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我看过那么多理论,怎么用,才能不“害”功夫

编者按:群里的答疑互动登载三期了,很多武友反应说,获益最多的,不仅是刘老师讲了具体的练法,在小的细节上给了具体的指导,而且最重要的是让大家的练拳思维发生了转变。比如下面提到的这些,请大家注意看刘老师的思路,对比自己的思路,看看差别在哪里,如何举一反三运用到练拳里。
我们练拳要进步,需要良师和益友,动动手指转发,让更多实练的朋友加入进来,共同探讨,一起进步。
话题十:由胎息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书友一:
对了,弱弱问下,丹田呼吸,最终是要练成减息吗?对道家的胎息如何看?
书友二:
这是要慢慢过渡的,先自然呼吸。
答问者一:
循序渐进吧,别想那么多。九九表还没背到呢,老问函数的东西有意义么?
我就算把坐标轴画给一个小学2年级生看了,对他有啥价值?除了他“哇~长这个样子哦”之外,他还能说啥?
书友三:
定位也不容易,感觉进步了,也不知道是进到九九表,还是函数。所以容易提混搭的问题。
书友二:
哈哈,说的很生动
答问者二:
练内家拳,功夫走在理论的前面,越练越豁达。理论走在功夫的前面,那就把人愁死了。天天琢磨,这个功夫我怎么没有?那个技法怎么还没出来?那点心神精力全被“求不得”给耗光了。
书友二:
就像九年义务教育一样,有了足够的基础,才能上高中。若是没有高中三年的努力,自然是无法适应大学的课程的。
书友三:
理论永远也走不到功夫前面,这就像最早看刘老师的专栏:天书。只知道他讲的有道理,但不会生成理论烙印。一旦有个突破点,觉得刘老师这是理论了,才能回过头来参照着反复看。
答问者一:
真有理论走在功夫前的,这现象其实不少见。真有这么一批人。
答问者一:
是,我似乎就是。
知道目标,才能聚焦。
答问者二:
看的东西太多了,想的就多,空耗神。
书友一:
也对,可是天生喜欢思考。
答问者一:
不同人追求不同,同样在这里打个拳架子。但是这一群人,假设有20人,天天一起练拳。
但是这20人的目的不同。
有的是真练,有的是贪图大家聚在一起活动,有的喜欢听各种武林八卦。有的喜欢听各种神奇的拳理或者个人体验。
虽然活动时一起活动,图的目的不同,所以不会关注自己目的之外的东西的。
所以学拳之始,自己目的要明确,我为什么来的。
书友一:
我最近呼吸减慢了。丹田气在沉吧,老师说沉下去些了。
答问者一:
呼吸绵长是松开的表现。不是气沉。
答问者二:
思考不等于瞎琢磨啊。就像你说的换劲这个事,你都不知道内家拳里的换劲究竟指的是啥,就开始思考我换劲到什么程度了,什么时候结束。那么这种思考能解决你的问题吗?空费心神么。
书友三:
我提的问题,比如膝盖内扣,还有其他一些,确实是存在困惑的,他们当基本功练的。而且是最基本的基本功,现在证实了:这个确实是函数问题,他们拿来当九九表了,所以我放弃还是没遗憾的。
书友一:
嗯,呼吸和元气的关系?道家有减息住气之说。
还好,我没有一直想,有缘就拿出来问懂的人,他们是如何做的,仅此而已。
毕竟懂的人不多,老师的体会也有限,但也会分享。
答问者一:
养元气功夫更在心静,不在呼吸。
静功有成才行。不是调呼吸就完了。
你说的止息住气,功夫根本也在静功上,不是我呼吸绵长了就对了。
答问者二:
其实思考琢磨内家拳的问题,可以有个基本判断标准。就是我能不能弄明白这个。问题的前一个问题和后一个问题。比如扣膝,那么我们就问自己。
扣膝之前我应该具备什么?扣膝之后我会得到什么?
