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罗落泪:古罗马军团为何征服不了“福地”阿拉伯?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Heinrish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6700字 阅读需要2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我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与那些还未归服于我们帝国的部族相邻的行省——的边界扩大了……两支军队在我的命令和指挥下被带进埃塞俄比亚和被称为“福地”的阿拉伯地区,来自两个部族的大部分敌军在对垒中被击败,许多城池被攻破,我的军队深入埃塞俄比亚直达麦罗埃附近的纳巴塔城。并且攻入阿拉伯直达萨巴伊人疆域的马里布城。”
——《奥古斯都功业录》第二十六条
正如奥古斯都在其功业录中自述的那样,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公元前的最后三十年,我们会发现罗马帝国正经历着空前的领土扩张:他们在短短的三十多年内几乎把帝国疆域扩大了一倍,从阴暗湿冷的日耳曼森林到炎热干燥的北非沙漠,无数风格迥异的土地都被笼罩在军团鹰旗的光芒之下。
确实,这些在奥古斯都指导下进行的军事扩张,奠定了未来5个世纪内罗马的超级大国地位,具有十分积极的历史影响。
|身披紫袍的奥古斯都 图源于网络
不过,上述远征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当后勤组织因种种原因跟不上扩张的野心时,象征厄运的莫洛斯就会降临,奥古斯都对也门的远征即为其中的典型。
也门位于今曼德海峡以东的阿拉伯半岛南部,罗马人称之为“福地”阿拉伯(Arabia Felix)。
在希腊罗马时代,当地星罗棋布着数个小国,其中最强势最著名的是闪族萨巴伊人建立的萨巴王国。
该国很早就从贸易中获利,并以其富庶而声名远扬,《圣经》和《古兰经》都曾夸张地称赞当地黄金遍地、沃野千里;罗马著名地理学者老普林尼和斯特拉波则认为萨巴伊人是周围所有民族中的最富有者。
考古学的证据也显示,萨巴伊人把本国出产的乳香、松香、芦荟、没药、肉桂和各色宝石以及来自东方的奢侈货物输送到罗马世界,利用赚取差价获得大量金银。同时,又因当地人素有积累贵金属的习惯,也门的诸多城邦国家手头都握有巨额的金银财宝,正是这些财富吸引了罗马人的最初觊觎。
|《圣经》提到的所罗门王接待来访的萨巴伊女王 图源于网络
不仅国家繁荣富裕,也门的战略经济地位也极其重要。当时通过海路来往于埃及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两条主要的商贸通路:来自印度的商品货物首先经阿拉伯海进入红海,其中一路登陆阿拉伯半岛西海岸的琉瑟-科姆港,然后经过运输先后抵达纳巴泰王国首都佩特拉城和叙利亚或腓尼西亚的里诺科卢拉,最终分散运输至地中海世界各地;另一路则登陆埃及东海岸的米奥斯-霍尔姆斯港,接着用骆驼运送到靠近底比斯的科普图斯城,再沿尼罗河顺流而下直抵亚历山大港。
很显然,无论哪一条通路都必须经过萨巴王国控制下的“福地”阿拉伯,这使得想要掌控商路的奥古斯都迅速意识到其中的价值:入侵也门不仅可以打通并掌握泛阿拉伯地区的物流交通,还可以勘探周边民族的风土人情,有助于进一步拓展罗马人的全球视野。
此外,与伊朗高原不同,阿拉伯半岛并不存在一个足以抵挡罗马军队入侵的强大势力,当然也不可能有足够的实力来保护其财富。
