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期既遇 流水何惭——内家功法修炼的门户与进境(答宋嘉宁先生)

今天,《武谈》的编辑老师转给我一篇读者宋嘉宁先生对拙作《内家拳的正确打开方式》的书评,阅后让我顿生“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诚不我欺也。这并非是宋先生的书评对拙作评价颇高之故。旧时鱼笺尺素,常言“见字如面”。读到此篇书评,颇有老友当面把盏言欢之酣畅。宋先生是真的读懂了我的文字,明白了我的意图。一篇文字下来,如同武林同好当面论道,故有“不亦说乎”之心。

外行人读武术类著作,多是关注于有无新鲜招数,有无奇功妙法,有无独特套路,有无惊人言语,有无秘传要诀等等。而拙作偏偏不从这些方面下笔,而是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来阐释内家拳;从原理模式方面来解读内家拳,力求讲得明白,让人人都能看懂。退一步讲,至少让读者知道我在写些什么。说难听点,就是“说人话”。

不管读者是否认同我的观点,起码读者看了之后,就算想反驳我,也是针对同一事项、同一问题,而不会出现“错把冯京当马凉”的谬误。

这是我写作时,力求与以往侧重介绍某一门派、某种功法、某类招数的武术类著作相区别的关键点。个人以为,那类著作对于中国传统武术,多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实无益于帮助普罗大众理解和掌握传统武术的整体框架。而被此类书籍培养出来的读者们,多津津乐道于收藏了多少卷“秘诀”,却远离了武学的根本。用恩师张烈先生的话讲,就是“揪了一大把树叶,抓不住主干”。

所以我坚决不写这样的书。

当然,此种选择并不讨喜。至少,余观拙作之书评,颇有些读者认为本书内容浅显、没有“揭秘”、缺乏“干货”云云。当然,也许有些读者真乃方家,不屑于拙作介绍的基础理论和筑基功法。但是,或许更多的人,是根本没搞清楚本书的立意为何。

值得欣慰的是,终究还是有些读者朋友读懂了我的本意。本篇书评的作者宋嘉宁先生就是我的知音,幸甚幸甚!这番力气终究没有白费。

宋先生的点评,直指核心,洞彻表里,寥寥数语,心印相契!此非内行人不能如此精到!

有些读者看完拙作后抱怨,此书的内容颇为琐碎,貌似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写一会儿中医的人体观,又跳到西医的人体解剖,刚写了两个内家桩法,又抛出了几种动功——这根本不是一门拳里的东西好么?这确实有悖于习惯了“某某拳派秘传功法大全”的读者的阅读习惯。

其实鄙人在书中已有介绍:本书章节是按内家功法修炼体系的发展路线一步步排列的——目标是让读者一睹内家功法体系的全景全貌,而非专门介绍某门某派的某一类功法。

所幸,有宋先生这样的“明士”,能从读者角度将拙作详加分解、剖玄析微,这样可能更便于其他读者理解。今借宋先生书评中所指出的重点,再申明一下拙作的思路:

学习内家武学,当以“一元论”整体观为指导思想;

以躯干大关节练法为入山门径;

以桩功的动静练法为修炼主线;

以是否获取“易骨、易筋”之功效为检验手段。

总之,本书立意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希望诸位读者理解。

最后,宋先生所提建议也是很合理、很重要的。腰部的锻炼确应慎重。书中因为想尽可能向读者展示整个内家拳的修炼体系,所以在每个环节都选取了一至两个典型功法作为例证。练腰的功法,当然无过于八卦掌,但是八卦功夫确实难度较高,笔者在“活腰”这一节也提了几句注意事项,但并未做重点强调。宋先生的建议很好,望诸位读者多加注意。

再次向宋先生表示感谢!仅以本篇文字与宋先生的书评作一唱和,以酬知己。

刘杨,河北派形意启蒙,后学习孙氏内家三拳,师承孙存周老先生弟子张烈先生。又习李旭州——张贵良一脉宋氏形意拳,师从吴炳文先生,同时受师叔魏春先生指导。后又得咏春隐士传授咏春拳法和心法。

南派拳法还曾学习白鹤拳棍,师从罗战军先生;鬼脚拳,师从罗战军先生和“根哥”。又得臧学范老先生一脉传人李世义老师指点梁派八卦。

其余涉猎意拳、吴氏八极。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