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友们好~我是史中,我的日常生活是开撩五湖四海的科技大牛,我会尝试各种姿势,把他们的无边脑洞和温情故事讲给你听。如果你想和我做朋友,不妨加微信(shizhongmax)。
寒风扫过济南空荡的街头,像鬼魅一样摇动着他小龙虾店落下的卷帘闸门。店里十几个兄弟,都给放了长假。疫情一天不过去,他的龙虾店就亏损一天;疫情一个月不过去,龙虾店就亏损一个月。从大学毕业就创业,辛辛苦苦经营三年,自己的店刚成了整条街最靓的崽,老天爷就把路堵得死死的。。。林达松坐在屋里,心里的闷气怎么都出不来,只好窝在沙发上刷抖音。本来也就看看唱歌跳舞,看看别人做美食,突然一下,林达松从沙发上弹了起来。他刷到了“别人家的小龙虾店”,关键是,后面居然还挂着外卖链接,更关键的是,还有很多人下单的亚子。“别人能在抖音上做外卖,那我凭啥不能?”他拍大腿。上网一通搜,他发现抖音上确实可以投广告,除了掏广告费以外,只有一个条件:你得自备一个用来推广的视频。林达松也没学过剪辑,也没当过网红,视频要咋弄完全两眼一抹黑。他硬着头皮登录广告后台,想找找教程,突然眼里映入一根救命稻草:有一个自动生成视频的功能。他按照指示上传了一些图片、视频素材。没想到,奇迹发生了——几秒钟之后,系统自动帮他剪辑好了一个广告视频,看上去还挺像那么回事。现在回想,林达松还真是赌对了。很多邻居都刷到了他们的广告,真有不少人在抖音上订他的小龙虾,最多的时候一天卖出112单。好多人想买来尝尝,却不太熟悉在抖音的下单流程,就去后台问,店员一边炒菜一边打字当客服,街道上行人稀少,他的后厨却忙得团团转。后来林达松只好又拍了很多短视频告诉大家如何下单,闲下来还做直播跟大伙聊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个小龙虾店就这样阴差阳错成为了“抖音网红”,反而比以前更火了。林达松的故事,其实只是万千饭店老板的缩影。这次疫情,把很多线下的活动都逼到了线上。人们的生活节奏虽然和以前不同,但是似乎也没有变得更坏。等等,你有没有注意到,刚才的故事里,有一个可怕的细节。。。林达松最开始做推广视频的时候,是系统自动帮他剪辑的。。。这是个啥系统?居然自己会剪辑??不是随便的阿猫阿狗视频,还剪的是广告视频???如果再早几年,大概在2018年,如果你刷抖音,也会看到广告。只不过,那时候的广告可以用“简陋”来形容。简单的背景音乐,一个相貌平平的产品图从头挺到尾,死鱼一样动都不动。用户刷抖音的过程中,看到这种广告,会突然有种我是谁我在哪为什么给我看这个的感觉。。。不仅推广效果不尽如人意,还会让一些用户“赌气”退出抖音,损失惨重。。。彼时,互联网电商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玩法可谓相当“成熟”——在某宝做个推广的费用恨不得比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还高。很多产品厚道诚实经营的后起中小商家实在卷不动,看到了在抖音上做宣传的机会,于是纷纷把广告战场转移到抖音上的广告平台,这个平台就叫“巨量引擎”。中小商家手里的广告素材大多只有图片。本来就小本经营薄利多销,大多数商家没有预算去专门拍个视频(卖耳挖勺的还找人拍个视频广告那恐怕半年利润都搭进去了。。。);就算有预算,也不知道该找谁拍这种抖音风格的广告。所以,在抖音上就出现了不少“对不起观众”的广告创意。Andy,就是巨量引擎找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的人。因为他有一个特异功能——造人。具体来说,是制造“机器人”。加入之前,Andy的日常工作就是用算法和智能造出无数人“机器人”帮人做投资。机器人,自然有诸多好处,没有恐惧,也不会贪婪,还不知疲倦。
但创意这个事儿,可是人类文明皇冠上的明珠,结合了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生理卫生常识,多少老师傅为了吟安一个字,都得捻断数根须。你一个搞技术的,写点代码就能让电脑代替人搞创造,这属实。。。不太科学啊。。。
