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灭亡时,宋词的四重绝唱之一:烈士悲歌

公元1279年,在南迁一百五十二年后,苟且偏安的南宋王朝,终于彻底被蒙元所灭。山河沦陷,国破家亡。但是,元军的铁蹄可以践踏河山,可以覆亡宗室,可以屠戮百姓,但却封不住词人们的歌喉。在缓缓落下的历史大幕下,有着不同流派、不同阶层、不同经历的词人们,用不同的内容和身份,以一种和鸣的方式,喊出了三百年宋词最后的绝唱。

而在这四重绝唱当中,以文天祥为代表的烈士词人,则用他们的血泪和生命凝结出了一首首声情悲壮,如天外风吼的悲歌。

宋恭帝德佑二年,尽管各路义军和爱国人士苦苦支撑数年,但仍无法挽救即将崩塌的南宋王朝,这年二月,在连破孙虎臣、夏贵两道防线后,元军兵指临安。此时的朝廷之中人心惶惶,以无能宰相陈宜中为首的朝臣纷纷抛弃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举家出逃。在这样危难的局势中,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营。在元营当中,他气概高昂,与元相伯颜据理力争,后被元军扣留。

随后,宋廷投降,恭帝及其他宋朝宗室悉数被俘往大都。在这期间,曾和宋朝宗室一同被掳往大都的宋朝女官王清惠,在北上途中,她感伤家国破灭,心中忧虑,便在驿馆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满江红》: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很快,这首《满江红》便传遍了中原,无数人为之垂泪哀思,伤痛感怀。而此时的文天祥,却趁机逃离了元营,在读到这首词后,文天祥却认为“问嫦娥,于我肯从容,问圆缺。”的原词结尾,充满了渴望出世的悲观气息。或许是迫于元人的压力,她无法直抒胸臆,也或许对未来的担忧,已经超过了家国破亡的忧惧。于是,文天祥以王清惠的口气和原韵,重作了一首《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那出塞的昭君,除了漫天的黄沙,眼中没有其他的风光。那生长于仙宫的姚黄,被连根掘出;天上的王母也听罢了瑶池的欢宴,被拆走的金铜仙人泪满金盘;流亡的唐玄宗在辗转途中听到那首《雨霖铃》,顿觉格外凄凉。当社稷倾覆之时,皇帝、宗室、后妃,就像这一系列历史典故的人物一样,踽踽向北,凄凄惨惨。

云散香歇,这种亡国之恨让有血性的男子都恨不得嚼碎牙齿,呲裂血面。但纵然改朝换代的时代大势不可阻挡,我也会坚守自己的节操。

跟王清惠细腻描写宫廷生活的幸福,来反衬亡国被掳的痛苦相比,文天祥用更加浓墨重彩的笔锋来概括时代的悲剧,王词表达了一个亡国弱女的悲惨命运和期望,惹人同情。但文天祥则表现了作为一个英雄人物,在时代的大潮前,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永不放弃的顽强斗志,让人激昂奋发。

随后两年,文天祥先后辗转于两淮、江西、福建之间,像那个悲舞干戚的刑天一样,向滚滚而来的历史和命运,做着最后的斗争。

在转战的数年中,他数度遭遇背叛,也数度遭遇天灾人祸所招致的失败,却从没有放弃恢复的信念。但在人人都苟全投降的大背景下,他的队伍越打越少,可活动的范围越打越小。终于在1278年,文天祥在潮阳被叛徒出卖,兵败被俘。

第二年8月,文天祥等人在被押往大都,途径建康之时,与他一同被俘的邓剡因病不能行,只能留居建康。

彼时生死与共,此时患难相依,论心恨晚。两人均知道,这一别,将成永远。在文天祥即将启程之际,邓剡作《酹江月·驿中言别》,为文天祥践行。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不放扁舟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起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准应是孤月。

在这大江东去的水天空阔中,邓剡想起了三国时借东风大破曹军,成就威名的周瑜,他恨这天意,不肯帮助文天祥,不肯帮助这个已经拼劲全力的人。杜鹃悲啼,金陵残破,宗室覆亡。这种种景象,怎能让人不充满恨意?可是,在这样的时代中,唯一能担当救国大任的文天祥,却又不幸被俘。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

哪里能料到,我投海殉国未死,在万里漂泊之中,有幸和你同舟北行。今日一别,我当在这里遥遥地看着局势的变化,相信你终能像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吓走司马懿的诸葛亮一样,以一身凌然正气,压倒敌人。而你走后,留给我的,只有无限的怀念和孤寂。

文、邓之别的悲歌,让人彷佛想起了千百年之前的易水之畔,此时此地此景,让人不得不想起荆轲赴秦的悲壮。邓剡痛感英雄的失败,深悲国家的覆亡,又追忆起两人患难与共的情谊,最终有了这首由血泪凝结而成的悲壮之歌。

这首《酹江月·驿中言别》,犹如高渐离的击筑悲歌,引来荆轲和而高歌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随后,文天祥作《酹江月·乾坤能大》和之: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睡,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蛟龙纵然暂时会屈居池中,但终将飞腾于这广阔天地。我们虽然身陷囹圄,但绝不会向元人屈服。这凋敝的秋风秋雨,让人心烦意乱,因为如曹操一般横槊题诗的英雄气概,如王桀登楼作赋的文采风流,都成了过往。但尽管如此,我相信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就像这眼前的滚滚长江一样,后浪催着前浪不断奋起,完成复国大业。

我们虽然身世窘塞,如秋风中凋零的落叶一样在这秦淮河畔,但内心的操守却无比坚定,至死不渝。当故友思念我的时候,就听听夜晚当中,那杜鹃的悲啼,那便是我魂兮归来了。

生为家国奋斗,死而魂归故国,文天祥的一片赤诚和满腔热血,都字字凝聚在了他的词中。犹如后世的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评论:“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正之变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他那声情悲壮的高歌,如秋风急吼,不仅表达出了个人的顽强斗志和坚定信心,更表现出了整个民族的风骨和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

公元1282年,文天祥在元大都英勇就义,时年四十七岁,临终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