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轨迹#里的中国普通青年
#轨迹#是这个最冷冬天的高频词。
一份份流调行程轨迹勾勒出一个个普通人、普通城市、普通生活。我们警惕公众对于个人隐私的过度侵犯,我们反对把轨迹作为谈资对他人评头论足。但是我们可以也应该看到#轨迹#的价值,它留下的不仅是个体奋斗的痕迹,也是这个时代的样本。
#轨迹#不必拘于流调。
我们征集了五位志愿者。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贡献了自己48小时的#轨迹#,这48小时涵盖了周五和不用上班的周六,某种程度上是他们最理想的日常行程,因为不是每个周六,都是休息日。有时甚至是周五的又一次复制。
这些轨迹图里面,或许也有你我的影子。
CASE 01
北 京
∴
自由职业宝妈赵大晴
年龄 | 26 职业 | 自媒体博主
自由职业,无周末
▼
作为新手妈妈,大晴的时间表比较有弹性。她表示,很多时候周六的时间就是周五的延续。
但也可能会选择全家出行。带小孩和狗去人少的郊外,比如玉渡山、雁溪湖,或者直接把车开上高速,找个人少的野树林逛逛。“也可能开一个小时的车到新侨三宝乐,只为了买一个奶酪。因为真的很好吃。”
她的生活围绕望京区域走动,有外出拍摄时也会到三里屯、朝阳公园、奥森、什刹海、国贸、朝阳公园等。“北京取景好的地方其实不多,我一般都会选择标志性建筑或人流相对少的地方。”
最近,她开始想要上班,目前正在面试品牌营销类的工作。因为有经济支撑,她找工作会更从容一些:“因为要腾出照顾小孩的时间,面试时提出要加班的单位我都已经拒绝了。”
CASE 02
上 海
∴
行程辐射大半中国的编辑木南
年龄 | 32 职业 | 出版社编辑
双休
▼
木南上班时频繁开会和对稿,偶尔会觉得生活乏味。他会将很多“步行”灌注进休息时间。2020年,他买了周末随心飞。为了赶周末飞机,最早试过早上四点半起床,从冠生园路到虹桥机场,大概半小时就到了。
他曾自我调侃:“万一我的活动轨迹被公布,那可能辐射全国(西藏、云南、北京、内蒙古、广东、天津、山西、重庆、包邮区……)”
没有飞行计划,可能就钻进上海的某条巷子。他的豆瓣日记里记录的上海散步轨迹里,有法华镇交叉路口的一些模型,邬达克纪念馆附近的咖啡店等。“散步的时候,才感觉生活比较‘上海’。”
新的一年,他希望自己能注意身体,多参与公益活动,打卡更更多的古建筑。
CASE 03
广 州
∴
996的游戏运营张多多
年龄 | 22 职业 | 互联网运营
周六单休
▼
22岁的游戏运营张多多感觉生活被惯性推着走。
他的生活大部分时间被工作占据,但游戏公司的工作氛围——没有办公室政治,同事兴趣相仿,让他感到舒服。
时间久了,张多多觉得自己做的游戏就像一个“打工模拟器”,玩家每天需要完成很多相同的任务,才有更多的资源。他感到无聊,没办法理解自己的玩家。有时候晚上加班结束后,他走出园区,看着那一带的游戏公司,“我就想他们难道就愿意做垃圾游戏吗?”
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表,他看着就觉得累,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有什么意义。他想要脱离这张表,获得更自由的人生。
他最近在公交车上也不再刷《我爱我家》,而是在看肖锋的《阶层跃迁 认知升级的20种思想武器》。“我好奇在当今环境下,一个普通青年还有没有上升的可能性。真的只是我们不够努力吗?”
CASE 04
深 圳
∴
沉迷搞钱的跑车男孩十三
年龄 | 29 职业 | 摄影师
自由职业,无周末
▼
2017年11月之前,十三还是一个在杭州做电商设计的白领。由于公司搬迁,他辞去了工作,来到深圳,开始做自由职业者。和千万个来深圳的人一样,他致力于“搞钱”。
客户多了,工作时间表会重复两个多月,没有周末。行程表里的周六,可能一个月才会有一次。这是他难得有一天完整的休息时间。
在这座没有特产、“搞钱”成为最大特色的城市里,忙到忘记吃饭、依靠外卖成了他的生活常态。金钱的流失速度严格按照分钟来算:“模特从11点半开始计时收费,现在已经过去十分钟了。”
刚过去的2020年,他的全年收入大约80w,部分来源理财收益。“刚开始时,基本上一有时间都会看看股票。拍摄途中休息,看到股票跌了,会立刻影响到当下的情绪。”到后面,他已经能淡定看待这些了。
目前他仍是单身状态,不急于恋爱。今年,他有许多目标,比如已经开始和朋友谋划开公司、存钱买房……以及开始考虑给自己买重疾险,“毕竟年纪大了。”
CASE 05
成 都
∴
享受三点一线生活的陈小迪
年龄 | 28 职业 | 博士在读、儿童牙医
周末不定期坐诊
▼
目前,陈小迪还是博士在读,医院的工作、课题与实验是他生活的重心。五年前,他成为一个有独立接诊能力的医生后,就开始将学生的时间分摊给工作。“工作的时候会比较忙,儿童牙医仍然是稀缺工种。”
因为职业特殊,他周末也经常要去坐诊。一有空闲,和朋友聚会成为了周末的首选。他的生活很简单,基本是学校-医院-家三点一线。闲暇时间,他的行程表有着川渝人的自洽。喜欢一个人去看电影,打卡成都市中心的熊猫建筑。
一开始,他不太喜欢成都这座城市,“因为觉得环境不好”。后来,有很多好朋友从成都离开,兜兜转转后又回到了这里,因为有了陪伴,也考虑到成都的职业发展氛围更好,让陈小迪在这里驻扎了一个“家”。
尽管是他人眼中的学霸,但他并没有因为学业而挤压做模型、骑车、弹吉他的时间 “压力是很大,但是我不希望让这些东西完全掌握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