以上这段话,虽然没有人真的对 Andy 说过,但有些同事的眼神里明显就是这个意思。巨量引擎有个“传统文化”,就是写“OnePage”(一页计划书)。大概就是回答几个终极命题:你想做什么?步骤是什么?最终效果会是什么?中间需要谁怎么支持?Andy 的这份 OnePage,像程序脚本一样精密地回答了所有质疑。其中的核心精神我给你翻译一下:
1、无数创意工作组成了一个金字塔,越是塔尖的创意越要靠天才的人类大脑,计算机不可能替代,但这样的工作相对较少;2、创意工作中大部分其实是塔底的“微创新”,替换图片、调整字体、增改效果,类似于砌墙搬砖。创新幅度越小,越有可能被“机器人”模拟;1)从最底层的简单创意开始用“机器人”模拟人。然后像打怪升级一样,一点点往金字塔上层爬,挑战更复杂的创意。当然,复杂到一定程度后“机器人”一定会遇到极限。2)再往上,就属于计算机无法完成的“塔尖”创意工作。对于这些,机器人就知趣地靠边站,搭建一个“平台”,用算法辅助创意人工作,也可以帮广告主更方便地对接到创意人。
怎么样,这个“造人计划”听起来很带劲吧。好的,牛吹完了,接下来就到了把吹出去的牛X实现的环节了。宏伟的金字塔,当然是从最底下的一层砖开始铺。这最基础的一层机器人被 Andy 称为:“PPT 视频”。刚才说过,很多广告主只有产品的图片素材,这就像一个厨师面前只有豆腐白菜。《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面对简单的食材,最有效的“炒菜”方法就是善用火候和佐料。具体到“PPT 视频”,就是系统自动把几张图片连缀起来,加上恰如其分的转场动效、动感有趣的音乐和文字,生成一个综合得分很高的视频。这个想法不错,可是要把“PPT 视频”系统真做出来,Andy 此时还缺一群帮手。在字节跳动,有一群宇宙顶尖的设计师,他们日常其实是给抖音、今日头条这些日活几亿的 App 的交互界面做设计,但在2018年的时候,视频广告创意实在亟待提升,于是这群设计师也被抓来“定点帮扶”创意团队。具体是酱的:设计师用专业设计软件做出一个牛X的广告视频,然后技术团队“照猫画虎”,把这个视频用代码写成模板。将来广告主只要在模板里把原图片替换成自己的图片就能生成一段属于自己的广告视频了。小缪和 Joey 在2018年前后脚被 Andy 招到巨量引擎创意技术团队,他们就是当时“照猫画虎”的主力。作为金光闪闪的“前端工程师”,他俩之前每天都和App、网页的视觉呈现效果打交道,“玩花活儿”那可是专业的。你看小缪老湿,只用一天时间就吹着口哨临摹了一个模板,发给原作者设计师看。“不对,你做的这个和我给的不一样,向左偏了一个像素!”设计师才看了预览视频三秒钟,就脱口而出。“什么玩意儿?”小缪把自己做的东西放大10086倍仔细数,不多不少就是偏了一个像素。。。这个小毛病只算“前菜”,接下来的吐槽才是暴风骤雨。
你用的字体和我的不一样,那一横尾巴上差了个飘逸的勾儿。字号也不对,小了半号。颜色,还有颜色,你用的不是我的色号,这可是今年最流行的色号,这怎么能错呢??
设计师虽说“龟毛”,但客观上讲,人家的审美确实超越技术宅N个档次。就拿动画曲线来说,设计师做出来的是华丽丽的变速运动,每一个效果都像果冻一样Q弹,而小缪复现出来就只剩下匀速摇摆,灵魂尽失。。。代码界叱咤风云的冷面杀手小缪,在设计师面前只能像小学生一样,哦哦哦是是是原来这样啊,灰头土脸地拿回来揣摩着自己改。模板数量成百上千,每个都要经历几轮“拉锯战”改到在设计师心中至少60分才能过关。。。广告主在自己的后台,只要上传几张照片,再选定一个模板,五秒钟都不要就能自动生成一个像模像样的广告。这些广告虽然由图片拼成,观感却很接近抖音原生视频,投放出去用户点击量和成交量都比以前大幅提升。
因为要反复修改,那时候一个星期做一个模板都算是快的。
坏消息接踵而至:模板其实是个“消耗品”。一个模板推出之后,开始观众还觉得新奇,看得多了就习惯了。几天之后广告效果就开始下降,广告主就想另寻新“板”。按照这种“弹药”消耗的速度,Joey 他们的产出完全续不上。。。不对啊,大家组队原本是为了节省人力的,怎么反倒一个个都累得要死要活呢?大家赶紧围在一起调整方案:
现在咱们的生产关系已经妥妥地限制了生产力发展。为啥非要我们这些设计的门外汉来多一道照猫画虎呢?如果我们能做出一个“万能转换器”,把设计师在专业软件里做的设计直接生成对应的模板不就行了?