因此,奥古斯都做出远征萨巴伊人的决定显然顺理成章。
|古代往返于海路两端的商船 图源于网络
受命组织并指挥此次远征的是帝国在埃及的第二任总督盖乌斯·埃利乌斯·伽卢斯,公元前26年起成为埃及总督。
虽然此君在历史上并未留下多少印记,但于当时却深受皇帝的信任,得以挑大梁成为攻打也门的领军人物。遗憾的是,从此后的远征进程来看,伽卢斯无疑属于那种志大才疏的类型,虽有志气却无应变手段。
他的种种作为一手葬送了远征的成果,而他最让人诟病之处,即在于完全忽视了其中的后勤支援。
从组织远征伊始,伽卢斯就将提供补给的重要任务交给了罗马的东方盟友、红海之滨的纳巴泰王国。
|想了解更多罗马的历史,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胡思老师主讲的《恺撒-我是传奇》音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循迹讲堂”APP
该国居民与萨巴伊人一样,不仅同属闪族阿拉伯语系,而且也都依靠贸易维持生计,这就使他们对掌握红海贸易的后者抱有天然的敌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乐于见到罗马人毁灭自己的竞争者。
因为一旦后者占领也门,那就代表他们占据了贸易路线的生产地和终端市场,作为中间商的纳巴泰人无疑将失去赖以为生的活计。是以在王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大事件上,纳巴泰人绝不可能坐视上述计划成功,更遑论为远征提供后勤补给。
|公元1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 图源于网络
然而身为罗马帝国附庸,纳巴泰国王奥波达斯三世自然清楚不能公开抵制宗主的决定,否则就有亡国之虞。因此他另辟蹊径,准备在不惊动罗马人的前提条件下暗中使坏。
奥波达斯三世首先尽可能拖延补给物资的准备工作,进而影响远征进度;同时密令王国各地方官不得私自向远征军提供物资。但他最重要的举措却体现在误导伽卢斯方面,按照事先的布置,国王向远征军派遣了一位向导希尔拉伊乌斯,并示意后者故意将伽卢斯诱入歧途。
显然,纳巴泰人此举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远征失败,从而巩固自己在商业市场中的地位。
然而可悲的是,无论是奥古斯都还是伽卢斯都对纳巴泰人的真实目的一无所知,所以从一开始,这次志在必得的远征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变数——糟糕的计划、缺乏应变能力的统帅和己方阵营内的尔虞我诈,直接体现在远征的后勤不利上,最终成为远征失败的主导。
传统观点一般认为阿拉伯远征的时间在公元前25-24年期间,但是考虑到伽卢斯拖沓的作风,这次远征的起始时间很可能提前至公元前26年年末。
帝国为此次远征抽调了驻扎在埃及的1万名军团士兵——超过当地驻军的一半力量,罗马在东方的两个附庸国纳巴泰以及犹太也分别派出1000名和500名士兵作为辅助军队,著名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在其《犹太古史记》中曾特别指出,那500个犹太士兵是希律王在自己的禁卫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勇士。
|古代犹太战士 图源于网络
毫无疑问,这些阿拉伯辅助士兵均由自己的统帅、即整支远征军的向导希尔拉伊乌斯指挥,而后者又直接听命于奥波达斯三世,由此产生了军队内部政令不一的隐患。
