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国的避难所 | 中国国家地理网
在漫长的历史中,四川在中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唐朝从建立之初即开始依靠四川;唐皇在关中不能立足时,又选择南避入蜀,利用四川的财力、物力再作恢复;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也将赢得战争的希望,押在了四川。乃至当代,四川依然是中国的战略后方……
四川见证了中国封建史上最伟大的王朝——唐的兴盛与衰落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迫于“安史之乱”,唐明皇李隆基带着心爱的贵妃杨玉环开始了逃亡,目的地正是四川。那里不仅是避难之所,也是杨贵妃的故乡。杨玉环的父亲是蜀州(今四川崇州市)的司户(主管民户的佐吏),在蜀州附近的都江堰市聚源镇,迄今还保留着玉环幼年时不小心掉进过的“落妃池”遗址。
杨贵妃没有想到,回乡的路竟变成了奔赴黄泉的路。途经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境内)时,六军止步不发,李隆基无可奈何地赐死杨贵妃,以平众怨。从此,他开始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忧伤。
大概因为白居易缠绵悱恻的《长恨歌》,史书上这段被称为“明皇幸蜀”的逃难经历,几乎被改写成了凄婉无比的爱情故事。杨玉环死后,李隆基心中极为悲切,带着疲惫不堪的随从沿着褒斜官道继续落魄前行。入剑门关,走翠云廊,过武侯坡、演武铺,到达上亭驿。此驿又名琅当驿,相传明皇路过此地时,闻铃声而怀念杨贵妃。清代诗人刘斯栋曾为此写道:“谁闻铃响似三郎(唐玄宗乳名),玉辇曾经古驿旁。千古伤心黄土尽,开元遗事最凄凉。”
《明皇幸蜀图》,作者为唐代李昭道,画的是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向远山栈道行进。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应为唐明皇。嫔妃则着胡装戴帏帽,展示着当时的习俗……山势突兀,白云萦绕,不禁让人想起明代文化名人杨生庵对此的讥讽:“万里山川神骏老,五更风雨杜鹃哀。始知蜀道蒙尘驾,不及胡僧渡海杯。”
直到李隆基一行由散关抵达河池(今陕西凤县),蜀郡长史崔圆已奉表迎候多时。崔圆报告,蜀中丰饶,而且甲兵全盛,情势已经转佳。李隆基方才长吁了一口气,随即任命崔圆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