“对,以后设计师想做啥特效就做啥特效,爱改多少遍就改多少遍,可以做到精益求精,我们技术宅只提供'转换器’,那是真·一劳永逸!”大伙儿附议。转换器大概相当于这个“魔镜”,放进去一个成品,它就能抽象出一个模板。思路可行,但要做出转换器,至少得知道设计软件是怎么运作的吧。。。在座各位面面相觑,没人懂。第二天,这辈子都没碰过后期设计的 Joey 就坐在工位上,捧着一本《动效设计:从入门到放弃》。
开始屏幕上的各种框框是啥意思都不知道,学了一个星期,基本逻辑就了解了。我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设计软件里不只是能拖拖拽拽,还可以用代码编程,也可以通过插件实现各种外挂功能。
呵呵,说到代码,我们可是专业的。既然还能用代码玩儿,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这群技术宅手仿佛手握加特林机枪穿越到恐龙世界,瞬间火力全开。用了一个月时间,他们终于搞定了一堆工程问题,“万能转换器”新鲜出炉——无论是字体、底纹还是图片,只需通过几行精巧的代码就可以替换为任意目标,再经过一些插件和浏览器框架,不需要人工干预(或者只需要设计师本人微调)就能成为一个模板。有了这套工业大生产系统,设计师突然开挂——“想什么就来什么”。PPT 视频模板的生产速度从过去的“一周几个”飙升到“一天几十个”。在网线对面,广告主都惊了。原来等好几天才能盼来一个新模板, 现在突然高产似母猪,简直不要太梦幻。注意,模板多了,可不仅仅是选择丰富了这么简单,它催生了一个广告投放玩法的底层转变:
创意从“供不应求”变成了“供给充分”。于是,广告主可以用同样一套素材,通过N个模板生成N个创意视频,然后分别投放,哪个效果好,就实时增加那个广告的投放。
这像极了咱们吃饭——过去穷,只有红薯,那只好天天吃红薯;现在有了各种花样菜式,就可以点一桌子菜,各种都尝尝,哪个好吃就再来一份,来两份,来三份。岂不美哉?果不其然,2018年,“PPT 视频”这个创意机器人被广告主使用的次数激增。那几个月间,抖音里的广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整体变得高级,就像改革开放以后一夜之间街上所有人都突然穿得花花绿绿一样。这时候谁再投放一个只有一张图片的广告,不仅广告效果逊色很多,连自己都觉得掉价。。。造好了了“PPT 视频”这个底座,Andy 和同学们一口气都没歇,马上开始挑战新难度。一天做几十个模板而不知疲倦的工程化能力只算是机器人“强健的体魄”,而接下来最主要的就是给机器人注入“聪明的灵魂”。如果亮亮老师傅是游戏里的法师,那么他最善用的武器就叫做:“人工智能”。这里中哥先啰嗦一句,纠正一下很多浅友的误区。人工智能,并不一定是那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跟你琴棋书画对答如流的“通用智能”;在我们身边,存在着更多润物细无声的只负责某些特定工作的“专用智能”。
广告主在使用“PPT 视频”生成创意的时候,上传的图片画质有的是高清的,有的是渣渣的,此时你就需要一个“鉴图灵魂”,用来鉴别画质及不及格,不及格要让他重新传。“PPT 视频”生成的最终广告是“竖屏”9:16的,但广告主上传的图片大多为横版,有的是16:9,有的是4:3,此时就需要一个“裁剪灵魂”,把图像裁剪成统一的标准比例。
绝不能拿来一张图片就按照长宽比硬裁。重要的是,你要识别出整张图片里的主体在哪里,以这个主体为中心进行裁剪。而识别主体,就要用到人工智能了。