伽卢斯为此次远征建造了80艘由二层桨战舰、三层桨战舰和小艇组成的战船,显然埃及总督原本计划跨海进攻阿拉伯腹地,然而他立即就发现自己犯下了第一个错误:因为当地并未建立海军,试图通过海战的方式夺取胜利的作战模式根本不可行。
因此总督不得不重新建造了130艘运兵船。或许他仍然寄希望于渡海运兵于也门海岸、再通过陆战的方法迅速取胜,但是他却很快犯下了第二个也是最重大的错误:决策改变了运兵的方向。
秉承国王懿旨的希尔拉伊乌斯尽一切可能误导罗马统帅,从一开始他就极力规避渡海入侵阿拉伯腹地的可能性,他劝导伽卢斯若通过海路航行,阿拉伯半岛那充满戈壁悬崖的海岸将无法为海军提供充足的水源、食物补给和安全的停泊海域,同时又大肆宣扬经纳巴泰国土陆路远征的成功率。
正是在纳巴泰人的蛊惑下,伽卢斯把跨海远征的方向改为纳巴泰王国在红海北岸的商港琉瑟-科姆。
如前文所述,为了尽可能降低远征成功率,纳巴泰人尽一切可能来制造困难。比如在舰队从克里奥帕特里斯港到琉瑟-科姆的短期航行期间,尽管国王允诺为他们提供远征所需的各种补给,但却在所有事务上均阳奉阴违。
向导同样不提可以从陆路直接到达琉瑟-科姆,还故意引导伽卢斯通过荒无人烟并且需要绕圈的戈壁弯道,或者是没有任何港口补给的岩石海岸,希尔拉伊乌斯甚至让舰队驶入充满暗礁浅滩的危险海域,特别是那些涨潮落潮更替速度快、容易陷入困境的地方。
以至于为了渡过这一段仅数百公里的海程,整支舰队竟然耗费了十四天的时间。
不仅如此,罗马人还在途中损失了许多船只,甚至有整艘船失踪和沉没的纪录,幸存者也因极度疲劳和水土不服患上严重的坏血病和中风症状,一些士兵因此瘫痪。
伽卢斯被迫让自己的士兵在琉瑟-科姆度过了一整个夏天和冬天,以等待他们恢复身体健康。在如此长时间的休整过程中,罗马远征的消息早已四处散布至各地,远征已经完全丧失了奇袭的可能性,后来远征途中阿拉伯土著首领出逃、军队很早就作好准备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
|远征中的罗马军队 图源于网络
罗马军队在琉瑟-科姆的休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4年初才告一段落,是年春季,伽卢斯方率领军队踏上征途。良心发现的希尔拉伊乌斯建议罗马指挥官用骆驼搭载可供士兵饮用的淡水,这项建议倒无任何非议之处,但由于后来罗马人对纳巴泰向导的憎恶,后者的所有意见均被视为居心叵测之举。
罗马人最初的行军尚算顺利,他们到达了奥波达斯的属官阿勒塔斯管辖的领土,后者表面上友好地接待远征军,并且向伽卢斯赠送礼品,就是故意不向罗马人提供足够的粮草,于是伽卢斯补给不畅的麻烦很快就接二连三地出现。
据记载,纳巴泰向导故意带领他们通过一条距离长、弯路多且荒芜的无人之途,却不提有更近更好路况的要道,伽卢斯及其麾下将士耗时一个月才穿越纳巴泰王国的边界,旅途中唯一可供食用的军粮仅仅是粗制滥制的齐亚谷粒、棕榈树叶和用来代替橄榄油的黄油;然后更是用了五十天的时间才横穿整个阿拉伯中部,到达闪族沙漠居民米纳伊人的城市尼格拉纳(即现在沙特阿拉伯的奈季兰),沿途受尽补给短缺的各种折磨。
好在由于当地的米纳伊酋长萨波斯早已逃走,罗马人未经战斗就占领了这座城市,从而能让他们稍微恢复一点元气。不过,也正是从此时开始,作为入侵者的罗马人开始遭到当地武装的持续反抗。
按照斯特拉波的记载,伽卢斯六天后在今日也门的巴拉奇什附近遇到了早已整装待备的蛮族军队。
尽管经历了疾病、饥饿和内部欺骗在内的各种困境,罗马人优越的军事体系仍然被证明为行之有效,他们以损失两人的代价杀死了土著一万之众。虽然这些数据显然带有很大程度的夸张性,但米纳伊人无疑遭受倒了惨重损失。
