品等等。当我们来到公园,看到满园盛开的鲜花时,我们可以说:“花,红色的花,黄色的花,白色的花......哇,好美的花啊!闻一闻,花好香啊!你也闻一闻,花香吗?这是月季花,月季花是红色的,月季花很香,月季花也很漂亮......”如此在观赏的同时,既了解了花的颜色和名称,通过闻一闻感受了花香,又亲身感受了花的美,从而达到从视觉上感知美,更从嗅觉和触觉上理解美!
二、培养语言兴趣、增强交流互动是语言康复的根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要和听障儿童谈论感兴趣的话题,也就是要对听障儿童输入有意义的语言。当一个话题没有兴趣时,你倘若说千百次也只是过眼云烟,瞬间即逝,但若是听障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则会使孩子愿意听、乐意说,而且理解记忆更深刻,时效性也会更强。
拼搭积木、可爱的小动物、小巧灵活的交通工具等都是听障儿童们喜欢把弄和感兴趣的玩具,当孩子正在玩积木时,我们可以给孩子输入:“宝宝搭积木;积木高高的;哇,宝宝又搭了一块红色的积木;哦,红色的积木掉了……”当孩子们正在玩仿真动物时,我们可以给孩子输入:“这是小狗;小狗有长长的尾巴;小狗叫起来是汪、汪、汪;小狗喜欢吃骨头;小狗身上有毛……” 这样孩子就能接受到有意义的语言信息,并且容易理解“积木、高高的、红色、掉了” 等词语,也能很好的认知动物的特点、爱吃的食物以及动物叫声等等,这样在多次的玩耍和语言输入下,孩子们渐渐也会主动运用表达这些词语,或是在听觉的描述中猜出是哪一种动物,达到一举双得的效果。
三、合理构思语境,注重模拟锻炼是语言康复的有效途径
孩子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语言,才能让语言康复更自然,更富有情趣。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和照片,更好的帮助孩子理解相关的语言,打好坚实的听能基础,也可以设计一些场景,在场景中学习理解词汇、帮助孩子更好的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增强语言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穿衣服的场景每天可见,衣服能自己穿吗?能自己分辨前后吗?哪面是正面?哪面是反面?能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物品吗?在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物品时,可以利用照片代替家人,进行分类的游戏,分类衣物时,可以举起每件衣服说“这是妈妈的衣服/这是爸爸的衣服/这是宝宝的衣服”,“妈妈/爸爸的衣服大,宝宝的衣服小”(把衣服放在对应的照片下面),再拿另一件衣服和孩子说“这是谁的衣服啊?” 让孩子找一找照片或是直接去找家人,这时我们随即用语言描述孩子的行为“哦,这是爸爸的衣服” 。
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场景来模拟表演,比如:超市购物、快餐店点餐、菜市场买菜、服装店买衣服等等,在模拟表演中可以帮助孩子认识物品的名称、颜色、特点等,还可以通过表演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等。
这样不断重复的经验,对于孩子语言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是在有意义的场景中进行的,孩子有兴趣也愿意参与,在重复的活动中,既丰富扩展了语言,又可以帮助听障儿童更容易学习新的语言。
四、创造锻炼机会、提升沟通交流水平是语言康复的最终目的。
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时应坚持随时随地、因势利导、坚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首先要抓住向孩子提出要求的时机:吃饭、上厕所,要求孩子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滑滑梯、坐公交车等要求孩子要排队等待按顺序、不能推挤,行为尽可能符合社会规范;其次我们要抓住孩子有要求的时机:当孩子想要什么、拿什么、吃什么、喝什么、做什么时,都是可以对其进行训练的,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应该,就要告诉孩子为什么,并对其提出反要求,即他应该怎么做。
五、激发听障儿童语言潜能要讲究的原则和技巧。
(一)使用短语和简单句。在初级阶段使用短语和简单句非常重要。短语和简单句是基础,保证孩子们在我们这获得的不是一个一个的单词而是完整的句子。比如:当孩子要打开盖子时,我们应该说“把盖子打开”而不是“打开”。如果我们觉得给孩子输入的语言越短,孩子越容易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使用短语和简单句可以给孩子传达更有用的信息,而且可以锻炼孩子听的能力,还能为之后的语言发展奠定基础。
(二)使用重复的策略。重复是口语发展早期使用的一种自然的策略,听障儿童更是如此,并且需要更多的重复,才能对所学习的新词或短语有所理解。当我们学习一个新词、短语或句子时,我们需要在有意义的互动情境下,重复新的词汇或短语几十次或是更多次,并且要在不同的句式中让孩子们对句子有新鲜感而不至于厌烦 ,在加之声学强调,信息才能被孩子接收。比如我们要认识“杯子”,便可以带孩子去超市买杯子,观察杯子的不同材质、不同形状及造型,还可以看杯子的不同颜色、不同大小;回家用杯子喝水,用杯子喝果汁、喝牛奶等,介绍家里的杯子:这是爸爸的杯子,妈妈的杯子是玻璃的等等;用水彩笔画杯子;把杯子藏起来(冰箱里、柜子里、抽屉里)让孩子来寻找。这样学习聆听一个新词语,不断地变换聆听经历,重复新词语的有效输入,孩子不会因为重复而觉得无聊和厌烦,相反,孩子会一直保持兴趣和新鲜感,而且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三)使用破坏性策略。破坏性策略能为孩子制造与我们沟通的机会,可以增加许多互动的话题。比如:我们要给孩子看书时,翻开书却是撕破的一页;我们要让孩子画画时,水彩笔却不下水了;我们要给孩子喝水时,水杯却是空的。无论我们做什么,目的是要让孩子主动发现问题,并且有机会思考这种突发状况而尝试与我们沟通,孩子有互动的语言和话题更好,如果没有经验,我们就需要示范引导合适的语言。例如:让孩子去睡觉之前把门锁上。这时我们就会由这个线索发展出许多互动的话题。卧室的门锁住了;我们需要拿钥匙来开门;钥匙是怎样插进去呢?是往哪边拧呢?是要用力拧还是轻轻拧?宝宝太矮了,够不着怎么办?搬椅子还是沙发?里面好黑呀,怎么办?等等。这些话题都是我们和孩子有效互动的最好话题,即贴近孩子生活,又是孩子们的亲身经历。这样的语言输入能达到最好的聆听、理解效果。
(四)听能输入必须在先,即先说再做。语言输入首先通过听觉获得。当接触新玩具前,我们要先输入与玩具相关的声音和短语。如:认识小猫。我们可以先模仿小猫的叫声:喵喵喵,小猫;小猫来了,喵喵喵;我这里有一只小猫;小猫爱吃鱼。或者还可以说唱儿歌:“喵,喵,小猫叫;喵,喵,小猫叫;小猫,小猫,你别吵,宝宝还在睡觉觉!”这样生动地输入语言,孩子的注意力也容易被吸引,再顺势出示小猫的玩具,此时已经有足够多的聆听经验,孩子自然就理解了小猫这个词语。反之,如果一开始就给孩子出示小猫玩具,孩子就会被玩具所吸引,一心只想着玩耍玩具,这时你再对孩子输入语言,无论语言何等丰富有趣,对于孩子来说也只是耳边风,从而浪费了学习语言的好机会。
总之,激发听障儿童的语言潜能,真正让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达到沟通无障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跟进的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康复教师和听障儿童家长以及听障儿童共同配合,才能使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的快速而有效,达到真正的交流无碍,沟通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