图片雅致舒服,当然少不了要配上适合的音乐。到底啥子音乐适合这则广告呢?亮亮告诉我,经过他们的多年摸索,至少有两个维度很重要:歌曲本身热不热、历史表现好不好。所谓歌曲本身热不热,就是算不算“抖音神曲”。如果一首歌经常被抖音里的创作者选用,那么做成广告视频配乐大概率也会受到人们喜欢。所以,智能系统要根据数据,智能计算出来最近什么歌是抖音神曲,再推给广告主选用。(当然前提是有商业版权)所谓历史表现好不好,就是某个音乐之前被用作广告背景音乐以后,到底效果咋样。点击率行不行?成交量好不好?如果是同样的“PPT 模板”,仅仅音乐不同,音乐A比音乐B的效果好10%,那么就说明这个音乐特别适合做广告,给其他广告主也推荐一下多半没错。你看,为每一条广告把关推荐音乐,这就是“音乐灵魂”的职责所在。现在,图片有了,音乐有了,就差个动人的好题目了。你猜对了,起标题同样离不开“灵魂”。一个好标题往往幽默风趣直击人心,人工智能没办法一下子就做好。不过,这难不倒亮亮他们,处理这种情况,是有套路的。什么样的广告标题受人欢迎,就让系统自动记下来,然后把里面特指的关键词删除,这就搞出了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题,例如:“快来看快来看,这家店特价啦!”后来,技术宅们又把标题系统升级了,把好标题里的关键信息替换一下。例如:“新店开业,波西米亚碎花裙只要49元!”替换成“新店开业,真空包装大猪蹄子只要19元!”不过,这些都是技术不成熟时候的过渡策略,因为人工智能并没有真的理解题目的意义,所以有时候会略微智障。“比如,把A公司的专属广告语推荐给B公司。”亮亮说。随着人工智能语义理解技术的突飞猛进,亮亮手里的武器越来越强大,人工智能孜孜不倦地阅读今日头条和互联网上成千上万的文章和标题,渐渐掌握了“出口成章”的能力。
现在你只要给系统几个关键词,它就能自动帮你创作题目,大概率效果还不错。
视频、音乐、标题全部生成好了,这下人工智能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吧!并不是,其实面前还有最最最关键的一步:智能投放。要知道,人和人是如此千差万别,面对同一个视频,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到同一个广告,不同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所以,广告投放的原则就是,把这个广告推给最需要这个广告的人。亮亮告诉我,虽然个性化投放的规则极其复杂,但本质上这还是个“推荐算法”的问题,有很多现成的经验可循。
例如,一个广告视频会被系统学习,生成几个“标签”。假如一个视频的标签是:“靓女”、“吃火锅”,那么把这个广告推荐给平常喜欢看美女的用户,推荐给喜欢吃火锅的用户效果就会比较好。假如一个视频的标签是“狗”、“久石让音乐”,那么推荐给喜欢看狗狗,或者喜欢听久石让音乐的用户,效果也会不错。
你看,如果把自动创意平台比作一个庞大的机器,不仅机器本身的材质要坚实可靠,在每一个关键点位也要把守着一个小小的“灵魂”,这些灵魂各司其职,让它负责守护的部件得以滑润运转,高效精细,值得依赖。故事讲到这,我们不妨回到 Andy 的“OnePage”,一年多过去了,大家发现他当年列出的项目正按部就班地一个一个被打勾,精准得让人叹服。同事们看巨量引擎创意中心这帮人的眼神也从“纳尼”变成“哟西”。2018年底,创意技术金字塔的底座“PPT 视频”已经相当成熟了,Andy 开始带着团队挑战下一个目标——对人工智能和代码架构要求都高得多的机器人:“微电影”。你可以这样理解,“PPT 视频”是把图片拼起来,“微电影”就是把视频拼起来。这对于巨量创意团队有啥新挑战吗?不仅有挑战,而且还是极限挑战。你想想看,广告主不可能各个都是张艺谋,大部分都是“摄影小白”、“剪辑小白”,但是这些原始的视频素材却需要他们拍摄上传。那拍出来的视频肯定是五花八门,什么角度的都有,什么光线的都有,什么背景的都有。这些参差不齐的视频上传之后,第一个要面对它们的就是“人工智能大法师”亮亮。此时,人工智能要做的工作大概分为三步:第一是“视频预处理”,第二是“镜头分割”,第三是“音乐卡点”。