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体中加点佐料,90后就这样入国展了......

“从作品取法中,有取法晋人风格的小楷,墓志中楷,隋人风格的中楷、唐人欧褚颜柳的中楷,写经小楷,宋元明人苏黄赵的中楷、文征明小楷,也有清人大楷”,作为楷书初评的资深评委来说,这是切身体会。但整体的楷书格局不可能在一个展览中出现多大的变化。

与第六届兰亭奖同一年征稿的第二届楷书展。共收到稿件18123件,最终入展作品197件,几乎百里挑一。

这个入展比例比国展还难。庞大的楷书创作队伍里的作者数量远远还不止这些,还有很多专注其他书体创作的作者,在楷书的创作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这里面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吸取,它其实是书法创作的一座巨大的宝藏。

第十二届国展楷书评审可谓是对当代楷书创作的一次整体检阅。这次展览中的楷书作品取法相当丰富,我们几乎可以看到自楷书成熟以来所有名家的楷书经典,都有作者效法。

我们从第二届楷书展作品集中也会发现,人们对取法新奇的兴趣远远大于对楷书内质的兴趣。作品有写经、写碑,写帖;取法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赵佶、赵孟頫、董其昌、翁同龢、赵之谦,于右任,康有为等都有。

楷书取法边界与第一届楷书展相比,有所扩张;而评委为了照顾到各种取法的积极性。最终令作者陷入在取法新奇上角斗的误区。

这其中的矛盾让人纠结,如果不拓展取法,楷书的程式将变得陈旧;过于关注取法方向,第二届楷书展又明显在技法上和美学上存在着某种粗糙。

通过对当前楷书这两种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应该有一种警醒,一方面,我们应该谦卑地察来自楷书创作第一现场的各种取法;另一方面,我们要去芜存菁,要有眼光与能力,把优秀的当代楷书作品与作者发掘出来。评审还要保持一种警惕,特别是全国展这种有广泛影响力的选拔,评应怀着对书法的真诚,还要练就一双好眼睛。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中逢春伟、娄东,与六届兰亭奖和二届楷书展都入展。程志宏十二届国展与“现状与理想”的展览中,同时入展,从这些重叠入展的作者中,我们看到一直入展的作者少之又少,在一批展览中就会有一批新生的作者出现,楷书新生力量,更多是在楷书的专项展中出现。

这次楷书组年轻的作品也大量出现,就江苏而言,李啸说:“江苏也有多位80、90后书家入展,可喜可贺”。

江苏1998年出生的张磊然这次也入展。应该说80后、90后逐渐成为参展的主体力量。这与第六届兰亭奖一样,个别非常年轻的作者也在这个实力非凡的展览选中入展了。

张磊然在入展感言中说:“我的整张八尺大楷中堂,经过几轮的严格评审最终入展,我近期创作取法于初唐欧阳通楷书,欧阳通书法结字险峻,锋芒毕露,严肃规整的楷法之中,又有古隶活泼之意”。

第六届兰亭奖的王子璐,出生于1992年,是最年轻的兰亭奖作者,他小楷、行书、草书的书写感觉都不错。他的小楷体势圆融,笔意短促,有意强化起落雕琢用笔。

1982年的罗华华,他的小楷手卷《大学心得》的书写,感觉非常好,干净、简洁、精致、体势自然挺拔,这种内在的小楷写意,源于过人的精细控笔能力,所以作品节奏感强,显得轻松,自然而从容,1989年出生的欧亮,将魏碑与颜楷融入的相当生动,不仅体势外拓宽博,用笔时而有碑的方刚,时而又有颜楷特有的提按,时而带有魏碑的刀意,时而又有细笔的连带。

而这些元素都能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足见这位青年书法作者的才情,以及他对书法的悟性,他虽然是年轻的作者。

但书法视野相对开阔,而且扎根碑派,能领略其精神。此处融合的如此自然,可见他在探索中有鲜活的感受力,但细看还是会给人有点集字的感觉。

其形式感也不错,用洒金的粉笺书写,尺幅不大,四尺对开略宽一点,简洁的条幅,中间空了几行,形成条屏的感觉,落款笔调做了微变,这些都可见年轻一代作者的审美修养。

十二届国展的楷书与第六届兰亭奖的楷书创作最大的亮点是新一代楷书作者开始崭露头角。

七十年代出生的书法家现在成为中坚力量,起着沟通六十年代出生的书法家与八十年代出生的书法家的桥梁作用,新生代的楷书创作有很强的融合能力,伍剑将楷体隶意融合、李明将碑体帖笔融合,欧亮将不同楷式元素融合,并且他们相当注重书写的感觉。

融合需要更为开放的楷书视野,必须将融合的楷书语言做相应的辨析与深入的体认。才能将不同元素有机结合,形成有生命的创作。融合创作思路摆脱了过去单一、机械的取法模仿。

成功的融合,就是一种合理地表达。只是楷书的融合,未必是元素的相加、拼接,它经常以独特、典型的语言作为提炼的元素,以呈现出楷书复杂与丰富的内质。

几乎历代大家都有关于融合与提炼的艺术思考,这种融合具有某种审美素养与时代精神的标识,能扩大我们对书法和自我的理解。

当然,新生代楷书作者的融合还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更多是处于风格元素的组装与尝试,仅个别书法家找到了比较合适的表现形式。

深度的融合必须经过“咀嚼与消化”,成为精神内部的营养,这种营养可以突显时代与个性精神的异见,这种细微的差别就是这种楷书内部的一次次崭新发现,并在不断的迁移之后形成大的时代特色。

隋代墓志就是融合了“南韵北骨”的审美格调,初唐楷书带有隋代楷书的风骨,褚遂良又在隋代风骨之外,将《兰亭序》的用笔演化到楷书中,所以很多人认为褚遂良的楷书比较富有抒情性,实际上就是因为他细致且变化丰富的用笔方式;

中唐以后,颜真卿另辟溪径,在唐人写经与民间楷书里提炼并融合,形成了新的楷书范式;李邕又别具一格,以二王的笔法,将楷书略带行意,笔力舒展遒劲,仅仅唐楷就在不断的融合中渐生变化,构成了跨越三百多年的唐楷风景。

如果当代楷书创作只关注业已成名的少数名家,很显然将抽空当代楷书的基本发展状况,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新生力量以及新的楷书创作导向都是空中楼阁。

所以对待当代楷书创作要大量关注国展的基层作者,而不仅仅将目光集中在名家身上。

普通楷书作者的创作并不成熟,不过是在学习楷书技法而已,也许并不会在书坛留下痕迹,但正因为这些参展作者构建起了当代楷书创作的基本现状。

在同一个展览平台上,我们就必须以一种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作者,并对他们的创作给予真诚的凝视。

来源:临帖吧,鸣谢原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