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我们如何去生活》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生苦短,世事茫茫。 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现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意思是说,即使是小的道路,也有可以看的风景,如果走的太远,恐怕就要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了,所以君子不做这样的事情。
人生在世,从参加工作算起到退休,不过三四十年的光景,如果什么工作都要蜻蜓点水般尝试一下,只怕到头来落得一事无成。人要有所作为,有所收获,首先就应该有所不为,有所放弃。正所谓“舍得”二字,有舍才有得。
一个人要知道哪些事情应当为,哪些事情不可为,前提是正确的认识自己。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特别爱用这句话来教育他的学生。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见,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可贵的。那么新的问题就来了:我们怎样才能认识自己?这要从苏格拉底的另外一句格言来回答:“未经审察的人生不值得过。”所以说,苏格拉底认为,要认识你自己,首先就要经常对自己进行审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审察自己确实是个功夫活,经常审察自己的内心,你才能知道自己是谁。
审察完自己之后,要通过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才能定义我们自己。就像我们要定义一件物品,就要定义它是位置、颜色、形状等属性。作为人,我们有着太多的角色与属性,所以审察自己是个多角度全方位的过程。作为人,我们是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着的,所以审察自己又是个长期的过程。一个人能够正确的认识了自己,清楚地了解了自己的能力,明白自己更适合做什么,无疑可以减少很多走弯路的时间。
写到这里,想起了在讲课的时候给学生讲过一句有些绕嘴的话:“未生我前,谁是我?既生我后,我是谁?”其实这就是一个如何认识自我的哲学问题。
一个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剩下的就应该是一个词:专注。
从前有位手艺非凡的面包师。他做的面包是整个小镇最好吃的了,十里八乡的人都慕名而来。但没有人知道面包师的秘方。一个聪明能干的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帮忙打下手的同时也见识了面包师制作的全过程,却并未见特别之处,但这个面包师做的面包,口味确实与众不同。
年轻人心生疑惑便问:“是什么让您的面包与众不同呢?”
面包师反问:“世间美食众多,我却单只做面包这一种,知道为什么吗?”
年轻人:“因为您擅长做面包。”
面包师笑言:“没错,但人并不是天生就擅长什么。专注才会擅长,擅长了就会更专注。专注是品味领悟你所熟悉事物的每一环节,每寸气息,将这所有发挥到极致。制作面包虽方法相同,但揉面力道和加水量,烘烤火候这些不起眼的差别让我获得了优势。”
原来秘方并不在表面,而在于用心感受和专注,将擅长的事做到极致。年轻人勤学苦练,终于也成了小有名气的面包师。
专注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将普通的事做到不凡,将擅长的事发挥到极致,这就是成功者优于普通人的地方。忙忙碌碌却一无所获的人,往往低估了做成一件事所需的时间。避免杂念的干扰,专注地做一件事,获得的享受与充实,提高与进步,是无可替代的。
有了专注的精神其实还不够,还需要有一样东西来助力,那就是获得感,这是一个新名词,用老话说,不妨叫做幸福感。我一直认为,幸福与成功,是两个概念。因为是否幸福,只有自己可以评价,而是否成功,却往往由他人来评判。换言之,一个在他人眼中成功的人,未必就是幸福的;一个自己觉得幸福的人,在他人看来,也未必就是成功的。
当我们自己觉得幸福,觉得有了获得感,我们才有继续下去的动力。这种源自内心的动力,才是持久的、有效的。
人生数十载,都希望活得富丽而精彩。在追梦途中,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有所放弃,能够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看清努力的方向,专心投入一件事,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是最幸福的奋斗方式。物质的丰收会悄然而至,精神上的充实与自我实现,会让我们真正强大,笑看世间繁华。
放学了,收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