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胜文则野028 可爱鬼面 20200325林海微澜
明曹昭《格古要论》(明初期洪武二十一年成书(公元1388年)。后来由王佐在明中前期的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增补为十三卷,题为《新增格古要论》):
花梨出南番广东,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而淡者低。2005年海南黄花梨一飞冲天,鬼脸从此扬名天下。有不少专家名嘴推波助澜把可爱鬼面归功到撰写《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的德国人古斯塔夫艾克名下,结果引出后来的一场传媒口水战。喜欢的人觉得鬼脸好看,不喜欢的人认为德国洋鬼子才爱鬼。时过境迁,如今回看十来年前黄花梨概念爆发时的鬼脸制作,实在也过分了一点,代表作是皇宫椅的座面,刻意把满布鬼脸纹的枝条料排列横拼,十几二十拼的也不奇怪。那是黄花梨尘土飞扬的年代。如今尘埃落定了,密密麻麻的鬼脸纹横拼好不好看另说,这样的积攒鬼脸所用的材料,越黄占了多半(重复:多半,不是说没有海黄),而且是树枝料,不是树干大料。越黄冒充海黄,从前在行内是公开的秘密,潜规则无处不在。第一件带鬼脸纹的黄花梨,是这个盖罐,2005年夏秋时节请进家门。
这是福建早年的出品,当时实心制作还不像后来那么被追捧,所以这个盖罐不仅把料芯整体旋空再补底,盖罐罐身还浮雕了半边,典型的费料费工,吃力不讨好。老派的浮雕清刀,那时候的刀工,没有后来的机雕琢磨,手感观感完全不同。所以价钱不低,当年初涉黄花梨江湖,一问三不知的俺壮着胆子捧了回家,认定的就是这几只鬼脸。那时候的黄花梨材质真好,杠杠的质感坚实。就像最早的花梨记载: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唐中叶开元二十九年成书(公元741年)):
花榈(一说榈木)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皇宫椅座面多拼的鬼脸枝条料,大概当不起“性坚好”,材质多少嫩了点。好看的鬼脸,或者说顶尖的鬼脸,俺觉得是这个样子的:
所以一直不舍得把这只鬼脸海黄笔筒的全图放上网络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