十分明显,阿拉伯人在使用弓箭、长矛、剑盾甚至投石机的技术相比罗马人并不逊色太多,他们无法适应罗马军团的战斗模式才是惨败的主要原因。
|伽卢斯的进军路线 图源于网络
此战之后,伽卢斯更深入地向萨巴王国的方向进军,迅速地攻占了被当地人放弃的一系列城市。罗马统帅在当地留下驻军,并且为自己的军队补充食物,试图把它当作进一步南征萨巴王国的基地。
到目前为止,伽卢斯的远征虽然一度经历坎坷,但罗马军队的威势依然势如破竹:埃及总督一路行军进抵萨巴王国的首都、罗马人称之为马西亚巴的马里布城,远征军包围了这座南部阿拉伯最大的城市。
这一切表明,在幸运女神的天佑之下,似乎奥古斯都开疆拓土的志向即将成为现实——当然,历史证明也仅仅是“即将”而已。
马里布城是也门地区最雄伟富裕的著名城市,也是罗马人试图掌握的商贸要道上最关键的门户,一般认为它始建于约公元前8世纪。
马里布位于一处肥沃灌溉平原的中心,由一处在古代世界范围内堪称最伟大奇迹之一的大水坝所构筑的人工湖提供饮水。该城朝南一侧是由山脉隆起等地质活动形成的令人瞩目的也门高原;朝北一侧则是连绵起伏的巨大沙丘,东西侧则分布有萨尔瓦哈和哈里布两处平原农业区。
|闻名古代世界的马里布水坝 图源于网络
马里布城本身就是一个可怕的加固要塞城市,古代阿拉伯人很久以前就拥有熟练地利用砖石构筑城郭的技术:早在萨巴王国第三十二任国王伊本·萨姆哈里·叶诺夫(公元前 640-620年)在位期间就已经修筑了两座大门和一个带尖塔的城堡;到希腊罗马时代,马里布城完全被由巨大石灰石构筑的雄壮城墙包围。
这座城市从军事防御的角度而言堪称完美:它是一件由坚固的石灰岩和玄武岩紧密黏贴推积筑成的足有六米厚的建筑艺术品,其本已坚实的防御功能又因建有众多隐蔽的小棱堡和八座巨大的坚固大门而得到强化。
这座城墙是如此难以攻破,即使是面对鼎盛时期拥有无数攻城经历和技术的罗马军队也丝毫不惧。
|古代马里布城遗迹 图源于网络
伽卢斯尝试围攻萨巴王国的首都,正常情况下他确实能拿下这座坚城,只要罗马人的后勤补给一直到位。然而,尽管马里布平原良好的绿洲水源和萨巴伊人修建的引水设施足以供给入侵者足够的饮水,但士兵们却因长期远征途中摄入营养不足而透支了身体,根本不可能按照统帅设想的那样继续坚持下去;更有甚者,许多士兵因水土不服和疲惫不堪爆发痢疾,导致整个军营中都被传染病所笼罩。
伽卢斯无法随机应变的弱点也在此过程中暴露无遗:他完全无力处理面临的困境,只能坐视危机的蔓延。
显而易见,如果罗马人有充足的物资补给,即使主帅如此无能,他们也绝不可能因此陷入慌乱。遗憾的是,这一切都建立在后勤正常的基础上,而当时人困马乏、粮草殆尽的军团业已无力为继。
最终,志大才疏的伽卢斯不得不于围城后的第六天就草草宣布撤退,这也是罗马军队所能到达的最南端之地。
但远征军面临的后勤困境并未因此消失,由于此前驻守的阿拉伯城市早已被他们消耗掉了所剩不多的物资,因此他们不仅无法再前进一步,还不得不撤出已攻取的阿拉伯领土,物资补给的匮乏无疑在其中占据了决定因素。
更糟糕的是,尽管罗马军队已经见识过其驻地埃及的地貌风情,对沙漠行军也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围绕马里布周围沙漠环境的残酷性仍然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罗马史学家狄奥记载沙漠中的毒辣太阳和缺水状况导致了疾病的爆发, 幸存下来的大部分士兵就这样丧失了战斗力。
这绝不匹配也门——“福地”阿拉伯——应具备的众神所赐予的名声,因为那片受到印度洋季风滋润的、充满绿色生机的香料之国,就如同海市蜃楼那样永远无法到达。讽刺的是,伽卢斯事后却从俘虏的口中得知罗马人离香料之国最近只有两天的路程,这也让他们体味到功败垂成的苦涩。
