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记忆·人物]汤贻汾:龙山深处觅琴台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6-08-22 11:24

  在常山辉埠镇境内,有一座山叫龙山,又称严谷山。山虽不高,名气极大,现存此山的名人诗文有80余篇,有名有典的人文遗迹达30多处。山中的“严谷甘泉”,便是常山的古十景之一。龙山有一处石景较为特殊,名字也显得与众不同:琴室、琴台、栖云洞、万民石等,而这些岩石景观的发现与命名,与一位清代武将有关,他叫汤贻汾。

  王有军

  衢州记忆·人物统筹:许彤策划:沈庆文执行:衢报传媒集团文化新闻中心

  初识龙山心生缘

  汤贻汾画像

  清道光九年(1829),龙山入口处,一面高愈八丈的石壁矗然而立,气势雄壮,汤贻汾感受到一阵前所未有的震撼:哦,龙山!此时,在汤贻汾的内心,首先想到了却是凤山,那是其祖父汤大奎与父亲汤荀业殉职之地。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湾爆发了林爽文起义,其时汤大奎刚刚卸任台湾凤山知县,正等着返回江苏武进老家。面对突发危难,他义无反顾,率领官兵奋勇抵抗,不幸与汤荀业双双罹难。后来,朝廷嘉奖忠勇,汤贻汾18岁时便世袭云骑尉,成为一名武官,官居五品。

  对于龙山,汤贻汾早有耳闻。4年前,即道光五年(1825)冬,汤贻汾授任衢州左营游击一职,官署就设在常山,当时就有人向他推荐了龙山这处名胜遗迹。

  衢州左营游击职级为从三品,比衢州知府(从四品)还高两个级别。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汤贻汾并没有常驻官署办公,而是时有兼职,先后负责过金华、湖州等地军务。直到道光九年(1829),才推掉繁琐的兼职事务,真正地回到常山。军务之暇,汤贻汾便直奔龙山而来,在友人樊贤峰的引导下,尽兴畅游其中。

  倚凭洗心亭的栏杆,仰望着绝壁上的仙人迹飞来石,汤贻汾心情澎湃,写下了游龙山第一首诗《洗心亭》,诗句读来满满的皆是敬畏之心。

  在一处溶洞内,汤贻汾触摸着粗壮的钟乳石,联想到神龙潜伏千年破壁而出的传说,又撰诗《龙洞》大发感慨。

  此次游览龙山,汤贻汾一见投缘,兴致勃然而不知倦惫,前后共逗留了3天,足迹几乎遍布龙山的每个角落,共作诗8首。

  除了大饱眼福之外,汤贻汾还攀上华盖峰顶,顺着香味采掘珍贵的兰花品种;深入幽谷,转入栖云洞,折取残梅一枝,赠予洗云上人,寄寓“拈花一笑”,广发弘愿,普济众生。相关的行迹趣事,也都被汤贻汾一一记录下来,写进《留龙山三日,得遍游奇迹,留题广公禅房》长诗中,共有300多字。

  汤贻汾曾在此琴台石抚琴。

  搜辟新景抚琴弦

  此次龙山之行,若说汤贻汾的最大收获,莫过于发现了一处新的石景观:琴隐。汤贻汾在《琴隐园诗集》中也进行了记录。

  面对突然冒出来的奇岩景观,汤贻汾喜不自胜。作为一名古琴大师,他乐滋滋地为石景取起名来:弯曲而深长的通道,称作“琴室”;高高突起、上有平台的石块称作“琴台”;“琴台”一侧的小凹穴作为“香炉”是最恰当不过了;整个岩石群,仿佛一位抚琴高手的隐居之所,干脆就称作“琴隐”了。

  于是乎,汤贻汾干脆焚起清香,在“琴台”上架起琴来,把一腔激情倾泄到琴弦上,古琴悠扬,檀香缭绕,如梦如幻,仿佛神仙下凡一般潇洒自在。一曲弹罢,友人樊贤峰从一侧岩下入内,但见云雾从生,烟霞四射,便笑称之为“栖云洞”。汤贻汾随即赋诗一首《龙山栖云洞同樊贤峰明经》

  此后,“琴隐”二字,伴随了汤贻汾的一生,他自号“琴隐道人”,住所命名为“琴隐园”,诗集叫作《琴隐园诗集》。

  追忆绵绵琴隐园

  琴台特写。

  龙山畅游3日,给汤贻汾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千岩万壑皆奇境,愧不成仙俗缘梗”。临别之际还依依不舍,发出了“松庵一别再来难,出山流水何时还?山僧自共山长在,那得长留客在山”的感叹。

  一个月后,念念不忘的汤贻汾,在长子汤绶名的陪同下,再作故地之游。

  不久,汤贻汾擢升为抚标中营参将,官居正三品。当地百姓为感谢汤贻汾镇守一方、“卫庇万民”,将这片石景更名为“万民石”。有好友绘图作诗,赠送给汤贻汾,并欲在石室中刻绘其画像,以作纪念。汤贻汾委婉地拒绝了此番好意,题诗图后,以表心声:

  胜把烟云画里看,

  一生石癖疗应难。

  留诗为博山灵笑,

  休当羊碑泪共弹。

  羊碑,即羊公碑,又名堕泪碑,是湖北襄阳百姓纪念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祜而建。汤贻汾借此典故,自谦位卑才疏,无意垂名青史,只求娱人娱己。孰知世事难料,咸丰三年(1853),当太平军攻破金陵时,早已赋闲在家、高龄75岁的汤贻汾,仍题绝命诗四十言,投池殉身,令人肃然起敬。

  古人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可见,汤贻汾并非一味地追求闲散清逸,内心还是有着极大的抱负和忠诚的。难怪近代文学家夏丏尊对其高度评价:“诗、书、画,三绝重当时;大节凛然千古在,虚名犹恐世人知。”

  汤贻汾在晚年迁居金陵时,居所命名为“琴隐园”,可见他对龙山和琴台的感情至深。

(0)

相关推荐

  • 《封龙山颂》赏析及《西狭颂》临摹心得一则

    <封龙山颂>赏析 <封龙山颂>,东汉延熹七年(164年)十月立.纵166厘米,横100厘米.15行,行26字.在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 ...

  • 【东方诗苑•有约】徐世海‖归燕(外九首)

    归  雁 西伯利亚起寒风,冷气滚滚向南涌. 寒露节气今来到,北国一夜赛寒冬. 鸿雁南飞倾巢去,飘泊千里归南程. 回云翩翩送归雁,漫天飞行气势宏. 上下左右变队形,前呼后应放悲声. 惊动天地感苍生,客机 ...

  • 《祀三公山碑》:深邃悠远,古劲烂漫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因首字泐,据清代书法家金石家翁方纲考订,刻立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西北封 ...

  • 游览常山东案村

    游览常山东案村 今年端午节的前一天,6月13日上午,我与黄飞军.王建光3人一道来到衢州去余东村参观画家村,路上经过了常山县东案乡东案村. 东案村,是衢州市常山县东案乡政府所在地.特色植物有荔枝,榉树, ...

  • 封龙山颂(全)

    封龙山颂 <封龙山颂>也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公元一六四年)十月立.原碑在河北元氏县西北之王村山下.清道光27年(1847)为元氏知县刘宝楠访得,移置城中文清书院.隶书 ...

  • [衢州记忆·习 俗]龙山端午节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2016-06-09 10:56 统筹:许彤策划:沈庆文 执行:衢报传媒集团文艺副刊中心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今天,又 ...

  • [衢州记忆·人物]郑永禧:继一邦文献绝续之任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6-06-06 08:58 记者巫少飞 "衢州最后的解元" 郑永禧 在<王国维年表>中,记载了这样两件事:光绪十九年(1893),王国 ...

  • 衢州记忆·人物 石梁静岩夜夜心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6-03-21 10:07 记者  巫少飞 编者按:3月10日,著名武侠小说泰斗.报人.历史学家金庸先生又一次迎来了寿辰.作为衢州第一中学的知名校友(1941年-19 ...

  • 露源深处觅忠魂

    露源深处觅忠魂 白露山清幽秀美,其人文历史.人文景观已成为千古绝唱.暑日,我和几个老人来到了白露山之南麓的兰溪市黄店镇露源村,在露源小学看到操场正中立有一块近代画师童之风题写的"露源深处&q ...

  • [衢州记忆·建筑]“三槐堂”探源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2017-06-22 09:43 统筹:许彤 策划:沈庆文 执行:衢报传媒集团文化新闻中心 徐金渭 龙游县横山镇天池村有国家级文保单位"三槐堂",其上厅 ...

  • [衢州记忆·技 艺]江山麦秆扇:织出一片情怀,摇来缕缕清风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2017-05-25 08:57 编者按:说起半个世纪以前的夏令必备之物,引风的扇子肯定是其中之一.扇子种类颇多,不同用处的扇子也有不同的讲究.清王廷鼎<杖扇新录&g ...

  • [衢州记忆·古建筑]志棠营造谁人解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2016-12-01 11:19 余怀根/文立早/摄 古人云,历史文化村落,要有经典的堪舆布局,有合理的聚落结构,有巧妙的排水系统,也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如此等等,才有今天的 ...

  • [衢州记忆·传 说]八面山:一面金锣的传说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2016-09-08 15:50 刘艳萍 八面山,常山县第二高峰.位于常山县新昌乡,因山体独立,四周八面各有村落,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形山势.古时曾因该山高大宽广而名" ...

  • [衢州记忆·地 名]伯基湾和朱元璋的故事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2016-09-05 09:46 姜子望 吴菊英 伯基湾是开化县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荟萃之地.上至青尖顶,下至白石岔,南接荣湾,北依大小平头,占地3800余亩,原名叫&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