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教育,不能先污染、后治理

01
早晨听广播的时候,听到了“先污染,后治理”这个词,顿时便觉得触动了心弦。
我一直坚持,在教育上,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教育上所谓的“先污染,后治理”是指一个班级,在一个不称职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手里教了一个学期后或一年后,发现成绩惨不忍睹了,于是不得不走马换将。
这就叫“先污染,后治理”。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基础年级,比如高一或初一、小学一年级时。
原因往往也很简单,因为一般来讲,基础年级,多由新老师任教,因为经验的欠缺,往往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02

几年前,我曾经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师资力量稍微充裕一点的学校,尽量不让新入职的老师担任班主任,而是跟岗实习一年,可以任副班主任,经过一年的锻炼后,再正式担任班主任。

然而很多学校因为师资短缺,很难实行这种办法,所以依然会出现这种新老师带的班级成绩极差的情况出现。

这种因为经验欠缺导致的成绩差,还比较好办,如果年轻教师肯学,由老教师带一带,还是可以迎头赶上的。

现在最可怕的是出现了一种骨子里就不适合当老师的人,进入了教师队伍。

我觉得这是一个恐怖故事。

这种情况,只能说是一种灾难。

因为这种先天的缺陷,几乎是致命的,后天无法改变的。

所以我曾经呼吁,在今后的教师招录过程中,要加入性格测试心理测试等方面的内容,对于那些不适合进入这一行业的人,要有门槛,否则,无异于引狼入室。

尽管这种情况很极端。

但是依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坏人不用多,一个就够了。

03

撇开极端的例子不谈。

对于刚入职的年轻教师,我觉得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学校去做。

一所负责的学校,应该本着对学校和学生的未来负责的太多,去对待青年教师。

因为他们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更因为他们是这所学校未来的希望。

要像对学生负责一样对青年教师负责,因为刚入职的他们,可塑性非常强。

我一直认为,青年教师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一入职的时候遇到一位好领导,再遇到一位好师父。

一位好领导,能对年轻人严格要求,会让他们养成很多受益一生的好习惯,一位好师父,会让年轻人少走太多的弯路。

教育口有句话,大体意思是,年轻人如果三五年成不了器,基本上也就毁了。

我觉得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也不算太过,因为这确实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对于青年人来说,入门后的前几步,一定要走好,切莫成了污染源。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