一堆“灵魂”一拥而上,有的负责把过亮的视频调暗,有的负责把过暗的视频调亮,有的负责把视频的白平衡和色调统一,有的负责把抖动的视频稳住。此时,我们的老朋友“裁切灵魂”才会登场,寻找到视频里的主角,然后以Ta为中心把画面裁切成标准比例的竖屏。广告主上传的几段视频,有可能长度是5秒,有可能拍了1分钟,还有可能直接把十几分钟的产品宣传片给整上来了。但是经过测算,一条抖音广告最佳长度大概是15秒,所以人工智能必须挑出每段视频里最精彩的那几秒,行话叫做“高光片段”。讲真,这个工作给艺术细胞差一点的人都不一定能干好,对于人工智能的难度可想而知。“高光灵魂”需要根据各种指标判断出一个视频中间运镜最稳的一段,或者是画面最闪烁燃爆变化剧烈的瞬间,这就像在一集电视剧中挑出打斗、接吻的镜头那么稳准狠。好不容易把高光镜头挑出来,接下来要把它们排列成一个完整的视频。注意,这里可高深了,不能把视频像垒砖一样放在那就了事,你需要按照音乐的鼓点和重音把它们组合起来,这才是赏心悦目的剪辑。卡点灵魂可是受尽了折磨。人工智能当然听不懂音乐,只会根据一些指标,例如一段音乐里重音的周期变化来猜测鼓点的位置。可是按照这个方法卡出来的鼓点,经常和人类的感觉相悖。亮亮只好求助于字节跳动的大神部门,专门负责底层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研究的 AI Lab,让“卡点灵魂”去他们那里“进修”一下,再回来上班儿。。。AI Lab 的老师傅果然给力,经过他们回炉重造的“卡点灵魂”聪明了不少,成千上万首歌,卡出来的点位变得越来越准,基本不用人工校验了。于是,无数视频的高光片段就这样,如同碧玉一样严丝合缝地镶嵌进鼓点的插槽,就连最严重的强迫症看了也会直呼舒爽。从“PPT 视频”升级到“微电影”本来是大好事,没想到却给 Joey 和小缪他们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神坑”。由于微电影用到的技术太多太前沿,所以只能在巨量创意后台合成成片以后再输出给广告主,也就是说:广告主不能做修改。这下人们开始吐槽:我想换成自己选的音乐,为啥不行?我想按照自己的方法卡点,为啥不让?各种“灵魂”们忙一通,在后端生成视频,打包好,通过网线传给用户。但是,工程难题就摆在这:如果放开用户修改的权限,那用户每次哪怕只改动一帧,都要回后台花半分钟重新渲染一遍。改一下半分钟,改一下半分钟,这样用户的吐槽肯定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比以前还多。。。大敌当前,小缪必须赶快研发出一个“实时渲染系统”。这个系统虽然运行在用户的网页里,却要能调动用户电脑显卡的 GPU 来实时渲染。这个技术本身很前沿,需要很专业的图形渲染的底子,小缪不是这个专业的工程师,只好硬着头皮弄,在测试的时候,动不动就把自己电脑给干蓝屏了。。。没办法,到后来他只好找到字节跳动的另一群老师傅——图像处理技术团队,虚心求教一起攻坚,才慢慢把这个功能调试稳定。注意,这个实时渲染出来的预览视频,只是用来预览,质量还是不如巨量创意后台服务器生成的成片好。于是整个系统的运作模式就是:用户网页端调整完预览,确定之后,还是要由后台服务器来生成成片。另一个问题出现了,怎么保证预览效果(小缪负责)和后台生成的成片效果(Joey 负责)完全一致?这个问题,就好比有一本《红楼梦》原著和一本《红楼梦》英文译本,怎么保证英国人看完英语《红楼梦》之后的理解和中国人尽量完全一致?没什么捷径,只能一句一句地核对。。。他俩坐在会议室里,研究了好几个星期,一个效果一个效果地研究,一行代码一行代码地对齐,然后还不放心,又拿来各种各样的素材做测试,才一点一点逼近心中的万无一失。现在,如果你是一位广告主,在后台编辑器里调整广告素材,当时就能看到预览效果,和在自己电脑上使用视频编辑系统别无二致。你看,就这么一个看上去理所应当的功能,背后却是技术宅们的呕心沥血。。。“微电影”系统第一版在2019年初上线。