|在沙漠中作战的军队 图源于网络
埃利乌斯·伽卢斯被迫带着军队踏上返程的旅途,在最终意识到纳巴泰人希尔拉伊乌斯的不可靠性之后,他重新为自己找了一个向导,选择了另一条大道返程。
然而与来时一样,这趟回程之旅同样充斥着悲剧色彩,按照狄奥的描述,罗马军队于撤军之路上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而且很可能不止一种疾病,甚至有可能传染。
疾病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头脑,导致病人更加干渴,狄奥认为除了“饮用或外敷橄榄油和酒精的混合液,否则没有其它治疗的方法”,显然这是典型的沙漠脱水症状。
罗马军士,尤其是那些来自高卢和意大利北部的士兵,在认清阿拉伯地区的残酷现实后,一定会产生与周围格格不入的感觉,许多人因此迷失了自我甚至屈服于此,就连高级军官也不能例外,考古学家在巴拉奇什就曾发现过一位名叫普布利乌斯·科内利乌斯的骑士的墓碑,证明了当时罗马军队遭遇的真实困境。
斯特拉波也提到,埃及总督在撤军的归途中一共经历了60个日夜,而他进攻的时间则长达6个月。在回程的路上仅仅只有两成的将士得到了相对充足的水源食物补给。直到最后他用了十一天的时间到达米奥斯-霍尔姆斯港,并从此地带着幸存者渡海到达科普图斯,才得以返回亚历山大。
|在沙漠中的罗马军队 图源于网络
伽卢斯失去了绝大多数的士兵,其中只有七个人在战斗中阵亡,其他人均因疾病、劳累和缺食少药而亡,虽然一些罗马作家曾宣扬远征结束后罗马人带回来许多珍奇宝物和蛮族俘虏,但这并不能掩盖整个远征花费巨大而一无所获的事实。
伽卢斯对阿拉伯的远征虽然失败,但其后续影响却仍然作用于战争双方。由于抽调了当地大半的军事力量,埃及的防御链出现缺口,由此引发了库什人对上埃及的入侵和第三任埃及总督佩特罗尼乌斯对后者的反击战;与此相似,因为罗马人对萨巴王国的打击,遂使后者无力阻止也门新兴势力希木耶尔人的迅速崛起,马里布城在短时间内被希木耶尔人攻占,萨巴伊人的强大国家因此逐渐走向衰弱。
同样,针对此次远征失败的相关善后事宜也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绝大多数古代历史学家都站在伽卢斯一方,指责希尔拉伊乌斯作为东方人两面三刀、不可信赖的劣根性;然而倘若换位到其祖国的立场,我们会发现纳巴泰人不仅不应该受到苛责,还应得到褒奖,因为他捍卫本国利益的行为并无过错。
当然,从罗马人的角度出发,纳巴泰国王和向导故意制造后勤困难,的确是远征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虽然有地理学家指出,即使没有向导的背弃,类似的远征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概因当地地形的极端复杂以及主帅对沙漠行军的一知半解,本来就容易造成远征半途而废。
|AD 3世纪阿拉伯南部诸小国 图源于网络
但是,倘若罗马人能得到充分的补给资助,纵使远征失利也一定不会导致如此惨重的损失。须知,正是因为如此严重的后勤灾难,才让奥古斯都意识都远征也门的危险性。
自此之后,虽然帝国的军事势力也曾深入到希贾兹西北的麦达因-萨利赫、纳巴泰王国也在一个世纪后被罗马人直接兼并,但后者却再未对南部阿拉伯组织过远征,说明罗马统治者放弃了直接掌控海上贸易要道的想法,从当事者的角度考究,阿拉伯远征足以跻身罗马人最具影响力的失败战争之榜——因为这一格局不仅奠定了日后一千年东西方海上的贸易秩序,也是两个世界地位的真实写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