每一个问题都这样追问,最终就能捯出一条逻辑链条来。
书友四:
呼吸绵长属于现象。
答问者一:
练拳不要老往修道上靠。不是一回事。而且道功不是那么好得的。
书友四:
现象不是方法(虽然通过调息来达到松静也可以作为一种方法,目的还是松静)
书友一:
好的,谢谢各位,挺有启发的。
话题十一:孙禄堂老先生见宋世荣祖师
书友一:
老师啊,之前看文章讲,孙禄堂见宋氏的人,说他的肚子已经硬如铁了,宋让他练软。这个是怎么回事?
答问者一:
把肚子那里当局部肌肉练了,你肚子再能打人,也不过全身多一个拳头而已,于整体无益。练内家必须从整体把握全身。
从最初的外三合,到后来的内三合。从这个角度审视自己练的对不对路。全身内外练到,协调运作,各安其位,运转高效优质,就是达到目的了。
是这个意思。
书友一:
哦哦。
答问者二:
孙禄堂先生论内外家之别
今之谈拳术者,每云有内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家,在道为内家;其实质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
近十年来,人始稍稍知武当之可贵矣。少林、武当之一隐一现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内外耶!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式有刚柔之判?不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智勇备焉。予练拳术亦数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扑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气矣。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一日,山西宋世荣前辈,以函来约,予因袱被往晋。寒暄之后,询及拳理,因问内外之判。宋先生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者即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义。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其实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即系相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与不通,于何分之?彼未知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至中部而止,仍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通。极其蔽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太刚过燥之故也。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至炎上,呼吸可以自然,不至中部而返。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自和顺,故呼吸能达下部。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其弊亦与不通等。子舆氏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后道心生。’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
余曰:“然则鄙人可谓得拳中之内劲呼!盖气已下沉,小腹亦坚硬如石矣。”宋先生曰:“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余又问何以化之?先生曰:“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中庸》极论‘中和’之功用。须知古人所言,皆有体用。拳术亦重中和,亦重仁义。若不明此理,即练至捷如飞鸟,力举千钧,不过匹夫之勇,总不离夫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作以礼,见义必为,其人虽无百斤之力,即可谓之内家。迨养气功深,贯内外,评有无,至大至刚,直养无害,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卷之放之,用广体微。昔人云:‘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阳刚。’吾人本具天地中和之气,非一太极乎。羲经云:‘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内外一理而已矣。”
予静聆之下,始知拳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又知拳之形式名称虽异,而理则一。向之以为有内外之分者,实所见之不透,认理之未明也。由是推之,言语要和平,动作要自然。试观古来名将,如关壮缪、岳武穆等,皆以识春秋大义,说礼乐而敦诗书,故千秋后使人生敬仰崇拜之心。若田开强、古冶子之辈,不过得一勇士之名而已。盖一则内外一致,表里精粗无不到;一则客气乘之,自表其所守,良可慨也。
宋先生又云:“拳术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予自审尚未能见身体力行,有负前辈之教训。今值江苏省国术馆有十八年度刊之发行,予服务馆中,亦即两载,才识浅陋,尸位贻讥,故以闻之前人者略一言之,以志吾愧。
答问者二:
是这篇文章,细看看,不是小腹软硬那么简单。
书友二:
你真明白了吗?
书友一:
好的。
书友二:
知道如何"软"丹田了吗?
书友一:
师兄要是明白,可以讲讲,说实话,现实中我没见过腹部硬如石的人。
书友二:
谈谈你的体会!
书友一:
没有体悟。
书友二:
见过硬气功表演吗?腹断木棍,铁肚功,腹抗拳击,膝撞!硬如石,只是个比喻!
书友一:
只是比喻啊。
书友二:
腹部能抗击,就是硬如石,坚如钢!