随后的一年,大伙儿又对这个机器人进行了N轮优化,例如自动为视频生成解说词,自动加字幕功能,例如第几秒出现购买链接会让广告效果更好,例如购买按钮出现在哪里更方便,等等等等。。。到了这一步,Andy 的金字塔已经盖好了大半儿,再往上,更天才的创意,更幽默的表达,“机器人创意人”就有点儿力不从心了。其实,在巨量引擎,“人类创意人”比“机器人创意人”要存在得更早。自从今日头条、抖音有了广告那天,巨量引擎就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十几个创意中心,专门为有需求的人来定制广告,最早的广告是图片,后来也进化成了视频。只不过,人工创意当然是要收钱的,并不是所有广告主都会选用,所以很多人喜欢免费版的“PPT 视频”和“微电影”。说到创意人,你脑海里估计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纯白色调的屋子,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旁边是一台屏幕硕大的苹果电脑,创意人不论男女都长发垂肩,有的头发还染成花花绿绿。。。大多数创意人每天要做几十张图,十几个视频,忙起来连厕所都顾不上去,还喝咖啡呢。。。如果非要比较,他们的工作模式应该更像网约车司机,一单接一单,关键是还不能“拒单”,客户爸爸要五彩斑斓的黑就得马上弄出五彩斑斓的黑,想要大红大紫的绿就得赶紧整出大红大紫的绿。怀揣设计理想的他,2017年时加入巨量引擎,本来想大展拳脚,后来发现情况和想象中大相径庭。。。每天早晨来,大伙儿先传 Excel 表格,当天的设计需求都是靠这么个东西填进去的。由于创意设计需要多人合作,表格需要传来传去,一天有一小半时间都在各种传递工单、表格中浪费了。一旦有人没睡醒手一滑还会给整串行了。而且,本来创意这东西应该有高下之分,可是当时并没有一个系统可以评估创意人作品的好坏,干得好也按件计费,干得差也按件计费。干得差没准还干得多,工资更高。。。这还不算,关键是创意人的地位太卑微了,客户要把马赛克P掉,要把视频里的大象翻面,要把渣渣图改高清,你都得照做,做不到就会认定是没完成任务。。。“从本质上说,这就是没有标准、没有流程、没有系统造成的。”老蔡吐槽。2019年,忍无可忍的老蔡想要搞一个让设计师和需求方对接业务流程的系统,连名字都起好了,就叫“亚瑟系统”——因为亚瑟王发明了圆桌骑士制度,所有的骑士和国王都坐在一个圆桌上平等地探讨问题,大象翻不了面就是翻不了面。。。可是老蔡只是个设计师,不会开发系统,于是向领导申请,希望天上掉下来个专业团队帮他搞一搞。这一申请不要紧,Andy 带着十来号精锐部队直接飞到武汉,把老蔡团团围住:“你说吧,想要做成什么样?我们正好也准备搞这个系统呢!”老蔡被这阵势吓坏了,你们不是甲方爸爸派来揍我的吧。。。盘了半天道,终于搞清这群人确实是字节跳动的自己人,于是喜出望外。为了搞定亚瑟系统,Andy 专门挖来了一位在开源社区鼎鼎有名的大牛晓晨。晓晨带队跑了十多个城市,每个城市都住了一个礼拜,跟各种人了解创意设计工作的业务逻辑,平常没事就站在背后看创意人们工作。技术宅们闭关一月,终于拿出了亚瑟系统。从客户需求到区域主管,主管分配任务到各个设计师,设计师们之间的合作流转,所有流程全部线上化。这是系统上的任务流,可以显示整个项目已经进展到哪一步,还有哪些工作待完成。最让创意人们热泪盈眶的是,在系统上最显眼的地方加入了一个按钮,大大的两个字“驳回”。如果你觉得甲方爸爸的要求不合理,你可以点击驳回,并附上理由,是甲方提供的素材不足,还是现有工具不支持,还是大象本来就TM翻不了面——只要有理有据,都可以平等商量。全套流程线上化之后,还带来了一个好处,那就是创意人们终于可以看到自己的创意广告点击量和转化量了!这样一来,创意水平高下立判。A创意人的广告点击量很多都是10w+,B创意人的广告点击量都是几千,那谁应该拿更多的工资,还不是显而易见的么?
