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这里有你需要的方法
- 事情来了就做,很少去想为什么做,怎么做,以及做了之后想得到什么结果?
- 笃信天道酬勤,大部分时间用来埋头苦干,却鲜少抬头看路?
- 习惯于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事实上,任何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奋,注定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徒劳。
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当下,在竞争激烈的高阶领域,决胜的关键不仅在于知识的多寡、勤奋的程度如何,更在于是否具备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认为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本质的思考。
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做到在第一次对某问题进行思考时就触其本质,但却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问与深度思考后,越来越接近它的本质,直到有一天终于触及那个本质,并将它言简意赅的表达出来。
深度思考就是一个过程。
为什么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
- 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
人们通过各种网络传媒渠道或平台了解阅读与以往相比数量更加巨大而内容趋向分散的信息。
每天通过手机、博客、搜索引擎、新闻网站、即时通信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我们在各个生活的间隙获取信息,在吃饭时看一眼电视,在坐公交车时用手机上刷各种app。信息量如此之多,我们获取信息如此容易,乃至我们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文章超过5页,我们就没有耐心看完。
公众号文章或者其他文本会显示一个本文字数xxxx,阅读时长xxx。你才能去预估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本篇推文。
我们每天浮光掠影地阅读非常多的信息。可是,除了增加一些谈资外,回想起来,似乎并没有记住多少东西。
人们在社交网站和微博上讨论问题,发表看法,都是一种“轻重量的社会姿态”,这只是人们接受碎片化信息后的一个随机反应,和一个人深思熟虑后采取的行动完全不同。
- 思考总是浮于表面。
当我们面临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有最浅层次的做出即时反应。这是你的初次思考所产生的结果,你认为这个反应能够对这件事有所帮助,认为这便是答案。其实不然,你没有进入下一阶段的思考,便不会深究得出更佳更优的答案。
- 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偏差。
- 缺少对问题进行思考的方法和框架,也就是没有对事情进行“深度思考”的基本技能。
- 缺乏结构化思维的训练。
- 闷头思考,缺乏与他人的交流。
现在人们的深度思考都被撕裂的支离破碎,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说:“要想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不要刻意去教,而应当给他们一种工具,通过使用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模式”。
1. 突破思维定势,升级你的洞察格局。
将原有的思维定势打破,追寻事物本质。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系统思维,是我们进行深度思考时非常趁手的工具,在你的大脑里安装好系统思维,你就有机会触及到事物本质的层面。
学会追问为什么,学会在追问为什么的过程中,寻找根本原因,发现事物本质。这是进行深度思考的第一步。
2. 吸收新的思维模式。
走出单线程的因果,看到更复杂的关系。
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就为我们进行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
碎片化阅读时代,知识一鳞半爪、难窥全貌,其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思考的碎片化。
想要从内而外地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就需要系统化培养出结构化思维。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它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多个方面进行思考,深刻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能系统地制定出相对应的行动方案。
简单说,就是能够对一件事进行高度概括,并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指南。
3.拥有多元视角,形成多元思维模型。
通过反复思考不断接近问题的本质是深度思考,但思考是否正确还需要结合实践来证明,深度思考不是说彻底想清楚才能行动,而是一个在交流中反复摸索,不停纠错,不断精进的过程。
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有局限性的,正如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所说:“拿着锤子的人,看啥都像钉子”。
当我们大脑里面只有一种思维或者工具或者方法时,我们做任何事都会用这种思维或者工具或者方法来解决和分析。
在看待一件事物时,要有多元化的角度去看待,毕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件事物不可能只有一个层面,它本身是静止不动的,在加入其他因素影响后会产生动态,然而你的大脑和意识是转动的,你要用尽可能多的方式去思考,从而去获取更满意的结果。
深度思考是为了让思考更加有效,最终达到最满意效果。
深度思考并不难,多问问“为什么“,你的思考就是正在进行中,一步一步的深入下去,你就会探索到问题的本质。