书友一:
能做到这步也不容易啊。
书友二:
简单,老实站桩,打好五行拳即可。
书友三:
腹部抗击打相对比较容易出吧。
书友二:
关键要专业指导。
书友三:
我个人体会,正常站桩练拳得法的话,膈肌下沉腹内压稳定,内膜得到强化,一般不需要专门进行硬气功的训练也能自然具备一定的抗击打能力。
书友二:
这是后话,先按书中要求站桩,打好基础。
书友三:
有需要的话配合呼吸法和一些抗击打训练可以专门强化。如果为了专门表演抗打的话还有一些小技巧。
书友一:
我其实挺奇怪的,孙老先生练了几十年,就练个腹部硬如石头。
这还是专业的。
书友三:
不是光腹部硬,而且这里是为了纠正误区所以才这样写吧。
书友二:
硬如石,坚如钢是有层次的,各位也钻牛角尖。 别硬。多看书,反复体认!
书友一:
我指的是,孙老练了几十年后,遇到宋才开始转,他本身下的功夫这么多,才做到这个程度,难不成,他一开始的路子就不对?
答问者二:
你看句子不看上下文吗?重点是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啊。而且是行止坐卧,无时不然。
书友一:
是啊,已经很牛了啊。
书友三:
这个问题我记得群主以前在专栏讨论过。
答问者二:
这个仆人不是说放一般人,是有资格跟他交手的武林同道。他不管行止坐卧,说给发出去就发出去了。
书友一:
老师,会不会咱们这个往下站,也是先到孙老的程度,然后再转?
书友三:
孙老和宋老交流的不是具体的方法问题,是拳术的内在逻辑和思想认识的提高。
答问者二:
那个是武艺的巅峰,求不求看你自己。
咱们是走道艺的路子,关键是修炼升华自己。要不要把练出来的东西转化为技击能力,还是看你自己。
书友一:
哦哦
书友四:
你能找到再说。
答问者二:
就跟发展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似的。一个先强军,一个先富国。你自己斟酌。
真正的强军,肯定是以富国为基础。但是有战事了,肯定是优先发展军力,但是容易穷兵黩武。
书友二:
如写正楷,先画好自己的道。
先打好基础。
答问者二:
别拿咱们现在的这点武学见识衡量前辈。比如说基本功,咱们理解可能就是下下腰,抻抻筋。孙氏是两千个蹲起,两千个仰卧起坐,两千个俯卧撑,五百个原地崩,然后再说练拳的事。
书友四:
你听谁说的?
书友五:
张烈老爷子最原来的标准。
答问者一:
我就是觉得他老人家挺牛的,所以觉得他见宋老的时候,应该已经非常非常厉害了
答问者二:
张烈老师教的,我们这么练的。
书友五:
后来为了照顾后来者,标准降为五百。
答问者二:
他确实是挺厉害的啊,宋祖点拨的是境界,不是技击的具体方法啊。
还是那句话,技击水平高不代表内修层次高啊。
你以为呢?
书友五:
再后来降为三百。
书友一:
一口气做啊?
书友二:
意境。积少成多。关键一个字"练″。
书友一:
嗯。
话题十二:关于站桩时的要领把握
书友一:
今天站桩加码,延长时间。筋骨紧绷感越来越明显了。练到最后5分钟,大腿抖而不酸。看来得有适当的强度,强筋健骨才效果才明显。弄个小架几式走走,圆活轻松得多了。
书友二:
我才站2~3分钟就脚酸。
书友三:
加油。
书友二:
那些要点一站就经常顾此失彼。
答问者一:
哪有那么多要点。
建房子目前还做不到3D打印吧?不都是先打框架,再建屋子,然后才内部装修么?
要点也是如此。
你先打地基,然后建柱子和大梁,然后才是别的。
没让你直接打印一个房子出来——那确实高科技。
地基和建柱子房梁没那么多要点要求。
书友四:
这个比喻的好,还需要时效。
书友二:
谢谢老师提点。

作者刘杨老师每天会在书友群里对武友们提出的具体的训练问题做出回应和指导,并摘选部分,与大家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