虽然做了很多功能,但我觉得我们工作最大的意义就是改变了设计师的绩效考核体系,只有创意工作的驱动力从数量变成质量,这个行业才能向前发展。
亚瑟系统沉淀了足够的数据,也就变得越来越睿智,它渐渐能够知道哪类创意更适合哪个创意人来做,于是,亚瑟系统可以把这部分判断推给一个叫做“即合”的撮合平台,它负责把最适合的创意人推荐给广告主,这样一来创意人也做得开心,广告主也大概率满意。而这个操作的实现,也意味着 Andy “OnePage”上最后的条目打勾完毕,一个恢弘的金字塔落成。如今你在抖音上看到的广告,每100个就有超过15个是机器人自动生成的创意,还有15个是通过智能系统撮合人类创意人所创造的。这座金字塔中,机器人们各安其位,他们拥有各自的灵魂,怀抱各自的使命,他们是一条条精准的指令,是一条条不知疲倦的机械臂。他们填满了脚下的缝隙,让人们更接近头顶的蓝天和清冽的空气。创意的火花无疑也藏在这些思考里,无论它来自于人还是机器。但在和 Andy 聊天时,我忍不住思绪飘散:既然创意免不了和商业相联系,那么对我们这些肉身凡胎来说,它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是“骗”我们剁手的广告吗?是盯着我们口袋的小恶魔吗?它身上美好的一面在哪里?直到两天后,我开始写这篇文章,一天半夜实在感觉燥热难耐快肝不动了,于是我随手打开抖音,看到罗永浩正在一边说相声一边奋力展示一款可折叠电风扇和罐装大乌苏。看着老罗童叟无欺的脸和货架上的折扣,我很开心地下了一单。我扪心自问,自己并不反感,反而很期待和这些商品见面。于是我猜,人大概永远需要新鲜的信息,就像他们需要新鲜的空气一样。而把这些信息用体面的姿态送到人们面前的过程,就叫做创意。Andy 告诉我,就在去年,他把团队的愿景做了修改,从“做最有效的广告”变成了“做美好且有效的广告”。巨量创意团队没有丝毫放松追逐“最优解”的步伐,只不过,他们在冰冷的工具理性的里加入了温热的价值理性。管中窥豹,这恐怕也是正发生在字节跳动所有人身上的微妙变化。Andy 说,目前他们正在探索很多新的技术方向,例如直播自动剪辑,把一场一小时的直播中精华的片段自动剪辑成短视频供错过直播的粉丝查看;例如AR试鞋,你用镜头对准自己的脚丫就能看到鞋上脚之后的样子;例如互动创意广告,你可以操纵火炮“击落”优惠商品,也可以用眼球来收集优惠券。对于 Andy 来说,虽然上一张“OnePage”里的所有项目已经被他们完成得七七八八,但他手里的 GAME 还远远没有 OVER,他冷不丁又从身后拿出一张新的“OnePage”,上面的字比以前更加密密麻麻。。。最近半年,无论是亮亮,还是 Joey 、小缪和晓晨,都有了新的使命——创意工具出海,也就是让国外的广告商能用上,并且喜欢上这些工具。山水相隔,文化差异,巨量创意手造的“机器人”们要想得到海外用户的认可,恐怕路途更险。这座恢弘的金字塔能否在远方被复制,仍旧充满未知。但正如张一鸣曾说的那样:“大部分事情你做第二遍的时候,要么做得更快,要么做得更好。”别忘了,寻找“最优解”,并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人生哲学。注:巨量引擎的老司机们比较低调,为了尊重他们的意愿,本期嘉宾都用了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