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棠溪记忆》初稿有感——林毓秀
读《棠溪记忆》初稿有感
作者:林毓秀
虽然是连续几天39度的高温,但是我还是一口气认真读完约20万字的《棠溪记忆》一书的初稿,最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棠溪,充其量只不过是福安西北部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行政村,连乡镇的所在地都不是,却编写了一部令读者爱不释手的鸿篇巨制,集历史和文学于一体,浓浓的乡土气息和艺术美感渗渍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沁入读者的心脾。你可以把它当作一部村史钩沉考证,也可以将它视为一本精美的散文把玩品味。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棠溪人,这在福安绝对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
去过棠溪的人,一谈到棠溪,一定会谈到武陵溪,这不仅是因为武陵溪是棠溪人的母亲河,更因为她会令所有的读书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我无法考究棠溪村前的溪水命名为武陵的依据,也不知道这个名称起始于何时,更无法臆测是有意模仿陶渊明还是只是一种纯粹的巧合,但无论如何,武陵溪提高了棠溪的知名度,武陵溪为《棠溪记忆》一书平添了如诗如画的朦胧美!也许这只是我的自以为是,但我确确实实如是想!
在许多诗人的笔下,南方乡村的美就是那种隐约在朦胧烟雨中的小桥流水,我很怀疑这是古代北方诗人一厢情愿的想象。意境虽美,但太纤削,格局太小,毕竟是小家碧玉!南方多数的乡村是有山有水有古树,棠溪无疑就是这样的一座充满活力和故事的乡村。清澈的武陵溪,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为亦渔亦耕的乡村生活增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元素,潺潺的流水声融进了古今茫茫的岁月;廊桥和古码头仿佛在向行人诉说着人世的悲欢离合,使人们不由想起千古骊歌的凄婉和易水送别的悲壮;九棵象征着棠溪九姓的老榕树,长长的榕须像白胡子的老爷爷在喋喋不休地向下一代叙述棠溪先祖携手创业的传奇……棠溪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环境,使她成了寄托游子乡愁的最好载体。
因此,在《棠溪记忆》一书中的乡愁是如此的深刻而具体,儿时的记忆是如此地生动而刻骨铭心。故乡的武陵溪,是作者儿童时代夏天最大的乐园,也是最容易惹是生非的场所,快乐和鞭子同在,谁没有几次光屁股被父母鞭打的记忆?但是,那洁白的沙滩和光滑的鹅卵石在记忆中也是同样的深刻啊!尤其是古街古巷中的清一色用鹅卵石铺成的石路,是棠溪的独特的风景,总会令人联想到成长路上烙刻在家乡的每一个脚印。那一艘艘尖而长的橄榄型的“溪遛船”,是老一辈村民搏风搏雨生活的见证,也是他们的“诗和远方”的寄托;站在武陵溪畔,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拉船逆流而上的号子声。苍翠的老榕树一直亭亭玉立在河畔,摇曳生姿,见证了主人公由天真的儿童演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但老榕树还是一样的淡定从容,闲看云卷云舒。这样的场景在《棠溪记忆》一书中比比皆是,而且历历在目,深沉的岁月沧桑感扑面而来,而乡愁也浓重得像严冬的厚冰,无法溶化。乡村的生活本来是平凡和枯燥的,但武陵溪和遮天蔽日的老榕树却使儿时的记忆变得多姿多彩,越久弥新。
古人喜爱将地灵人杰相提并论,以为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我以为是真理。人的才识和性格的形成无法离开社会的大背景,也同样无法离开具体的生活环境。棠溪改革开放以前人口约四千,现有可查的姓氏33个,这在福安的过去,绝对是一个大村庄的存在;在宗族文化还很浓厚的过去,33个姓氏在不同时期分别迁入棠溪,和谐生存,说明棠溪是一块开放的土地,也是藏龙卧虎的宝地,许多外来者都是带着祖传的技艺融入这个大家族。美丽的武陵溪从古到今在棠溪村边缓缓流淌;在古代,她限制了棠溪人的出行,但古朴的码头却为棠溪人开辟了长远的水上航行之路,许多外来文化凭借武陵之水也漂流到棠溪落地生根。共和国开国将军黄烽少年时的驻足暂栖,无疑为棠溪的历史增添了厚重!
阅读《棠溪记忆》,一个袖珍型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画面就活灵灵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四千的人口,通商的码头,使棠溪有了介于乡村与小镇之间的繁华。各种商铺林立街道,大到打银、打铁店,小到各类饮食店,应有尽有,甚至还拥有自己的闽剧团和电影放映队,基本上做到满足物质和文化需求无须走出村外,俨然一个独立的世界。村里不乏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甚至出现了数量可观的在福安堪称一流的茶师,以致坦洋的茶商大腕为便利棠溪茶师的出归而慷慨解囊建造了棠溪登烛桥,这样传奇的故事也只能发生在棠溪。特殊的地域,特殊的人群为《棠溪记忆》的作者提供了丰赡的素材,使他们在写作时左右逢源,信手拈来,皆可连缀成篇,妙笔生花。不仅丰富了《棠溪记忆》的内容,更是增添了读者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从而增强读者对棠溪的印象。这是棠溪之幸!也是《棠溪记忆》作者之幸!
凭借一个村庄之力,出版了一部有许多可圈可点的村史性质的大著作,这绝不是简单的创举。在当今社会,财力虽不是决定因素,但最起码说明棠溪是人才济济的地方,棠溪村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不容置疑。姑且不论内容和文笔,仅凭福安第一部自编村史的地位,就有着传世的价值。但我以为意义远不止于此,在这个时候出版这本书,有着很好的示范的作用。
乡愁是中国人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情结,与爱情一样,是中国文学中的永恒主题。但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嬗变,乡愁也逐渐变味和渐行渐远。在传统的诗歌里,乡愁是母亲头上的白发和手中线;是深深的庭院和光滑的井栏;是比亲人更亲的左邻右舍;是不朽的思念和满眼的田园风光。但是,现在一切都在不断打破和组合,大部分人涌向陌生的城市,背井离乡,行踪无定;蓦然回首,但见暮云四起,却不知故乡何处?田园早已荒芜,而且逐渐被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所吞噬;传统意义上的邻居已变成形同陌路的同楼陌生人。乡关何是?乡音难闻!乡愁一旦失去了具体的意象和指向,就只能剩下模模糊糊的一片,最后定格为一间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空中楼阁。不是危言耸听,再过一两代,就再找不到千古以来一直弥漫在中国文人心上的温馨的乡愁了,乡愁最后只可能作为一个毫无意义的词汇保留在词典中让后人感旧悼叹!
《棠溪记忆》一书为我们树起了榜样,也敲起了警钟。挽住乡愁已成为当今的我们的重要任务。否则,再过几十年,要想出版一部村史,有可能比出版一部《红楼梦》更难!我以为,《棠溪记忆》虽未最后付梓,但仅凭其彰显的深远的意义,就应该值得大力肯定!值得我们高声赞扬!
全景福安——潭头棠溪村
福安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